历史剧现实主义 历史剧创作的枯竭症(1)

每逢年末,就到了评选年度剧集的时候。今年的热门剧颇多,口碑热度双丰收的作品也不在少数。但即便如此,历史剧仍然不算显学。

今年的历史剧,一只手都能数得过来。

上下半年,各有一部历史剧播出,分别是描摹朱元璋和朱棣两代帝王交接的明朝剧《山河月明》,和讲述康熙朝两位治水能臣故事的《天下长河》。也各有一部泛历史剧播出,分别是改编自马伯庸同名小说,以三国小人物破题的《风起陇西》,和根据魏风华同名原著改编,以单元剧形式展现盛唐奇闻的《唐朝诡事录》。

历史剧现实主义 历史剧创作的枯竭症(2)

历史剧和泛历史剧的界定,可点击观看我们一年前发布的《历史剧报告》,这里不再过多赘余。

比起前者,后者关注领域更广泛,更活泼,也更具有传奇趣味,典型代表是改编自马伯庸小说的一系列作品。但本文主要围绕历史剧展开。

虽然今年只播出了两部有声量的历史剧,但如果将视野放长远一点,会发现近年的历史剧表现出了一些新的趣味,与时代的适配程度更妥贴了。比如,越来越重视喜剧风格,以及越来越偏向生活化叙事。

不可否认,当前的历史剧存在着生产趋冷的尴尬局面,但就这几年相关作品的收视与热度来看,历史剧仍然在观众席中占据着非同凡响的地位,值得深聊。

生活化叙事:历史剧的3.0时代

还是来明确一个概念,什么是历史剧。

在古希腊的戏剧史上,史诗和戏剧是两个概念。史诗是严肃的,戏剧则可以展现喜怒哀愁。世界上著名的史诗,有古巴比伦的《吉尔伽美什》,古希腊的《伊里亚特》《奥德赛》,古印度的《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等等。

影视剧,本质上仍然是一种戏剧。而历史剧,实则是史诗性质的戏剧。不过,即使是史诗,也不等同于史实。《奥德赛》也好,《格萨尔王传》也罢,都是根据民间传说改编。其与历史比较,大抵等同于《三国演义》之于《三国志》。

只不过很多时候,我们的受众以及创作者,将史诗的定义与史实混淆了。所以很长一段时间,行业对于历史剧的定义是自相矛盾的,“公婆说”各有道理。

历史剧现实主义 历史剧创作的枯竭症(3)

《努尔哈赤》

国内的历史剧概念,同样来自于戏剧。在电视剧诞生之前,最著名的历史剧作家是写出了《屈原》《虎符》《高渐离》的郭沫若。最著名的是历史剧创作理念是“失事求似”。只不过,随着影视产业的兴盛,关于历史剧的定义再度被模糊。

1986年播出、陈家林执导的《努尔哈赤》是国产电视剧史上第一部公认的长篇“历史正剧”。它实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也奠定了国产剧品类中历史正剧必然贯彻严肃姿态的基调。

《努尔哈赤》引领了历史剧的草莽阶段:传记剧阶段。1988年的《末代皇帝》,1993年的《唐明皇》,1995年的《武则天》,等等。这一时代的作品,强调理性审视的历史唯物主义,歌颂但不美化,宏大但不夸大。传记剧发展到一定程度,出现了转向,汲取了更多戏曲风格,掺杂了更多传奇味道,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戏说剧。比如,《宰相刘罗锅》《康熙微服私访记》《铁齿铜牙纪晓岚》等。

历史剧现实主义 历史剧创作的枯竭症(4)

《雍正王朝》

二月河小说的崛起,让历史剧步入了新阶段,“颂圣剧”也随之兴起。这股风气,最早在央视版《三国演义》中有所体现,《雍正王朝》将之发扬光大。

于市场表现来看,《雍正王朝》是国产历史剧史上颇为关键的节点;但不可否认的是,这部剧对雍正帝“道德圣人”式的歌颂模式,破坏了自春柳社以来的历史批判主义,走向了一种相对固化的“帝王将相”模式。后续的《康熙王朝》《成吉思汗》《汉武大帝》,都延续了这一理念。

