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控制说教的欲望
估计大家对这样的场景都很熟悉:在地铁、商场、街道边歇斯底里的妈妈吼叫孩子,孩子要么一脸沉默无动于衷,要么也大声和妈妈顶嘴。
很多父母来兴智教育学习之前都会说:“好好跟他说就是不听,非要别人发火骂一顿才行。”
通常情况下,孩子会对父母的话不愿意听,不配合,主要源于两点:
- 父母声音越大,孩子越不会“说话”。孩子会被父母的大吼大叫吓住,满脑子恐惧说不出话来,或者是被你的态度激怒,也大吼大叫回应你,变得叛逆易怒,这样孩子自然就不懂得好好说话了。
- 父母说的越多,孩子“跑”得越快。很多时候父母耐心的给孩子上“思想课”,孩子却一脸不耐烦,嫌太啰嗦了,想要逃离。
有这么一个“超限效应”:当机体在接受某种刺激过多时,会出现自然逃避的现象。
所以,父母不如先控制住自己说教的欲望,多询问引导,让孩子多表达。否则,光父母一个人说,强行拉着孩子听也仍然是父母自己的“独角戏”,对于让孩子听话起不到什么效果。
很多父母之所以话说不到孩子心里,无法感染影响孩子,也是因为不懂孩子内心的想法。那么倾听就是最好的方式,当听孩子说的多了,也就更容易知道孩子的想法。
02给孩子说话的“底气”
父母学会有效的倾听,孩子说话才能有“底气”。
试想如果每次孩子想说点什么,父母不是打断就是玩着手机忽视孩子的话,那么孩子就会觉得自己的话是不被重视的,也没有说的必要。
久而久之父母突然发现,孩子不再跟自己叽叽喳喳的说话了,而是开始有了心事,沉默不语。
只有父母耐心听,孩子才会说。当孩子也愿意和父母沟通时,父母就不再是单方面的说教,而是和孩子共同交流。
而真正的倾听,要求父母不急于表达自己的态度、感受和建议;体会孩子的感受和需要,并给孩子反馈;让孩子充分表达自己。
高中时期我失恋了,回到家掩饰不了伤心的情绪,妈妈也察觉到了我的不对劲,但是她什么也没问,只是给我倒来一杯水,然后静静的在我身旁坐下。
待我情绪平稳一些,她再开口问我:“你饿不饿,想吃什么跟妈妈说,妈妈给你做”。
我愣住了,感动的同时也忍不住问妈妈:“妈,你怎么不问我发生了什么?”
结果妈妈温柔的笑着说:“你想说的时候自然会说,不想说的时候妈也尊重你。”
我感觉好多了,不用妈妈问,自己就情绪平稳的把事情的经过跟妈妈讲了,妈妈没有作任何评价,也没有急着说什么,只是专注的听着。
那天我把很多心事都告诉了妈妈,后来我还发现,爸爸回家时如果是垂头丧气的,妈妈永远是给爸爸倒上一杯水,用行动和倾听去表达对爸爸的爱,因此他们的关系也一直非常亲密。
表达自己并不难,难的是忍住表达的欲望去倾听,把表达的机会让给别人。
父母不妨从现在开始,善于倾听孩子,也锻炼孩子的表达。能够做到这样的父母,孩子不会缺乏说话的勇气,也会更愿意跟父母沟通。
03低声教育才是最好的家教
面对孩子有时听不进父母的建议,很多父母都容易气急败坏,这样在孩子眼里会没有威信,孩子也就更难听你的。
低声教育则不同,父母压低声音,语调平静、严肃的跟孩子说清楚事情的利害,可以给孩子一种“不怒自威”的感觉。
著名歌手周杰伦和妻子昆凌生了2个孩子,在一档节目中,昆凌形容周杰伦教育孩子很有一套,每次孩子做错事,他都是低着声音给到孩子那个气压,再加上认真的语气,就会给孩子一种威严的感觉。
其实低声教育也是有心理学依据的,心理学表明“我们说话声调的高低,跟我们传达给别人的信任是成反比的”。
就是说当父母对孩子大吼大叫时,孩子只能感受到父母情绪的发泄,但是当父母低声说话的时候,孩子感受到的是父母的尊重和信任。
北大的教育专家也说过,当我们责备孩子的声音越小,孩子听得就越认真,效果也就能越好。
从大人的角度来说,当我们声音压低的去说话时,思维会更理智,情绪也更容易保持平和,说话有节制,避免攻击和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如若在公共场合孩子不听话,父母也可以用目光给到孩子“无言之威”,这种目光在心理学上叫做“长目光”,会让孩子感觉不自在,从而收敛自己的行为。
当父母压低声音,不再大吼大叫的时候,其实也是在压低自己的怒火,当父母减慢自己的说话速度时,就是在给自己更多的思考时间。
父母如何做到低声教育呢?
一、控制情绪,让自己先冷静下来。可以不说话、不行动,深呼吸三分钟,独自看看远处。
二、找孩子沟通,就事论事。不借题发挥、小题大做,更不能拿孩子当出气筒。
三、说话的声音要“低”。不要试图用大声音来镇住孩子。
四、使用正确的语气和措辞,保持理性。别说伤害孩子自尊的话,只会起反作用。
学会低声教育,愿兴智教育的父母们不再对孩子大吼大叫,学会降低音量和孩子好好说话,孩子也能降低对父母的抵触和逆反,亲子关系也能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