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鼓楼的来历(临汾贡院街的前世今生)(1)

临汾鼓楼的来历(临汾贡院街的前世今生)(2)

临汾鼓楼的来历(临汾贡院街的前世今生)(3)

临汾鼓楼的来历(临汾贡院街的前世今生)(4)

在临汾,说起贡院街,那可是妇孺皆知无人不晓,而如果问贡院街名的来历,有人会猜测是因为此街上曾有个“贡院”而得名吧。如果再追究贡院是在该街的什么位置? 绝大多数人都会摇头晃脑表示不知。

据考证,贡院街曾是明清时代临汾城内的一条主要街道。临汾古城是以鼓楼为中心的,除了鼓楼东西南北的四条大街,就数贡院街重要和名气大了。因为要知道,现在的平阳街、五一路、中大街、古城路,就是在临汾旧城的东、南、西、北四面城墙及壕沟的基础上修建的,而主街解放路,在1948年临汾战役期间,还是守军修建的城内临时机场跑道。据说当时跑道周边不仅地面空旷,甚至其北面还有一些庄稼地。

在临汾古城里,贡院的大门无疑是开在贡院街上的,如果能找到贡院后门的位置就可确定它的方位。那么它的后门在哪里呢? 经过查找,在扁担巷与体育街之间有一条相通的小巷,那就是“后贡院胡同”,巷牌就树立在体育街“婆婆神羊汤”店的东南侧角上。(见图片)以此地标可以确定,明清的平阳贡院旧址,就在包括现临汾市体育场、体育局及体育运动学校,还有思麦尔大酒店(柏纳酒店)和工人文化宫及周边建筑的这一大片地方。平阳贡院的四至为:东至体育街,西至扁担巷,北至后贡院胡同,正门在贡院街与体育街十字路口西北一侧的中间。

说起贡院,那是古代科举考试进行乡试和会试的场所。“贡”就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贡献给皇帝或国家的意思。一般认为,我国隋朝时创立了科举考试制度,起初考试还是在临时借用的考场进行,到唐朝开始建设固定的科举考试场所——贡院。

明代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分为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四级。地方上在府州县设立试舍和考棚组织考生员(即秀才),在各省会城市和京师设立贡院,进行会试(考取举人)及殿试(考取状元系列)。为防止考试时作弊,从元代开始,贡院将考生座位用墙分隔开来,每位考生占用一间“号舍”,按千字文命名,号舍仅有1.16平方米。乡试一般分三场来考,每场考三天两夜,考生需要自带干粮,吃喝、睡觉、答题,九天六夜都在号舍这一方小天地完成,其艰难困苦可想而知。贡院里每排号舍都有数十乃至上百间,排成南北一条长巷。巷口配备了号灯及水缸,每一排号舍的末尾设有一个厕所。这些一排排密集的号舍就是贡院建筑的主体。明代全国主要有十五座贡院,即顺天、江南、浙江、江西、湖广、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河南、山西、陕西、山东等贡院。

清代沿袭明制,各地贡院规制严整划一,壁垒森严,成为科举制度的具体象征。清代最大的江南贡院竟有20644间号舍,可接纳2万多名考生同时考试。“山西贡院旧址”是位于太原五一广场西北海子边的一组建筑群。至于为何平阳府竟设有省会城市才应有的贡院,尚有待研究考证。

平阳贡院创建于明万历年间,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临汾大地震被毁,平阳知府王辅重修时移建于此。(见康熙五十七年修《临汾县志·城池图》)当时是包括现临汾和运城两市的整个晋南地区举行乡试的中心场所,贡院规模宏大,包括大门、仪门、内坊、书行、正堂等考官居住和办公的大小房舍100余间,而位于东西两侧的考生的号舍,估计至少也有数百间,乃至上千间。试想,每逢乡试之年,平阳府下辖24个州县的秀才们从四面八方前来赶考,此处一定人头攒动热闹非凡,这里不仅牵动着千家万户无数人的心,也寄托着家族几代人的希望,这也正是贡院街能远近闻名的原因吧。

1906年清政府正式废除科举考试制度,平阳贡院由此走向衰败破落。民国时期的临汾贡院产权为政府所有,渐次被拆毁改做它用。延至1953年晋南专区时,昔日的贡院已经片瓦无存。人民政府在其旧址上修建了晋南体育场和工人文化宫,贡院从此便痕迹全无。难怪几十年后的临汾人只知道有个贡院街,却不知道旧时贡院在哪里了。

世纪之交,在旧城改造中,把这一条现在看来街道狭窄,建筑低矮,堪称脏乱差的老贡院街,扩建改造成一个当时路面最宽、建筑最新最高的双向六车道的现代商业大街。贡院街由一条不起眼的老旧街道,摇身一变成为临汾最繁华热闹的商业区。值得特别一提的是位于贡院街西头的山西师范大学,正门号牌就是贡院街1号(原马尾巷14号),这不仅大大提升了这条街道的文化品位,而且让贡院街的大名,被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考生和家长所见、熟知和传诵,这也算承传了贡院街一如既往为国家培养输送人才的一缕文脉吧。

文/钟剑

2020.03.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