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

明朝开国元勋刘伯温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其神机妙算之术让人敬佩不已,尤其是决定生死的战役鄱阳湖之战。

面对陈友谅 60万大军,朱元璋的20万大军难以匹敌,朱元璋本人更是差点被大炮轰炸而死,幸好刘伯温及时观测星象,喊出六个大字,这才让朱元璋死里逃生。

那么,这一切都是怎么回事呢?刘伯温到底有多神奇?又为何在大明建立后不被重用,甚至被毒死?

朱元璋陈友谅决战形势图(朱元璋大战陈友谅时)(1)

(影视剧照)

一、朱元璋腾势崛起

元朝末年,官僚腐败堕落,百姓遭受压迫,再加上天灾人祸不断,整个中原大地饿殍千里、哀鸿遍野,农民起义浪潮一浪高过一浪。

因当时蒙古统治者在北方势力仍然牢固,因而揭竿而起的起义军多为长江流域一带,而这一期间也涌现出众多枭雄,相互间为争夺地盘而展开长期的功伐混战,并很快形成以陈友谅、张士诚、朱元璋、方国珍为首的割据势力。

这些枭雄中,张士诚占据东吴,自和元蒙水军一战后,就此投靠元军,成为元蒙统治者的走狗,此人胸无大志、安逸享乐,自然是无法问鼎中原;方国珍更是固步自封,占据浙东偏安一隅,根本不是朱元璋对手。

因此,能够一统中原的枭雄只剩下朱元璋、陈友谅两人,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实力强横且野心勃勃,不过在鄱阳湖一战前,陈友谅是势力最为强大的义军,占据江、楚两地,其兵力强横,就连朱元璋也只能避其锋芒。

陈友谅出身其实并不是太好,自小跟着父亲打鱼,读了几年私塾,后又练就了一身好体格。1355年,起义军首领徐寿辉攻占沔阳,出任元朝小吏的陈友谅看到希望,加入徐寿辉的红巾军。

朱元璋陈友谅决战形势图(朱元璋大战陈友谅时)(2)

徐寿辉剧照

很快,陈友谅就凭着诸多战功拜为元帅,后又杀了上司倪文俊夺取兵权,势力开始扩大,并不断攻占城池,引来了“天完皇帝”徐寿辉的不满。

徐寿辉认为此人不能留,想要伺机将其除去,但陈友谅先一步出手,杀了徐寿辉,自立为大汉皇帝,并占据江西、湖广等大片富庶之地,屯兵八十余万,且手下拥有张必先、邹普胜等猛将,可谓是无人能敌。

在陈友谅势力逐步扩大的同时,朱元璋也在不断做大做强。特别是1356年,张士诚和元军鏖战之时,朱元璋趁机背后出击,兵分三路攻占张士诚的集庆,并改集庆为应天,就此朱元璋也开始崭露头角。

面对张士诚和陈友谅这两个对手,朱元璋并没有先消灭势力偏弱的张士诚,反而是听从刘伯温“先汉后周”的计谋,想要攻占天下,那必先攻打陈友谅。

朱元璋分析后认为,如果先攻打张士诚,陈友谅必然会背后夹击,对我军必然不利;如果攻打陈友谅,张士诚此人安逸享乐,只会作壁上观,我军反而有更大赢面。

就此,朱元璋和陈友谅的大战正式开启,双方在安庆、太平、池州等地激战,但朱元璋屡屡战败,最后利用亲信康茂才诈降,这才赢得龙湾之战的胜利。

朱元璋陈友谅决战形势图(朱元璋大战陈友谅时)(3)

龙湾大捷后,朱元璋陆续吞并大片地盘,其军队实力也增长至20万兵马,但相比陈友谅的六十万大军来说仍然偏弱,朱元璋没有同陈大决战的底气。

1363年,张士诚进攻安丰,意图劫走小明王韩林儿,韩林儿在危急时刻向朱元璋求救,尽管刘伯温等人强烈反对,但因韩林儿名义上仍是朱元璋的“皇帝”,朱只能派出大军援驰安丰。

