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枪打出头鸟,刀砍地头蛇”,聪明的人都会躲在“出头鸟”身后,静观其变。在元末乱世,坐拥湘汉千里之地的后起之秀陈友谅手握百万雄兵,可他杀上司、杀部下、杀主子,不仅没有成为统一天下的聪明人,反而落得个神形俱灭的下场。

1363年8月,陈友谅起兵60万,围剿朱元璋。在康郎山大战时,陈友谅纵火焚烧朱元璋的船只,让朱元璋吃尽了苦头。可他不曾料到,风向突然逆转,汉军百艘战舰陷入大火包围之中,损失殆尽。当陈友谅询问左右应对之策时,右金吾将军却哀声连连,叹道:

“如今我们出湖已经非常困难了,不如弃船登陆,直奔鄱阳湖南岸,徐图后举。”

左金吾将军满脸不屑,拂袖而起,怒斥道:“懦夫,这是在向朱元璋示弱!”

陈友谅惊慌失措,拿不定主意,随口应付了一句:“右金吾将军说的是。”然而,左金吾将军却误以为陈友谅听信他言,连夜收拢士兵,投奔朱元璋而去。左金吾将军走后,陈友谅实力大减,右金吾将军也趁机转投朱元璋麾下。

此消彼长,朱元璋又派人送来一封侮辱性极大的书信。在信中,朱元璋大骂陈友谅,道:

“你应取消帝号,静待真正的主人来临,若是不思悔改,必然丧家灭姓,死无葬身之地。”

陈友谅听完,恨得咬牙切齿。他率军且战且退,却在突围即将成功时,好奇心大起,探出头向外观看,不幸被流矢击中,当场毙命。听闻陈友谅已死,朱元璋长舒一口气,随即下令:“捕杀陈善。”

那么陈友谅为何不愿做“出头鸟”身后的聪明人?他与朱元璋的关系如何?他又为何会在突围成功时甘冒箭雨,探出头去观望呢?

朱元璋和陈友谅争夺江西的战争(陈友谅兵败突围)(1)

诛杀贵人

东晋时期,净土宗始祖慧远在庐山东林寺草创“白莲社”,号召信徒吃斋念佛。数百年后,莲社盛行,南宋僧人茅子元在净土结社基础之上,建立“白莲教”。白莲教信奉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教条简单易懂,很受百姓喜爱。然而,白莲教创立之初,就被官府打上“邪教”名义,创始人茅子元也惨遭流放,残余信徒只得转入“地下”活动。

蒙元代宋后,对宗教管制非常宽松,白莲教由此进入全盛。在元朝后期,贪污腐败盛行,不满现状的白莲教信徒纷纷揭竿而起,反抗蒙元暴政。当时,袁州人彭莹玉以白莲教为依托,凭借一手“神水救人”的医术,四处招揽徒弟,组织反元起义。

彭莹玉扶持大徒弟周子旺起兵失败后,辗转多年,与二徒弟邹普胜共立徐寿辉为帝,掀开南方红巾军造反大幕。在此期间,彭莹玉对他众多徒弟的思想改造极为彻底,“普”字辈的高人如雨后春笋,纷纷冒出头。而这其中却有一个非常普通的弟子,陈普才。

陈普才是陈友谅的父亲,他是一个胆小、懦弱的庸人,可他却将自己从彭莹玉身上学来的反抗、造反精神,灌输给了他的四个儿子。

朱元璋和陈友谅争夺江西的战争(陈友谅兵败突围)(2)

陈友谅幼时,曾偶遇一位卜算高人,此人告诉他:“日后必定富贵齐天”。在那个普遍信奉迷信思想的年代,陈友谅对此牢记于心。待到陈普才向他宣讲彭莹玉的政策时,陈友谅没有丝毫犹豫,与他的兄弟们聚众起兵,与元军相抗。

1353年,彭莹玉在瑞州城被杀,“天完”国的军政大权落入倪文俊手中。两年后,倪文俊攻打沔阳,陈友谅举众来投,极受倪文俊青睐。

倪文俊将陈友谅放在黄州,担任统兵大将。他自己则跑到汉阳,意图谋害徐寿辉,自立称帝。然而,徐寿辉毕竟是“天完”国的皇帝,有自己的亲信部将,非“傀儡皇帝”可比。在倪文俊阴谋暴露后,他匆匆跑到黄州,打算依托陈友谅的势力,东山再起。

