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特别是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以来,流行起一阵甲骨风,甲骨文的产品特别多,最早从甲骨文识字,现在已经延伸到甲骨文古诗文,作文等,好象不学甲骨文就落伍了,不学甲骨文就没文化了。

甲骨文现在还有用吗(甲骨文有用吗)(1)

家长就疑惑了,许多家长就问:

孩子学习甲骨文真的有用吗?

对识字及语文有帮助吗?

甲骨文有没有用,要一分为二地看,对于汉字研究者、考古学者、语言学家等是必须学习研究的。

如果把甲骨文当成培养小孩的兴趣,也无可非议,也只是培养兴趣而已,但对于识字启蒙、语文学习就未必合适了

这里只谈谈孩子识字启蒙、学习语文方面,甲骨文有没有用?

甲骨文识字、溯源识字等方法,也不是现在才有,至少十年前就有了,在孔子学院教外国人中文也用过此方法,但效果很是一般。

经过多年识字启蒙教育的实际证明,使用甲骨文作识字启蒙,用甲骨文作为孩子识汉字的启蒙方式,是非常不妥的,也不会有什么效果的!

甲骨文流行了这么多年,为什么效果很差呢?

原因有如下几点 :

1、 甲骨文字形是无法形成记忆的。

不管成年人,还是孩子,学习了甲骨文,哪怕学习了多年,抛开对应的楷书字形,除了少量的象形字,大多数基本上不相识。也就是说,给你一块甲骨文拓片,不借助字典或其他工具的情况下,估计99.9%认不出完整。

同样反过来,当给出楷书,让写出甲骨文,除了二百多的少量象形字形,基本上也是写不出来的。这一点,从识字学习角度,甲骨文字形在人脑中很难产生长久印象,也可以说是无法记忆的符号。

把甲骨文当成兴趣培养是可以的,但当成汉字识字启蒙,可以说是大错特错了。

2、 甲骨文不是标准文字体系,字形岐义很大,容易误导家长及孩子

几年前河南安阳文字博物馆发出一则奖励告示,说谁能解出一个甲骨文奖十万百万,可以说是一字千金。

发现的甲骨文总共就5000多字,能认识也不到一千多点,近四千字是无法解读的,并且已经解读的甲骨文字正确不正确,也是未必的。

可见解说甲骨文有多难,甲骨文不是记事性文字,文字之间关联度相对较低,并且研究的材料也太少,三千年以上的文字,也就近百年来的研究历史,有许多汉字爱好者经常发信息来说,他已经把所有的甲骨文研究通了,我也只能恭喜他,有钱赚了,一字千金呀。

甲骨文的这种状态,作为研究者、爱好者,是没什么问题的,但作为孩子的识字启蒙就是大错特错。

3、 甲骨文更偏向于图画,而现在的汉字更抽象,两者之间的信息联系是断裂的

很多人,包括专业人士,说过汉字,就说成是象形文字。实际上现在的汉字早已经不是象形,而是极其抽象的文字体系。

经常有人把汉字与拼音文字相比较,把拼音文字当成抽象文字,当成抽象思维,而把汉字归类为具象文字,具象思维之列。这样分类是对汉字思维的本身不理解。

汉字不像拼音文字,除了对字形的抽象,同时对字音也非常的抽象,包括细分的声调,来弥补单音节的不足。

汉字中,甲骨文更偏向于具象,除了少量简单的象形字,如牛、羊等,大多数文字,具象的甲骨文与现代抽象的汉字之间,因为信息断裂不通,孩子的思维是无法把它们对应联系理解。

例如:

甲骨文现在还有用吗(甲骨文有用吗)(2)

鸡,甲骨文是画了一只鸡,告诉孩子这是一只鸡,象不?

甲骨文现在还有用吗(甲骨文有用吗)(3)

舌,甲骨文画了人的舌头,

上述都是常用字,甲骨文与现在的汉字,字形相差太远,即使有人能设计得很好看,但甲骨文的字形是无法改变的,现代汉字与甲骨文之间无法有直接的关联,即使有孩子喜欢,但接收的是两套文字信息,相互之间关系很小,达不到识字启蒙的目的。

4、 汉字溯源,其中有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当成识字方法是不可取的

现代汉字体系的统一与完善,基础是秦小篆。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书同文,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由丞相李斯主持文字统一工作,这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伟大功绩。

小篆是中华文字历史上第一次标准化,有里程碑的意义,这也是秦始皇的一大功绩,秦末到两汉期间,文字由圆变方,完成由篆书到隶书的蜕变,隶书的出现是汉字发展的一大革命,是书法史上的一次革命,篆隶中是汉字的古今分界线,可以说隶书把汉字中的具象基本给抽象完了,使汉字变成了完成抽象的文字。

