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99年,一群刚刚恢复奴隶主民主制,拥有公民投票权的雅典人在街头巷尾和"公投处"吵得不可开交。

他们骄傲地行使着刚刚到手的"公民审判权",为"民主"的雅典进行着一项需要慎重但伟大的事业——审判"伟人"苏格拉底。

这位在"世界"拥有极高威望,在雅典却毁誉参半的哲学家被"忍无可忍"的雅典人们,控以藐视传统宗教、引进新神、腐化青年和反对民主等罪名。

苏格拉底被陶片放逐(苏格拉底被34)(1)

于是,苏格拉底最终被判处死刑,他拒绝了朋友和学生们的乞求赦免和外出逃亡的建议,最终自己饮下毒酒,平静赴死。

一代圣贤就此消逝,令无数人惋惜不已,后世诸多艺术家都纷纷以戏剧和绘画的形式纪念他,直到今日。


而对他处以死刑的判决,被后世大多归结于"民主的暴政"

可是如果认真去翻阅故纸堆或许就可以发现一个令人颠覆的问题——苏格拉底是被雅典陪审团判处死刑的,且以高票360票赞成,对140票反对的压倒性"多数民主"合法判决的。

以至于这个判决结果,可以毫不客气地说,苏格拉底是人民公认"该死"之人,要知道虽然出于历史的局限(不可细考真正"公民"身份),但当时的雅典陪审团,理论上是通过抽签随机,由500名"任意"雅典公民组成的陪审员。

于是,在正常设计下,出于“理想状态”的前提(“理所当然”思维—人数越多,客观上审判越客观。)整个审判的过程应该是最民主且公平的。

且重点在于,其实最后的审判中,根据“当时人”的记载,雅典审判团其实对苏格拉底进行了两轮的审判,且法庭给予了他充分的申辩机会——根据色诺芬和柏拉图的记录(收录于《苏格拉底的申辩》),苏格拉底在法庭上用最简洁有力且通俗易懂的方式,一一驳斥了所有控罪。

于是第一轮投票的结果是280票赞成对220票反对,由此可见,在听取苏格拉底的申辩之后,其实很多人是支持他无罪的。

但到了第二轮之后,却以如此高票通过了死刑的判决,其中最可能的原因就只可能是——人民都想他死!

苏格拉底被陶片放逐(苏格拉底被34)(2)

“雅典民主”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苏格拉底选择一而再地“作死”!

要知道,首先,在当时,根据雅典法律的规定,其实苏格拉底是可以拿罚款抵消死刑的。

虽然他本人很穷,但是他的朋友、学生们,比如柏拉图、费多等很多都很有钱,也甘愿为好友、老师缴纳罚款。

但苏格拉底本着“文人风骨”的骄傲(类似“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追求),以自己很穷的理由“漫天还价”,用一个低到陪审团不可能接受的赎罪价格,“拒绝”了罚款。

其次,他“哲学家怀疑一切”的本性,让他一如既往地得理不饶人,甚至在没有出审判结果之前,就谦逊(傲娇)地继续着他的“不打击会死星人”日常,滔滔不绝地继续一一驳斥着“所有”发言的陪审员的质问。

于是,后面的事我们都知道了,他甚至古板到以“尊重雅典法律”为理由,竟然连友人、学生为他“设计”好的避难(逃亡)之旅都不做,而平静赴死。

那个傍晚,衣衫褴褛,散发赤足的苏格拉底,没有与妻子和女儿做最后的团聚,而选择和学生斐多、西米亚斯、西帕斯、克里同等谈论灵魂永生的问题,直到狱卒端来那杯毒酒......


苏格拉底被陶片放逐(苏格拉底被34)(3)

芝诺有个著名的比喻,说人的知识就好像一个圈,知识越多,圈的周长就越长,就会发现自己越无知

而苏格拉底可以说是那个时代雅典最有知识(智慧)的人,于是很显然他就认为自己越无知,于是根据“无知者谦逊”(一说“越聪明越谦逊”)的推导,他一生都在践行着谦虚着不断向“所有人”追问的方式来求知。

当然,这个想法本身是没有错的,但问题在于他的做法在雅典人看来,就是一种气死人的“不打击人会死”的打脸行为。

因为他是这么“求知”的:

一天“你”带着朋友(妻子、丈夫、同事等)好好地在街上溜达,突然从一个角落里跳出一个大叔(苏格拉底),抓住你就问:“嘿,哥们,什么是善?”

于是你就下意识地回答,并好心列举一些事例,因为你会觉得他可能是真心求教。

却没想到下一刻,他突然话锋一转,抓住你一个漏洞:“你这么说不对吧?那要是.......不是......”就开始滔滔不绝的“攻击”。

于是接下来,不管你怎么回答,他都凭借着自己超群的智慧继续追问,且丝毫不给面子地让你无法逃避,直到被问到丢尽脸面,亦或怀疑人生,才肯“放过”你。

苏格拉底被陶片放逐(苏格拉底被34)(4)

且这种行为不是一次两次,而是长久地践行一生,覆盖到他能“遇到”的所有人中去。

试想,一个人被一次次如此“毒舌”,还是以“聪明人礼贤下士模式”如此谦逊地占理性“打击”,如何不感到不爽?

好听点叫“传播知识,教你做人”;

难听点这就叫做“平白无故的找茬”。

试问,被如此“追问”却是毫不介意,“不要面子”,反而主动求知的人有几个?

所以从这个“行为”上看,于人民来说,他就像是“民主”的敌人一般,死了活该!


当然,苏格拉底被追求“民主”的雅典人判处死刑的最终原因,还是归结于他本身“奇葩”宗教观,以及他“本质”上奉行的理论和“行为”是民主的敌人。

在他被审判的公元前399年前后大约二三十年左右,其实是雅典无比“黑暗”动荡不安的一段时期,内有两度被推翻又建立的民主制度,外有“守护”战争的失败,可谓是内外交困。

而好不容易艰难地建立起民主制度,当然要予以加倍的“维护”,于是消除“反民主”派的影响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举措。

而其中最典型的“反民主”派组织人就是寡头政府领头人T,降而复叛的“卖国人”A。

而苏格拉底和这两人有着亲密关系,一个是他的学生,一个是他的“男朋友”。

且他本人最著名的“追问”观点是反民主的。

于是很显然,作为“反民主”的他,必然是追求“民主”雅典人的敌人,雅典人如何不希望就此让他消失?


写在最后:

其实苏格拉底的“反民主”说到底,是一种过于理想化的乌托邦式“诗人”社会,于是与雅典人大多数人追求的“民主”格格不入,最终自然被当做“异类”杀死。

我到认为,苏格拉底更多的是生不逢时,毕竟一个“伟大的异类”生错时代,必然悲剧.....

如果你也好奇,有兴趣的话,可以试着点击下方搜索卡片,搜索“苏格拉底之死”,与我探讨其他的看法。

苏格拉底被陶片放逐(苏格拉底被3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