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的端午节相比南方,似乎冷清了点,因为南方水多,会组织跑龙船,赛龙舟等活动,我们东北的老家实实在在,除了包粽子,挂艾蒿没太多讲究,但也过得有滋有味儿。

碧绿的粽叶早早就上市了,端午节前一个月,家家户户便开始张罗包粽子,于是买糯米,选粽叶,割马莲…..便热火朝天地铺展开来。小时候生活条件差,非常盼望过年、过节,特别是中国那些传统节日,因为农村老人只认自己的传统节日,那些西方的节日丝毫引不起他们的兴趣。

红头绳的民间传说(奶奶用五色丝线缝一把小扫帚)(1)

准备工作要做好

妈妈把精心挑选的大黄米和糯米分别泡上,我们管这叫“糟米”,每天按时换水,防止发霉,然后米就一直泡着,大概六七天后,用手一捻,那被泡过的米就在拇指和食指中被压成面粉状,据说这种泡出来的米,粽子才软糯可口,因为当时条件有限,大黄米是自家地里产的,糯米是用大黄米换的,枣粽是很奢侈的,通常上一年,自家树上的枣晾干去核,留到端午节包粽子,像现在的市面上卖的肉粽,莲蓉、果味儿的,想都别想!有的人家没有大枣,放上一把红小豆也不错。

红头绳的民间传说(奶奶用五色丝线缝一把小扫帚)(2)

洗好粽叶,澄清米,马莲叶子也是路边割来的,晒干放锅里蒸一下就可以像绳子一样有韧性,绑粽子结实而且味道也好。妈妈把翠绿的粽叶折成一个三角形的”小漏斗”,然后往里面放糯米,黄米、大枣,“小漏斗”下面滴着水,妈妈反手一口,迅速把小漏斗给盖上,抽出一根马莲三下五除二就缠好了一个粽子。拎着小粽子,我左看右看,稀罕极了,待到所有的粽子都包好,放在锅里,它们一个个,一排排就像威武的士兵,傲然挺立,帅气十足。

红头绳的民间传说(奶奶用五色丝线缝一把小扫帚)(3)

摆好粽子,妈妈找来一块光滑的瓷砖,清洗干净,压在粽子上面,我有些莫名,她笑着告诉我:“这是防止水沸腾起来,把粽子弄坏,米跑出来就一锅粥,不好了。”原来这样,小粽子也是很调皮的,必须要管住它们,否则它们乱跑就废了。香味很快弥漫了我们的屋子,烟雾缭绕,热气腾腾,低矮的房舍,奔跑的孩童,烟火气的小村,那时那景,祥和自然。

红头绳的民间传说(奶奶用五色丝线缝一把小扫帚)(4)

粽子出锅后用一大盆冷水泡起来,一是保持粽叶的青翠颜色,二是让粽子里面迅速降温,形成一团,叶和米不至于粘连。所以说中国劳动人民是最有智慧的,仅是包粽子就用上了物理原理、诸多窍门和生活经验。

剥开一个粽子,黄的如金,白的似玉,黏黏糊糊,软软糯糯,沾上一点白糖入口即化,糯米香,黄米柔,粽叶清新的味道一同萦绕味蕾,让你大快朵颐。

红头绳的民间传说(奶奶用五色丝线缝一把小扫帚)(5)

等到端午节那天早晨,我和小伙伴们上山采艾蒿,爸爸在家打扫庭院,奶奶叠小葫芦,做小扫帚,还有孙悟空呢!妈妈把大红皮的鸡蛋放在锅里,在再撒上几片艾叶。灶膛里的火呼呼地烧着,锅里的红皮鸡蛋,煮熟后与粽子放在一起,红绿相间,让人垂涎欲滴。

红头绳的民间传说(奶奶用五色丝线缝一把小扫帚)(6)

门前艾插好了,奶奶用五色丝线把小葫芦系在艾蒿上,然后给我们每人身上缝一把小扫帚,一个红布葫芦,还有一个孙悟空,这是我们家乡的风俗,小孩子带扫帚,是辟邪,扫走病灾;红布葫芦是平平安安,福禄双全;孙悟空是降魔除妖的,也是用来保护孩子们,寄托美好祝福的。

如今,风俗已经大不如从前,每到端午挂艾的习惯还在,但似乎少了很多情调,有的人家也会插柳条,预示“顺溜”,还有门上插桃枝的,意为逃(桃)过一劫,但我还是喜欢家乡传统的风俗。

红头绳的民间传说(奶奶用五色丝线缝一把小扫帚)(7)

青山下,小河边,投艾草,祭屈原。包角粽,香又粘,小纸葫芦一串串,扫帚、大圣护周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