果不其然,朱元璋刚率部离开,陈友谅就发起了“洪都之战”,这场战争是陈友谅最后的荣光,也是其失败的开始。

洪都(今南昌)战略位置非常重要,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而此时洪都内只有朱元璋侄子朱文正的两万守军,陈友谅认为拿下洪都轻而易举。

与此同时,接到消息的朱元璋得知后大惊失色,但他下令要求朱文正固守洪都100天,这只是朱元璋随口一说,并没有抱太大希望,没想“纨绔子弟”朱文正竟然真的做到了。

洪都保卫战中,朱文正展现出自己惊人的军事指挥才能,使得易攻难守的洪都宛如固若金汤, 足足坚守了85天。

就在这时,朱元璋已大败张士诚,成功救下小明王韩林儿,并率部赶往洪都。陈友谅听闻后,连忙下令撤军,屯兵鄱阳湖上,迎战朱元璋,就此一场空前的大战即刻打响。

尽管陈友谅损兵折将、士气大跌,可仍然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鄱阳湖之战中可谓是打得难舍难分、异常激烈,朱元璋本人更是两次生死一线天。

但他在谋士刘伯温的辅助下一战定乾坤,赢得战争的最后胜利。就此,朱元璋“走蛟化龙”,一统天下只是时间问题。

朱元璋陈友谅决战形势图(朱元璋大战陈友谅时)(4)

那么,刘伯温到底有何奇妙之处?

二、刘伯温崭露头角

刘伯温本名刘基,1311年出生于浙江青田,其天资聪颖、过目不忘,12岁时就已考中秀才,被人赞为“神童”。23岁时,刘基赴京赶考,一举高中进士。

尽管刘基年纪轻轻就已高中,但因当时统治者对汉人偏见,刘基并未得到封赏,直到3年后才被任命为高安县丞。

就此,刘基走上仕途之路,但他的仕途坎坷,先后3次辞官。第三次辞官后他就此返乡,不再过问政事,期间写下《郁离子》一书。

不过,自朱元璋占据应天后,遭受张士诚、陈友谅以及元军的挟持夹击,且小明王韩林儿也对其不太信任。朱元璋知道,想要问鼎天下,那就需要谋士辅助,他开始广招人才。

期间,有人向朱元璋推荐谋士刘基,并称其有诸葛亮之才,让其好好把握。朱元璋听闻,立马派人邀请其出山。

然而,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刘基,自然是“不伺二主”,对于朱元璋的拉拢选择拒绝。然而,求贤若渴的朱元璋并没有放弃,他又派出孙炎前往。

朱元璋之所以再三邀请刘基出山,还因刘基是“浙东四先生”之一,也是元朝有名的术士。而因有当过和尚的经历,朱元璋本人比较迷信,尤其深信“星相学”,因而才极力拉拢刘基。

在孙炎的利诱威逼之下,刘基这才不情愿的出山。可当他见到朱元璋本人后,立马被其相貌所吸引,认定他有帝王之相,开始全心全意为其辅佐。

朱元璋陈友谅决战形势图(朱元璋大战陈友谅时)(5)

朱元璋

对于朱元璋来说,他更倾向于刘伯温的占卜能力,每次大战前都会先让其占卜。

如徐达、常遇春征讨陈友谅时,刘伯温就提前占卜,其结果是“昨观天象,金星在前,火星在后,此师胜之兆。”

然而,朱元璋听了后心仍然不踏实,要求刘伯温再重新占卜。刘基说道:“吾亦夜观天象,正如尔言。”

1365年6月,朱元璋派大将朱亮祖南下攻打陈友定,为确保此战胜利,他又让浙东守将胡深协助,两人强强联手很快拿下建阳、崇安。

见陈友定大军如此羸弱,朱亮祖也生出一丝懈怠之心,决定孤军深入铲除大敌。胡深极力阻止,但没能劝服,只能听从军令前往,结果在建宁之战中中了埋伏而死。

对于胡深大将之死,人在应天的刘基已提前预判,他对朱元璋道:“日中有一黑子,东南当失一大将。”

洪武元年,朱元璋就对刘基占卜的功劳大赞一番:“从朕于群雄未定之秋,居则匡辅治道,动则仰观天象……指示三军,往无不克。”

