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七下西洋,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很多人将其与世界近代史上的麦哲伦环球航行和哥伦布的地理大发现相提并论,后两者对世界历史产生的影响十分深远,这一点是郑和下西洋所不能比拟的。虽然后两者的背后也都有西方国家对外扩张的政治需求,但是郑和下西洋背后的政治因素也不容小觑,只不过郑和以及支持他下西洋的明成祖朱棣所追求的并不是对外扩张,而是另有所图。

郑和七下西洋的真正原因是什么(郑和七下西洋的真实目的)(1)

郑和七下西洋

那郑和下西洋的真实意图是什么呢?我们看《明史·郑和传》是如何描述这个重大历史事件的:“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初事燕王于藩邸,从起兵有功。累擢太监。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这段文字简单地介绍了郑和的背景,他是燕王朱棣在藩邸时的旧人,因为跟随朱棣起兵有功,而升任太监(宦官的一种高级职位),并且揭示了郑和下西洋的两个政治目的:一、寻找惠帝(建文帝朱允炆)的踪迹;二、对外展示明朝的富强。

踪迹建文

建文元年,燕王朱棣在北京起兵,以“清君侧”为名发动靖难之役,经过四年的战争,建文四年六月燕军攻入南京,之后朱棣终于得到了他所想要的——皇位,唯一让他觉得有缺憾的是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进入南京之后,朱棣曾特意命人寻找建文帝的下落,但是很遗憾,在南京城没有找到。关于建文帝的下落,有两种说法,《明史》记载:“惠帝之崩于火,或言遁去”,一种说法认为建文帝死于宫殿大火之中,很有可能是因失败而自杀,另一种说法则富有传奇性,建文帝在城破之前通过密道、化妆成和尚逃出了南京城。

郑和七下西洋的真正原因是什么(郑和七下西洋的真实目的)(2)

建文帝

总之,不管哪种说法,朱棣都没有找到建文帝的尸首,建文帝生死不明,而对外宣称建文帝死于宫殿大火之中只是一种政治宣传的需要,因为只有建文帝自杀死了,朱棣的继位才显得没那么大逆不道,也不必背上“弑君”的千古骂名。但是,在朱棣的内心之中,他依然十分关心建文帝究竟去了哪里,而且“诸旧臣多从(建文帝)者,帝(明成祖朱棣)疑之”,朱棣担心建文帝不知道会在什么时候在其他地方突然现身,以皇帝的身份号召全国其他力量反对自己,那么自己将十分被动。

所以,郑和下西洋的动机和时间点与寻找建文帝的目的契合。永乐三年郑和受命第一次下西洋,之后分别在永乐五年、永乐七年、永乐十年、永乐十四年、永乐十九年和宣德五年六下西洋。永乐三年开始第一次下西洋,此时距离建文帝失踪有三年时间,而组织一支庞大的舰队出海,必须要经过一段长时间的准备,如果在朱棣登基之后,郑和便接受了朱棣的之令准备开始出海寻找建文帝,那么从时间分析上来看是合理的、吻合的。之后,又多次出海,可见郑和并没有寻找到建文帝的确切下落。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郑和前六次下西洋都是在永乐时期,而最后一次、第七次下西洋则是在朱棣的孙子明宣宗宣德年间,第六次和第七次之间也间隔了九年之久,而在此之前,两次下西洋之间的间隔时间从没有超过五年,那么为何最后两次之间间隔如此之久呢?而这恰恰论证了一点——郑和下西洋的确有寻找建文帝的因素。

郑和七下西洋的真正原因是什么(郑和七下西洋的真实目的)(3)

朱棣

其实,朱棣寻找建文帝的时候并不只是派遣了郑和一路人马,还有一人受朱棣密令,专职寻找建文帝的下落,此人便是户部给事中胡濙。据《明史·胡濙传》记载:“(永乐)五年遣胡濙颁御制诸书,并访仙人张邋遢,遍行天下州郡乡邑,隐察建文帝安在。”之后,胡濙在外寻找十余年,最后似乎找到了建文帝的下落,“二十一年还朝,驰谒帝于宣府。帝已就寝,闻濙至,急起召入。濙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至是疑始释。”

虽然史书中并没有明确说明胡濙所奏为建文帝下落,也没有写建文帝究竟下落何处,但是从朱棣的反应(急起召入和疑始释)来看,胡濙所奏是其探访到的建文帝下落,而这一年是永乐二十一年。而此时,郑和已经完成了六次下西洋,但是从这一年开始,直到朱棣驾崩,郑和也再也没有机会下西洋,直到九年之后。

耀兵异域

那么郑和之后为何又有第七次下西洋呢?这就与下西洋的另外一个目的有关了——“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其实,在永乐年间的六次下西洋过程中,这个目的也已经显现。

郑和下西洋的舰队庞大,据史书记载,其舰队规模甚至高达二万七千八百余人之众,人数如此众多的舰队在当时绝对是巨无霸一般的存在,而且当时明朝周边的国家都是小国,根本没有一支军事力量能够与如此之大的舰队抗衡。如果仅仅是为了搜寻建文帝,恐怕不需要如此庞大的军队。

郑和七下西洋的真正原因是什么(郑和七下西洋的真实目的)(4)

郑和与宝船

而且在郑和下西洋的过程中,经常会与东南亚等沿途的小国打交道,而这些国家也都会向明朝和朱棣进献一些“祥瑞”和贡品,作为回报,郑和的舰队装载了大批的丝绸、瓷器、铁制工具、茶叶等物品,作为对这些小国的“赏赐”。根据《明实录》记载,我们可以看到郑和多次下西洋都带回来了一些什么贡品,如永乐十三年麻林国敬献的“麒麟”(据说就是长颈鹿)、天马、神鹿等祥瑞,而这一切都是郑和舰队“耀兵异域”的“战利品”。

在郑和下西洋的过程中,也曾经以宗主国的身份干预过“番邦”之间的纷争,并且三次动用了武力。

由此可见,郑和七下西洋,其主要目的绝非要发现新世界,更没有环球航行这个概念,郑和下西洋最初的目的是为了寻找建文帝的踪迹,而在多次寻访不得的情况下,郑和的舰队还担负着展示明朝国家实力的任务。但是,不管其目的如何,郑和七下西洋都是一个伟大的功绩,尤其在十五世纪,能够组织如此庞大的舰队进行如此远距离的航行,无疑是人类征服海洋的重要一步,值得世人永远纪念。

参考文献:《明史》、《明实录》、《龙床·明六帝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