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脚气的人多吗
- 1
中国南方部分地区的发病率可达50%-60%,在一些特殊的职业(如矿工等)中,发病率可达80%-100%。随着社会发展,一般是穿皮鞋和运动鞋,透气性比较差,很容易得脚气,脚气患者越来越多。
- 2
说起香港脚,还有一个小故事。在18世纪,北欧侵略者坐船到香港登陆后不久,许多士兵的脚开始发痒,脚趾之间糜烂、渗液、脱屑,并很快在士兵之间流行开来。而这种病在天气寒冷的北欧很少见,以至于北欧来的随队医生并不认识它。因为它在香港流行,他们把它叫“香港脚”。这个称呼在以后的殖民者及香港居民之间流行开来,并且由殖民者把它带回北欧,传遍全球。
- 3
千百年来,在中国民间一直对脚气存在着一些歪曲的、甚至错误的认识。有些人认为是由于身体内的毒气经脚排出后形成;如果治愈脚气,会封闭体内毒气的出气囗,则体内的毒气无法排出。久而久之,毒气就会在体内作祟,从而造成人患大病。
- 4
曾有这样一例j脚气患者,该患者已患脚气20余年,曾多次并发细菌感染,此次因并发严重细菌感染而就诊。表现为发热,趾间、脚背明显肿胀、疼痛,趾间有较多的淡黄色脓液,腹股沟淋巴肿大。脚气患者就诊时,要求仅控制细菌感染,不肯治疗脚气。
- 5
亦有些人认为全身精气在体内运行后经脚底排出,故宜紧紧把脚包裹好,以免自身精气排出过多、过快、并且不宜经常洗脚,让精气更多地运行于体内及凝结在足底。而则是香港脚凝结的标志,香港脚在则精气旺。这些歪曲认识举不胜举。
- 6
由于存在这些歪曲的或者错误的认识,有些人不认为香港脚是一种疾病,反而认为香港脚是身体健康的标志。或者,是不应该治疗的疾病。这也是脚气长期以来患病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要想预防脚气、避免脚气的侵袭,小编建议大家穿袜子时最好就穿抗菌袜子,效果比较好的具备航天品质的如澳洲的2xu抗菌袜,则可以彻底防臭,长期穿着可以免除脚气的困扰。
2、脚气病
脚气病,是因为维生素B1摄入不足引起的。维生素B1的缺乏多表现在足部,会导致特异性的双足对称性麻痹、小腿腓肠肌疼痛、下肢水肿等症状。糙米、豆类等食物中富含维生素B1。
3、脚气
脚气,俗称“足癣”、“香港脚”,是最常见的皮肤浅表真菌感染疾病,以红色毛癣菌引起为多。其症状不仅可以表现为足跟角质的增厚、脱屑及小红丘疹,也可以表现为足趾间的脱皮、渗液,且一般都会伴有瘙痒。
二:三类脚气需区别对待
脚气多发于中、青年人,且以男性居多。因病原菌种类等的差异,在医学上常分为三种类型。
1、水泡型
好发于足缘部,局部炎症明显,其水疱较为饱满、大状,壁较厚,有糜烂症状或透明疱液渗出,伴有瘙痒疼痛感。但抓破后可能会继发感染,引起蜂窝组织炎、丹毒、淋巴管炎等。
常见治疗措施以霜剂为主
此类型一般选用各种霜剂,如:克霉唑霜、咪康唑、派瑞松乳膏、益康唑等。待水疱干瘪后,可用卡氏搽剂等药水涂抹,直至痊愈。
水泡型脚气
2、糜烂型
一般多发于第3、4、5趾间,初期脚趾潮湿,有小水疱或是浸渍发白,有少量鳞屑或是渗液。干燥后脱去皮屑,有湿润、潮红的糜烂面,易发痒及出现继发感染。若抓痒后不及时洗手,也可能引发手癣。
常见治疗措施视症状而定
- 如果是处于皮肤色白起皱而无糜烂的程度,可使用达克宁散等扑粉。
- 若皮肤糜烂、有渗液及发肿,可用3%硼酸水等高渗液体或有抗菌药物的溶液湿敷患部。待其干燥后,再用霜剂或是水剂药物,如:派瑞松乳膏、卡氏搽剂等;
- 该类型可能引发恶臭,除了用聚维酮碘溶液浸泡等常用方式,建议就医遵医嘱。
糜烂型脚气
3、角化型
好发于足跟,有形状不规则的嗜红色鳞屑性斑片,皮肤粗厚而干燥,有脱屑及瘙痒,界限或模糊不清,病情缓慢,也较顽固。一般多见皲裂,尤其是冬季,夏季可出现丘疹或小疱,病菌扩展可能会累及趾甲,皮肤也易增厚,出现“皮屑”。
常见治疗措施以霜剂、膏剂为主
用药以霜剂、膏剂为主,如:水杨酸软膏、苯甲酸软膏等,但不宜用酒精制剂。
涂药前可先用温水浸泡手足20分钟,膏药厚涂,使其均匀,待其干燥,也可用塑料薄膜封包,尽量不要碰水。待角质剥脱后再用其他用癣药。
角化型脚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