历代王朝,都跳不出“历史周期律”。依托历史而创作的历史剧,自然也不应当盲目推崇“颂圣”模式。歌颂不应当是目的,创作也不应当只是宣传。历史学家吴晗曾说,历史剧要使封建时代某些人物的“优良品德”深入人心,但这种优良品德,不能空口无凭。当然,影视作品的创作,本质上是一种人学。

“颂圣剧”大行其道的光景里,导演尤小刚的“秘史剧”蹚出了另一条路。“秘史剧”比历史正剧略谐,比“戏说剧”更肃。典型作品即是《孝庄秘史》。

《孝庄秘史》将女性观众纳入了历史剧的受众范畴,为后世大女主宫斗剧的诞生提供了先声和雏形。后来,尤小刚又拍摄了《皇太子秘史》《太祖秘史》《康熙秘史》《杨贵妃秘史》《西施秘史》《乾隆秘史》等一系列“秘史”作品。

历史剧现实主义 历史剧创作的枯竭症(5)

《孝庄秘史》

过去十几年,历史剧也不乏口碑之作,但大多数没能重现昔日“叫好又叫座”的荣光。比如,同写唐太宗李世民的2006年的《贞观之治》、2007年的《贞观长歌》,同写吴越之战、同为2007年播出的《卧薪尝胆》《越王勾践》,以及以秦国振兴为主线的“大秦帝国三部曲”。

这段时间里,最重要的、也是收视最惨淡的一部作品是《大明王朝1566》。与其他或承接“颂圣剧”基调,或延续“秘史剧”风格的作品相比,刘和平编剧、张黎执导的《大明王朝1566》是情节虚构更大胆、人性洞察更深入的历史正剧。

可以说,这部剧贯彻的是黄仁宇的“大历史观”。在剧中,似乎找不到几个好人,也没几个坏人。皇帝贪婪,清官无情,贪官粘稠。海瑞、嘉靖与严嵩,都不是绝对意义上的主角,普罗大众很难代入其中,以致于曲高和寡。

历史剧现实主义 历史剧创作的枯竭症(6)

《大明王朝1566》

2012年的《楚汉传奇》之后,历史剧的产量、影响双双式微。《大秦帝国》(2、3)《大清盐商》等剧算是偶发的亮点。

而近两年,包括《大明风华》《山河月明》《天下长河》在内的一系列历史剧,又呈现了新的特点:纵然也有铁血情节与权谋故事,但叙事重心很大程度上从昔日的前朝明争与后宫暗斗,转向温馨家事。比如,《大明风华》中的朱家五子,《山河月明》里徐达和朱元璋的兄弟情谊,以及《天下长河》中孝庄与康熙之间的舐犊之情。

可以说,生活化叙事为国产历史剧开拓了一条新赛道。它承接的是历史正剧的主路,但比之更加活泼、更有趣味,也更能讨得观众欢心;它让历史剧在日益收紧的表达空间里,勉力舒展开新的蹊径,跳脱出了历史精神与历史道德之争;尤其是《天下长河》,更是将当代史观与大历史观相融合。

“生活化叙事”为何时兴?

《大明风华》《山河月明》《天下长河》,虽然在舆情晴雨表豆瓣评分上各有高低,但从市场的反响来看,这几部剧都属于“卖座”之作。同样是历史剧,为何“生活化叙事”就能博得观众青睐?

原因很简单,因为它破解了历史剧当前的创作困境,满足了观众对历史剧的审美想象,甚至还补足了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历史剧只有历史没有戏的缺失。

历史剧现实主义 历史剧创作的枯竭症(7)

《大明王朝1566》

我们一条条来分析。首先,如今的历史剧面临什么困境?

