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威格,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和传记作家。代表作有《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人类群星闪耀时》等。

《昨日世界》是他的个人回忆录,在这本书里,他讲述了自己一生的经历,61岁的人生就亲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是他影响他大半生的历史印记。

赞美茨威格的散文(把自己的岁月变成作品)(1)

而就在这样硝烟四起的时代里,他熊熊燃烧的创作之火一天也没有熄灭过。每个创作者的素材和灵感都无不与他的生活环境和自身经历息息相关,从茨威格一生的经历里,我get到了他成为著名作家的7个精神内核。

1、频繁创作,大量模仿

茨威格自小生活在艺术之都维也纳,那里艺术创作氛围浓厚,人们普遍推崇在精神世界里达到更高的文化层次。

所以,当时的社会,人们普遍关注剧院放映的戏剧剧目、诗歌、音乐和文学,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茨威格和同学们在中学时期,就燃起了浓浓的创作激情。

他和同学们一起读当时著名诗人的诗歌,并且模仿着创作。他们每天都会交换自己的创作,互相指出最细微的不一致之处,并讨论每一处格律细节。

中学时期的积累,让他在刚上大学第一年就出版了自己的诗集,而且很快就在当地知名报纸上发表自己的文章。

而且,从中学起,他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后,以后的几十年人生里,每时每刻都在创作。

他认为每个人的生命都包含有值得记录的内心历程或生活体验。对于他生活的时代,以及经历的两次世界大战,他说他有使命要记录下来,为未来的世界作参考。

赞美茨威格的散文(把自己的岁月变成作品)(2)

2、痴迷阅读

即便是每天早晨7点要起床去上学,但他还是每晚都会看书到凌晨一两点,为了多睡一会,每天早晨都是着急忙活奔跑着去学校。

所以他们学识渊博,但是形容枯槁、面若菜色,如同未成熟的水果。而且穿着也是破破烂烂,因为他们把所有的零花钱都花在了看戏、听音乐会和买书上了,把父母给他上舞蹈课的钱也花在买书上了。

他坚信卡莱尔,说的一句话,书籍是世界上最好的大学。

所以上大学后,他对学什么专业很是无所谓,而是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阅读和写作上。他相信,一个人即便是不上中学或大学,也可以成为他想成为的任何人。

赞美茨威格的散文(把自己的岁月变成作品)(3)

3、向艺术家创作手稿学习

茨威格用自己靠写作出书挣的钱,来收集购买名人手稿,像莫扎特、巴赫、贝多芬、歌德等名家的不朽作品的手稿,并专门制作了自己的一个名人遗墨搜基本。

他说,从大师们的手迹中,可以窥见他们的艺术创作手法,窥见不朽作品的本质所在,窥见世间天才如何成就不朽。

就像,字词是怎样变成了永恒的诗行的?单个的音符是如何变成了千古流传的乐曲的?

艺术家一页一页的亲笔手稿,是提供少许猜测依据的唯一材料。

这一点让我想到了如今新媒体内容创作学习过程中的“拆解”方法。

人人都在拆解爆款,但其实,爆款就是已经成形的作品,对于很多新人来说,他开始也是拆不明白的。

因为一个面世的爆款,肯定了经过了作者无数次的反复修改才最终成形的。

想要从零开始学习爆款,可能最好上手的就是去看爆款作者的初稿。

赞美茨威格的散文(把自己的岁月变成作品)(4)

4、从伟大的艺术家朋友那里学习

用自己的兴趣爱好做媒介,茨威格结识了当时那个时代众多的名人艺术家,并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宝贵的创作方法和精神。

比如他曾亲眼目睹罗丹进行雕塑创作的样子。

在罗丹的工作室,罗丹向他展示自己最新的雕塑作品时,发现了需要修改的地方,立即换上工作服拿起刻刀上手修改,并立即投入到了创作状态 。

茨威格说,他面前的罗丹一改两人吃饭时眼神和蔼、漫不经心的样貌,进行雕塑创作过程中的罗丹,双眼发出奇异的光芒,整个人进入到一种类似狂热或醉酒的状态。

直到他将作品修改到完全满意,再也没有可以修改的状态时,才换下衣服,准备离开。

而直到要关门时才猛然意识到客人的存在。

赞美茨威格的散文(把自己的岁月变成作品)(5)

茨威格说,那个过程,让他领悟到了人类成就的永恒秘密——专注,集中所有的力量,所有的感觉,那种陶醉,是每个艺术家的遁世。

这样观摩一个举世无双的艺术家的工作过程,让茨威格受用一生。

他还曾与弗洛伊德深度交流,甚至在弗洛伊德临终前,还与他进行促膝长谈,见证了一个熠熠生辉的灵魂,在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将不能再写了、不能再工作了后,主动决定结束自己生命的时刻。

他和弗洛伊德相识于维也纳,当他亲手把弗洛伊德的灵柩埋葬在英国伦敦的土地上时,他说,他把他们整个国家的精华都奉献给了英国。

不知道是不是受弗洛伊德的影响,茨威格也是在61岁时,在完全清醒、不失尊严、自觉自愿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赞美茨威格的散文(把自己的岁月变成作品)(6)

5、环游世界:一个人需要一个港湾,既可以从那里出发,也可以随时回去。

他曾主动和被动的四处旅居,遍览各国博物馆、美术馆、剧院,熟悉各地文化和人土风情,

只是,最初的环游,都是他的主动行为,是他渴望认识这个世界的好奇心驱使,是他的创作需求。

而后期的环游,则是迫于无奈、有家不能回,只得漂泊异乡他国、离群索居。

他和他同时代的那些人,是经历最为集中密集的一代人,在他整个成年的生命阶段中,他亲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经历了两次从美好的生活跌入谷底的时刻。

直到最后,他终于在长年无家可归、浪迹天涯中,疲惫的与这个世界诀别。

主动的出发与被动的逃亡让他深刻的认识到:一个人需要一个港湾,既可以从那里出发,也可以随时回去。

赞美茨威格的散文(把自己的岁月变成作品)(7)

6、亲临现场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更好的见证自己生活的时代,描述自己对时代、种族、战争和灾难的看法。

茨威格曾主动离开办公室,以战争档案馆公告收集员的身份亲临前线战场,看到了诗歌和教授们讲述不出的战争的恐怖景象,老百姓的疾苦和战俘的麻木,认识到了战争给人带来的痛苦。

意识到人的柔弱和易于毁灭,仅仅一小块铅就能在千分之一秒的时间内把一个人的生命,连同记忆、喜悦、知识统统摧毁。

他说,亲眼看到这些,他就明白了人们为何会在清晨涌向波光粼粼的河边去散步,去感受朝阳感受自我,感受自己涌动的血液以及用更大的力量来感受自己的生命。

真实的感受给了他强烈的撞击,让他下定决心为反战而斗争!他把自己所有的感悟和看法都写进了一个个剧本里,得到了当时社会大批民众的拥护。

赞美茨威格的散文(把自己的岁月变成作品)(8)

7、在翻译外语作品过程中深刻认识母语

在茨威格年轻的时候,翻译过很多外国诗歌和剧本,他说,每种外语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获取外语中深刻的精髓,并将其灵活地转换为自己的母语,是他一种特别的艺术追求。

他说翻译是年轻诗人更深刻、更富有创造性地理解母语内在精神的最好方式。

说到这点,我有点庆幸自己大学学了日语,也喜欢英语。在课堂上进行的为数不多的外语写作过程中,也品尝到了不同的语言、不同文化之间,语言转换的美感与趣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