可他高估了自己在陈友谅心中的位置,也低估了陈友谅的为人。在元末众多起义将领中,权力的诱惑让他们早已忘记了初心。方国珍三降三叛,张士诚贪图享乐,朱元璋猜忌好杀,为了权力,他们可以牺牲任何人。而与他们三人相比,陈友谅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倪文俊抵达黄州后,陈友谅就宣布他为叛徒,将他斩首示众。不久后,陈友谅吞并倪文俊的所有地盘、军队,从黄州守将摇身一变,成了“天完”国的最高将领。而徐寿辉对他更是信赖有加,委任他为平章政事。陈友谅仅用两年的时间,就成了南方红巾军的领军人物。

作为陈友谅的人生贵人,倪文俊可以死在任何人手里,唯独陈友谅不该杀他。倪文俊的死为陈友谅提供了数之不尽的兵马钱粮,却也让他背负了“忘恩负义”的骂名。因此,陈友谅掌权后,急需立威,重塑他在众将心中的威信。

朱元璋和陈友谅争夺江西的战争(陈友谅兵败突围)(3)

“众叛亲离”的皇帝

1358年,陈友谅将目标对准了安庆。安庆地处长江咽喉,元军重兵驻扎于此,守将余阙更是忠诚勇武,能力卓著。朱元璋多次想要攻打安庆,最终都是“雷声大雨点小”,不了了之。然而,朱元璋拿不下的坚城,却让陈友谅占领了。

拿下安庆后,陈友谅率军南下,横扫江西诸州,半年内攻破龙兴、吉安、赣州、信州,声威大震。在长江以南,陈友谅的实力最强。

可是,自倪文俊死后,“天完”军内部一直暗流涌动。赵普胜主宰安徽南部,欧普祥独霸江西西部,明玉珍自江陵西进,意欲攻蜀。这三支势力,与陈友谅都是面和心不和。

陈友谅攻下池州时,也与朱元璋产生了交集。当时,元末义军四处抢掠元廷的城池,扩大地盘。可池州被陈友谅霸占,挡住了朱元璋西进皖南的战略。因此,在朱元璋的操控下,陈友谅到手的池州转瞬之间成了朱元璋的囊中之物。

朱元璋和陈友谅争夺江西的战争(陈友谅兵败突围)(4)

两大枭雄的首次碰撞,源于朱元璋的“贪得无厌”。池州丢失后,陈友谅大为恼火,当即领兵围剿朱元璋。然而,他面对的是朱元璋麾下最强悍的两位将领:徐达、常遇春。池州之战,以陈友谅的失败而告终。

众所周知,元末枭雄除除张士诚外,都是睚眦必报的主,一点亏都吃不得。陈友谅虽兵败池州,却没有放弃复仇。他命麾下将领赵普胜终日骚扰池州、太平,搅扰的朱元璋不得安宁。赵普胜是水军大将,朱元璋座下首屈一指的水军将领廖永忠就曾是赵普胜的部下。因此,朱元璋面对赵普胜,败多胜少,狼狈不堪。

朱元璋的战场,从不局限于前线。他惯用“阴谋诡计”,在直接对抗中无法击败赵普胜后,朱元璋巧施离间计,挑拨陈友谅与赵普胜的关系。作为“半路出家”的后起之秀,陈友谅本就对赵普胜心生疑虑, 他从江州匆匆赶往安庆,以会师之名诱骗赵普胜登船畅谈,然后将赵普胜杀害。

赵普胜死后,远在汉阳的徐寿辉极为惊惧。他不曾想到,亲手扶持起来的陈友谅竟如此心狠手辣。他先是力主迁都龙兴,却遭到了陈友谅的拒绝,而后不得不前往江州,进入陈友谅的势力范围。在江州,徐寿辉麾下亲信被陈友谅杀得一干二净。他从“天完”国的皇帝,彻底沦为了陈友谅手中的傀儡。

朱元璋和陈友谅争夺江西的战争(陈友谅兵败突围)(5)

1360年,自称“吴王”的陈友谅决定带着他的“傀儡皇帝”徐寿辉,顺江而下,征讨死敌朱元璋。当时,“天完”国内部并不稳妥,明玉珍入川,实际已脱离陈友谅的控制,欧普祥因赵普胜被杀转而与朱元璋眉来眼去,对陈友谅阴奉阳违。然而,陈友谅不顾一切,一心要报夺城之仇,与朱元璋拼个你死我活。

