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也叫"门对"、"挥春"等。

相传,古代东海度朔山上有一棵大桃树,树下有两尊主管鬼的大神叫神荼、郁垒。发现干坏事的鬼,两位大神叫把它捆住给老虎吃。

后来,民间过春节,为了能驱邪避灾,祥和过年,就在桃木板上画神荼、郁垒的肖像,这就是桃符。

新年历史典故风俗及优美的春联(春联的前世今生)(1)

唐朝以后,历史就进入了五代。五代时期,桃木板上的神像就演化为文字。

《宋史•蜀世家》、《蜀梼杌》等书记载,每年除夕,后蜀国王孟昶便安排学士在桃木板上题词,就在后蜀投降宋朝的前一年除夕,孟昶对学士幸寅逊的题词不满意,就自己提笔写下了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当时,春联写在宽约一寸、长约七八寸的桃木板上,依旧叫桃符。

部编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九课选了北宋王安石的一首诗《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教材注释"桃符"的文字是这样的:用桃木制成,上面绘有神像,据说挂在门上可以求福避祸。

这首诗说明,在宋代,春节于门上挂桃符已经是一种普遍的风俗了。

《墨庄漫录》说,苏轼在黄州时,曾在王文甫桃符板上戏题一联:"门大要容千骑入,堂深不觉百男欢。"

宋人王应麟《困学纪闻》叙楼钥书写桃符:"门前莫约频来客,坐上同观未见书。"

新年历史典故风俗及优美的春联(春联的前世今生)(2)

《濯缨亭笔记》记载,元代书法家赵孟頫曾经遵照元世祖的圣谕书写春联,这位书法家写了王维的名句"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和汪洙《神童诗》中的联语"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作春联之用。

据说,把春联推广开来,明太祖朱元璋是大功臣。

朱元璋很重视对联这种工具,喜欢用它歌颂太平盛世,喜欢用它奖励臣子。

朱元璋定都南京后,有一年除夕前,他传旨:不分官民,每家除夕都要贴春联。除夜,他微服出巡,走到一家门前,没有看到春联。他打听后得知这家人是以"阉猪"为营生的,不好意思贴春联,也不知道贴什么。朱元璋精心思考,亲自给这家写了一副对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

大年初一,朱元璋又来到这家门口,发现门框上仍未贴春联。询问得知:这家主人把皇帝写的春联贴到神龛上供起来了。

朱元璋很高兴,为此还给了这家主人赏钱。

新年历史典故风俗及优美的春联(春联的前世今生)(3)

因为皇帝提倡,自此以后,写春联贴春联就越来越普遍。

至于什么时候开始用大红纸写春联,好像还没有这方面的确切资料。

到了清代,写春联贴春联盛况空前。

袁枚《随园诗话》录明瑞诗一联:"沿途听爆竹,逐驿读春联。"其它古书中则记载了翰林撰春联,塾师卖门对的故事。

新年历史典故风俗及优美的春联(春联的前世今生)(4)

之后,时移世易,春联则一直兴盛不衰。贴春联已经变成了民族的一种习俗,在春节到来时以其特有的形式反映社会变革表达思想感情。

这就是春联的前世今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