中广联副会长李京盛去年有一篇著名的演讲,叫《古装剧的进退与历史剧的未来》。在演讲中,他提到传统历史剧对封建的“权谋政治”“帝王权术”“宫闱密事”兴趣过于浓厚,写了太多的权谋争斗;在观念突破和形式创新上缺乏表现,导致历史剧越来越面目呆板;也跟不上年轻观众和新的电视剧审美潮流。

这些缺点,总体上可以归为一点:历史剧的题材越来越窄化了。过去我们聊历史剧的创作,多数指的是选材创新,清朝的故事拍多了就拍明朝,宋朝的故事拍多了就拍唐朝,实在不行还有五代十国与南北朝。但叙事技巧没有变化。

如果一直拍“颂圣剧”,唐宋元明清其实无甚区别。《天下长河》的导演张挺说,“刘汉、李唐、赵宋、朱明以及爱新觉罗的大清,无非家天下而已。”大多数观众并不抵触歌颂,可是若只有歌颂没有批判,历史的存在就没有价值了。

历史剧现实主义 历史剧创作的枯竭症(8)

《天下长河》

观众想在历史剧中看到的,大多数时候和创作者想表达的并不在同一维度。创作往往是具有滞后性的,这一点尤其反映在话题剧上。所以这几年,我们看到女性群像剧突然兴起又转瞬即逝,原因在于观众审美趣味的变化是迅速的。

其实,这一点同样反映在历史剧中。为什么这几年大众对宫斗剧开始抵触,对悬浮的故事表示不满?只在于观众在历史剧中希冀得到的历史认同,与创作者所表现的并不一致。比如,《大秦赋》中的秦始皇就屡遭嫌弃。大众文化认知中的嬴政,可以是明君,可以是暴君,可以是狂夫,唯独不能卷入“琼瑶路线”。

其次,生活化叙事可以打破传统历史正剧的沉重基调。正剧是精英诉求,不是大众诉求,是宣传诉求,不是娱乐诉求。《大明王朝1566》是黄钟大吕,但它过于严肃,不普适。历史剧创作者必须要明确自己的创作使命。

历史剧现实主义 历史剧创作的枯竭症(9)

《山河月明》

观众比创作者提前一步告别了宏大叙事,步入了“六经注我”的全新阶段。再伟大的帝王,与我何干?生活化叙事,可以满足观众对历史剧的一种自我想象。简单来说,就是“甚与孤合”。农民想象中的皇帝,顿顿吃白面馍,种地也要用金锄头。老百姓想象中的帝王家事,也和大家一样,兄友弟恭、爷孙情深。

再次,生活化叙事容易制造戏剧,可以破解传统历史剧空有历史没有戏剧、空有史诗没有韵律的困境。什么是戏?王安石吃鹿肉是戏,谢安道“小儿破贼”也是戏。如今的很多创作者,大费周章,为观众展现了谢安下棋时所穿的木屐是何样式,王安石所着服装是何种类,唯独戏不好看。简直是“买椟还珠”。

观众是挑剔的。服化道再华丽、台词再古雅、风格再独特,也终究是为有戏的人服务。历史剧不是纪录片,也不是综艺节目,不是找几个俊男美女,穿几件锦衣华服就能让人看下去的。镇关西的短打颇为粗鄙,但那段戏可真好看。

历史剧现实主义 历史剧创作的枯竭症(10)

1998版《水浒传》

当然,生活化叙事也不是万全之策。步子迈得大了容易伤到腰,要是太过于生活,就成了情感剧了。生活化叙事,还是要基于历史情境创作。否则,让嬴政对着吕不韦说,我愿意与你浪迹天涯,就过了。

不可否认,如今的历史剧仍然处境艰难。它肩负的是“全村人的希望”——讲好历史故事。但很难找到破题良方。当前的国产历史剧,宛如《红楼梦》中晚期的荣国府。外人说起来,仍要历数初代荣国公贾源、次代荣国公贾代善,但身在其中的人,早知其破落了。希望有一天它能“重振我辈荣光”。

历史剧现实主义 历史剧创作的枯竭症(11)

【文/马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