陈友谅大军抵达太平时,朱元璋的义子、太平守将花云战死。兵临采石矶时,朱元璋麾下将领皆惊惧不已,有人劝说朱元璋上表请降,有人劝说朱元璋放弃应天,暂避陈友谅的锋芒。就连朱元璋极为信赖的汤和、李善长之辈,也对此“无计可施”。

然而,陈友谅却在采石矶又干起了“鸿门宴”的勾当。他邀请徐寿辉登山游玩时,竟安排刀斧手埋伏左右,趁徐寿辉不注意,将他砸死。徐寿辉的死满足了陈友谅称帝的欲望,可是对他的负面影响却非常大。此后,明玉珍、欧普祥完全脱离陈友谅,公开成为他的对手。而那些敬仰徐寿辉的老将,对他也是厌恶到了极点。

更重要的是,陈友谅的“三杀”,杀掉了他在众人心中“明君”的期望。因此,当刘基定下火攻之计,派遣康茂才诈降,诱骗陈友谅进入龙湾时,他的精锐水军,竟成了朱元璋的囊中之物。不仅如此,陈友谅麾下的将领也纷纷叛逃,投奔朱元璋而去。

龙湾之战后,陈友谅已然是强弩之末。他的周边遍布敌人,内部动乱不堪,而死敌朱元璋又尾随而至,如同“四面楚歌”。然而,陈友谅毕竟是“四雄之冠”。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纵然连遭败绩,可他仍旧有拼死一搏的实力。

朱元璋和陈友谅争夺江西的战争(陈友谅兵败突围)(6)

意外身亡

1363年,陈友谅缓息了两年多的时间,重新聚拢了数十万兵力,并打造了数百艘豪华战舰。他与张士诚合谋,共同夹击朱元璋。面对陈友谅,朱元璋比两年前更有自信。他让侄子朱文正坚守洪都城,挡住陈友谅的进攻,自己则率大军直奔安丰,营救小明王。

陈友谅的表面实力虽强,可在硬仗方面,却总是欠缺火候。围攻洪都数月,始终拿不下这座小城。待朱元璋击败张士诚归来后,陈友谅只得在鄱阳湖与他决战。

鄱阳湖首战,朱元璋吃了很大的亏。陈友谅的战舰高大坚固,又有铁索相连,对垒朱元璋麾下的小船,犹如大象碾死一只蚂蚁。然而,性格骄狂的陈友谅对朱元璋实在是恨之入骨,他不愿给于朱元璋太多反击的时间,竟在江中玩弄“火攻”。本想趁机烧死朱元璋的陈友谅未曾料到,风向突变,他麾下的战舰瞬间被火海覆盖,绵延数十里,沦为人间地狱。

朱元璋和陈友谅争夺江西的战争(陈友谅兵败突围)(7)

康郎山火战,陈友谅最信赖的弟弟陈友仁被烧身亡,麾下数百艘战舰付之一炬,陈友谅和他的部下也丧失了取胜了信心。

在商议后续作战时,陈友谅的亲信左、右金吾将军又爆发了冲突,以致二人先后抛弃陈友谅而去。原本前来复仇的陈友谅,旧仇未报,又添新恨。

作为元末枭雄,尽管朱元璋再三写信劝告,陈友谅始终未曾投降。他仍旧幻想着冲出牢笼,重整旗鼓。当时,陈友谅的兵力大减,可他所乘坐的战船,毕竟有先天优势,想要冲破封锁,并非一件难事。

然而,在指挥突围时,陈友谅情绪激动,多次探出舱外,鼓舞士气。却不料,一支流矢击穿了他的眼睛,射入他的头颅。陈友谅当场毙命,年仅43岁。元末枭雄,以一种极不符合他身份的死亡方式,告别了天下。

陈友谅的意外死亡,让朱元璋兴奋无比。在陈友谅之后,朱元璋立刻下令捕杀“太子”陈善,除去陈友谅的接班人。陈善死后,他的弟弟陈理继承了陈友谅的遗志。然而,大势已定,陈理无才无能,比不上他的父亲和哥哥,湘汉千里之地,拱手送给朱元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