虽然两汉使用隶书多,但隶书自身也不断在发展变化,并不算是一种标准化的文字体系,这也可能是许慎的《说文解字》不用隶书编撰的原因吧。汉字历史是真正算得上标准化的,一个是秦小篆,第二个是宋楷书。

实际上汉字溯源,从金文到楷书,还是非常清晰的,基本上有文字记录在案,歧义相对较少。

但是,从甲骨文到金文,有许多汉字只有金文字形,没有甲骨文形,也有很多汉字的甲金字形变化很大,可能不是一个字,也可能是表达方式的不同导致字形变化,但许多汉字专家一句“古人弄错了”、“古音是另一个什么”就糊弄过去了,甲骨文到金文,基本上是两个朝代两个谱系,有异同,有传承也有变异。

正因为上述字形的不统一及字形未知等问题,把溯源识字当成一个识字启蒙的学习方法,注定产生不了家长想要的结果,当然不排除对少量孩子有效,但一个学习方法,一个教学方法,必须要有普遍性,能让大多数孩子都能受益。

5、 被解读出来甲骨文字很少,做不到与现有的汉字一一对应

现代的汉字,不是每一个汉字都有对应的甲骨文,因为已读出的甲骨文也就千左右,简单的象形字有一些,如牛、羊、马、鸟、禾、竹等,但有多字是没有甲骨文的,如一年级的生字:爸、妈、爷、奶、做、读等常用字,是没有甲骨文的。

6、 甲骨文的字形繁多,没有统一标准,对识字启蒙而言是反作用

因为甲骨文的字形是不统一的,多一画少一画可能是同一字,所以有些汉字的甲骨文字形有几十种之多,你让孩子学哪一种呢?如:

甲骨文现在还有用吗(甲骨文有用吗)(4)

甲骨文现在还有用吗(甲骨文有用吗)(5)

7、 甲骨文的过度应用,不是在普及甲骨文,反而是在摧毁汉字文化

市场上甲骨文古诗文,甲骨文阅读、甲骨文作文等,现在能认识的甲骨文一千多字,一段长句都表达不了,怎么可以来写出甲骨文的诗词、阅读及作文呢,这些产品只能是一种把甲骨文当噱头忽悠家长的把戏罢了。

这种方式,是不长久的,对家长的忽悠,对孩子的伤害,必然会受到反噬,长久下去,甲骨文汉字文化的普及只是一句空话,甚至会到被厌恶抛弃的地步。

8、 甲骨文对于语文水平及文学水平不是那么重要,也不是必要条件。

学不学甲骨文,对于语文水平及文学水平不是特别重要性,也不是必要条件,例子太多了,从先秦到民国,圣人、诸子百家、大文豪等,估计都没有接触过甲骨文吧,更不要说学习甲骨文了。

9、 语文课中的汉字课,不是甲骨文溯源课,也不是汉字文化课,应该是汉字思维的应用课

现在的中小学在语文课,特别是特级老师的语文示范课,都会插些讲汉字,好象不讲汉字就不能称为语文课了,如讲解《神笔马良》,老师会画出“马”字的甲骨文,问学生,这是什么字呀,马是象形,同学们都知道的字,也没有更多的延伸。有的老师讲一首诗或一篇文章,讲“孝”字,汉字本身没怎么讲,倒是把“孝”文化讲了半小时,语文课变成“汉字文化课”还是“孝文化课”?

汉字是一种思维方式,本质是汉字应用,汉字是语文的基础。语文学习的本质:阅读理解读得懂,口语写作能表达。阅读理解的关键是对字词的理解,写作表达的关键是对字词的应用

综上所述,识字启蒙千万不要使用甲骨文方式,而甲骨文作为一种汉字知识是可以教给孩子的,但必须是孩子识字启蒙之后,有一定的识字量之后。

笔者在识字启蒙教学过程中,有许多家长及其孩子,先用甲骨文方式启蒙识字,初期几十个象形字还是很兴奋的,但随着识字的深入,特别是后面的会意、指示及形声等汉字 ,因为汉字启蒙方法不对,导致识字思维固化,对后续识生字、组词造句等带来很大的困扰。

总有人忧心忡忡,好象现在的孩子不学习甲骨文,汉字就没有未来,事实上,未来汉字的危机,不在于溯源,不在于拉丁化,而是在于未来人工智能、语音识别等新技术发展对汉字的冲击。

甲骨文的研究不过百年历史,没有经过时间的验证,过于偏重甲骨文在文字研究的地位,也是一大误区。

所以说,家长的问题:孩子学习甲骨文真的有用吗?对识字及语文有帮助吗?

答案就是:对识字及提高语文水平的用处不大。


我是 @汉字谷主,欢迎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