三、卓越的军事谋略

可见,刘伯温在占卜观天象方面确实有其才能,但他本人不仅精通天文地理、奇门遁甲,更是深谙兵法韬略,且也不愿意当一个谋士,更希望在军事上有一番建树。

不过很快,刘伯温就在“龙江大战”中崭露头角,洞察战场形势,制定出色战略,为此战胜利立了大功。而“龙湾之战”中,刘基更是真正让朱元璋折服。

朱元璋陈友谅决战形势图(朱元璋大战陈友谅时)(6)

陈友谅剧照

公元1360年,陈友谅自立为大汉皇帝,朱元璋已成为他一统天下的最大敌人,他沿江而下,轻松攻克太平,应天就此失去屏障,裸露在陈友谅大军之下。

一时间,应天城内人心惶惶,不少大臣忧心不已,就连朱元璋本人也陷入恐慌中。此时的陈友谅兵力强盛,军舰宛如三层楼之高,且火炮充足,反观朱元璋都是渔船,根本无法和其一敌。

朱元璋立马召集大臣,希望群臣能够给出应敌之法。但大臣们的建议无非就是投降或逃亡, 唯有刘伯温镇静自若。

朱元璋见他胸有成竹,问道:“先生,你有什么良策?”

刘基说道:“汉军孤军深入,我们无需害怕,只要诱敌深入,派兵伏击,那就可轻松赢取胜利。”

正是刘基此言,让朱元璋再次振作起来,他听取其建议,派双面间谍康茂才写信诈降,引诱汉军来到狭窄的龙湾水域。

与此同时,朱元璋将驻守龙湾的守军撤离,且命令徐达、常遇春等猛将在附近埋伏。

骄兵自傲的陈友谅果然上当,率领大军来到龙湾水域,暗中埋伏的军队在朱元璋指挥下分五路围攻,大获全胜。

此战中,朱元璋歼敌2万多人、俘虏7000多人,且缴获了100多艘高大军舰,为后面鄱阳湖决战赢得了资本。

朱元璋陈友谅决战形势图(朱元璋大战陈友谅时)(7)

尽管龙湾大战中,刘伯温并没有上阵杀敌,可他的神机妙算、运筹帷幄之功为此战胜利奠定基础。如不然,朱元璋大军或许只有逃离的份了。

这之后,朱元璋对刘基更为重用,每次作战都会听取他的意见。

龙湾战争后,朱元璋趁机将太平收复其中,而想要扩大势力,那势必要攻打安庆。但因陈友谅在安庆屯兵十万,其兵力雄厚,朱元璋不确定能不能拿下,可刘基主张必须攻打安庆。

朱元璋立马派兵攻打,可接连数日也没有将安庆拿下。此时刘基又建议朱元璋放弃安庆,趁虚而入,集中兵力攻打江州。

朱元璋意会,立马率军攻打陈友谅老巢江州,打得陈友谅措手不及,只能逃亡武昌。就此,朱元璋轻松拿下江州、安庆,其势力再次扩大。

此战中,刘伯温“运筹帷幄之中,制胜于无形”,为朱元璋势力根植江西立下大功。

不过要说刘伯温最大的贡献,还要属鄱阳湖之战,此战中他展现出其观天象、军事谋略的过人本领,且还救了朱元璋一命。

四、喊出6字救下朱元璋

鄱阳湖大战前,朱元璋就先一步率军封锁入江口,断了陈友谅大军的逃亡之路以及补给供应,紧接着又率兵占领武阳渡,从而堵住汉军的出路,实现对其的外部包围。

显然,朱元璋为了和陈友谅决战,早已将汉军的底细和弱点摸清,旨在和陈友谅在鄱阳湖决战。

朱元璋陈友谅决战形势图(朱元璋大战陈友谅时)(8)

陈友谅登基剧照

尽管在洪都血战中损失惨重,可汉军实力仍不能小觑,尤其是陈友谅水军拥有着豪华舰队,其船只“混江龙”长为50米、宽为6.6米、高为10米,朱元璋的小渔船就显得势单力薄。

不过,朱元璋利用小渔船的机动性优势,配合火枪、火炮、火箭以及弓弩对“混江龙”展开了围攻。

徐达、常遇春、丁普郎等大将带头冲锋,利用灵活战术左右攻进,但其战况仍不理想,陈友谅借着巨舰优势,改用远攻战术,接连摧毁敌军几十艘战船。

一时间,鄱阳湖炮火连天,巨浪翻滚,湖面上飘着众多尸体和哀嚎的伤兵。只一天时间,朱元璋就损失21名大将。

就连朱元璋本人乘坐的战舰也被包围,关键时刻大将韩成身穿朱元璋锦袍,跳入水中吸引敌人注意,为救朱元璋赢得时间。而后,常遇春又一箭射中敌军,这才让朱元璋成功脱险。

眼看金陵水师损失惨重,朱元璋十分着急,询问刘伯温有何良计。刘基就当下局势进行了分析,建议出兵抢夺鄱阳湖周边5县县城的粮食,陈友谅60万大军对粮食消耗巨大,一旦粮草短缺必然军心大乱。

果然如刘伯温所言,陈友谅的军队迟迟没能拿下朱元璋,很快就陷入粮草短缺中,只能派兵去周边抢夺粮食,但朱元璋早派出一路大军埋伏于此,并将其一网打尽。

接下来三天,因两军战况都不乐观,彼此心照不宣的对峙休整。第四天,朱元璋再次率领水师出战,然而当靠近汉军舰队时,众将这才发现,汉军多艘军舰已被铁索牢牢捆住,形成一艘巨大的军舰。

朱元璋陈友谅决战形势图(朱元璋大战陈友谅时)(9)

原来,陈友谅此举正是为了避免金陵水师利用机动性灵活优势四处穿插,这才用上“连环阵”,组成无敌船阵,一旦金陵水师舰队进入阵中,那就会遭受汉军水师多方面围攻。

汉军这一计策让朱元璋直接傻眼,金陵水师只能被迫正面和其对攻,但因船小,其火力进攻根本无法对汉军起到太大伤害。反而,汉军居高临下,对金陵水师造成巨大伤害,不断有士兵落水。

期间,朱元璋也差点被一炮轰死,《明史纪事本末》就记载了这件事:太祖亦惊起回顾,但见基双手挥之曰:“难星过,急更舟!”

太祖如言入他舟,坐未定,旧所御舟以炮碎矣。

意思是,朱元璋指挥水师和汉军作战,双方从辰时激战到巳时。

突然间,刘基看到一颗“难星”从上空划过,立马对朱元璋喊道:“难星过,急更舟!”

朱元璋听闻后急忙跳到新船上,而他刚上了另一艘船,原来的船就被汉军火炮击沉,朱见状后怕不已,若不是刘伯温喊出六个大字,自己岂不是已命丧黄泉?

五、奇谋百出瓦解汉军

眼看战船、士兵损失过多,朱元璋内心急切不已,他只好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刘基提议道:“敌人船只太大,且已形成巨阵,只能以火攻瓦解敌人。”

朱元璋想起三国时诸葛亮“草船借箭”,不禁对刘基连连赞许,毕竟陈友谅巨舰虽用铁索捆绑,可灵活性差,火攻战术必然有奇效。

朱元璋陈友谅决战形势图(朱元璋大战陈友谅时)(10)

很快,朱元璋就组建七艘敢死舰队,并在船上装满芦苇以及火药,欲让敢死舰队冲入敌人阵营,点燃敌人军舰。

不过朱元璋看着平静如水的湖面,顿时摇摇头,没有东风,该如何施展火攻?

原来,陈友谅早在组建连环巨舰时,就已派谋士算过风向,得知接下来几天都是刮西风,这才大胆用铁索捆住巨舰。

看着朱元璋垂头丧气,刘基神秘说道:“主公,不出半个时辰必刮东北风,请做好准备。”说完后,刘基又看了看天空,摸了摸湖水。

李善长讥笑道:“今天晴空万里,你以为你是诸葛亮,能借来东风?如果延误战机,那可是死罪一条。”

刘伯温笑道:“既然如此,那就烧上两炷香,如果到时候没有刮东风,刘某自甘受死。”

没想,两炷香烧完后,湖面果然起了波纹,不一会儿风就变大,且正是东北风。朱元璋大为惊喜,连忙下令让敢死舰队出发,朝着汉军船阵急奔而去。

很快,七艘火船撞上汉军巨舰,在风势作用下,火越烧越大,很快就使得汉军数百只军舰陷入火海中,无数士兵跳入湖中逃亡。

金陵水师士气大振,随即展开猛烈的反攻。一时间,汉军如鸟兽散、溃不成军,而陈友谅本人只能率领折损过半的舰队撤离鄱阳湖西岸。

不过朱元璋军队损失也不小,大将昌文贵、李信、刘义又、王胜等陆续阵亡。就此,两军再次对峙。

朱元璋陈友谅决战形势图(朱元璋大战陈友谅时)(11)

刘基提议道:“主公,依我见,陈友谅必然会伺机冲进长江,撤离老巢。接下来,我军只要撤至湖口,将陈友谅困在鄱阳湖中,来个围而不攻、瓮中捉鳖之术,汉军必败。”

就这样,陈友谅大军被困在鄱阳湖一个多月,士气早已大跌。尽管朱元璋大军仍没能在战场上力压一头,但后勤补给上赢得先机。

最后几天,汉军粮草殆尽,只能孤注一掷,不计损伤冒死突围,双方打响最后一战“湖口之战”,陈友谅亲自指挥突围,但却在混乱中被乱箭射中身亡,其大军土崩瓦解,纷纷投靠朱元璋。

鄱阳湖之战是朱元璋一统中原的关键性战役,其意义等同于战国时期的“长平之战”,就此江南再无朱元璋敌手。

而刘伯温因在鄱阳湖之战中奇谋百出,算无遗策,让朱元璋不得不感慨:“议论之顷,驰骋乎千古;扰攘之际,控御乎一方。”

六、结局悲惨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大明王朝,刘伯温再次发挥其治国谋略,他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如建立法制、处理冤案、严明军纪等,这些建议均有重大成效,不仅稳定了社会,也让朱元璋坐稳皇位。

朱元璋陈友谅决战形势图(朱元璋大战陈友谅时)(12)

洪武三年,朱元璋对开国功勋论功行赏,文臣李善长被列为第一公爵,徐达等猛将位列其后,而运筹帷幄、神鬼莫测的刘伯温却只被封为诚意伯,连个侯爵都没混上。

作为朱元璋的“智囊”,刘基足以称得上大明第一文臣,但他却只能居于功臣之末,归根结底还在于他是元朝旧臣,遭到了朱元璋打压。

尽管如此,刘伯温并不介意,反而一心一意当好自己的御史中丞一职。

只不过,他在就任期间执法严明,嫉恶如仇,刚正不阿,结果得罪了太多同僚,就连百官之首李善长也不例外。

原来,李善长有个亲信李彬,因贪污受贿被刘基依法惩办,李善长多次为其求情,但刘基依旧坚持问罪,且依法公开将其斩杀,但此举彻底得罪李善长以及其背后的淮西集团。

为了报复刘伯温,李善长组织了众多党羽对其弹劾,使得刘基遭文武百官群而攻之。而朱元璋本身性格就十分猜忌,因而也开始打压刘基。

无奈之下,洪武四年,刘伯温无奈还乡,尽管他已远离政治,尽量避开政治风暴。可作为浙东集团的代表性人物,朱元璋仍然忌惮不已,特别是胡惟庸的指责和谩骂,让刘基在太祖心中的形象继续恶化。

1375年正月,刘伯温感染风寒,朱元璋得知后,立马让胡惟庸率御医探望,刘基服用药物后病情反而恶化,不久后就驾鹤西去,享年65岁。

朱元璋陈友谅决战形势图(朱元璋大战陈友谅时)(13)

在民间看来,刘基死于胡惟庸慢性毒药之手,再加上朱元璋本就知道两人矛盾颇深,因而很多人也认为,胡惟庸此举或是朱元璋授意。后来,刘基的2个儿子也遭到清洗,足以见得朱元璋用心毒恶。

刘基尽管有经天纬地、神机妙算之才,鞠躬尽瘁辅佐朱元璋一统天下,可正因太出色,遭到了朱元璋的猜忌,结果没能善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