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马方舟

国家城市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彭应登

本报特约记者 王 妍

巴西科学家公布的一项最新研究数据表明,过去500年,因为环境变迁,最初居住在拉丁美洲地区的哺乳动物中约有60%已消失。环境与动物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环境变化影响动物生存,动物消失同样会反作用于地球环境。

全球变暖影响到的动物(动物的生育力乱了)(1)

环境变化影响动物繁殖

对动物来说,环境变化对它们物种的延续和繁殖有利有弊。

一些对环境变化敏感的动物,其繁殖、种族延续可能会因为环境变化而受挫。在一项由南京大学、圣地亚戈野生动物园、成功大学环境工程研究所和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共同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科学家们发现,温度变化对鲑鱼的产卵和迁徙有较大影响,同时会影响鲑鱼的繁殖行为;溪流和河流流量的改变会影响鲑鱼的迁徙和幼年鲑鱼的存活数量;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使海洋食物供应减少,鲑鱼丰富度降低;水温的升高使病原体增加,鲑鱼死亡率增加。

上亿年的进化,已经让动物与周围环境紧密相连,任何环境的变化都可能影响动物的食物,间接对动物产生影响。北极熊就是对气候变暖反应脆弱的一个有名例子。北极熊猎取北极环斑海豹(北极熊的主要食物来源之一)必须依赖海冰,但这些海冰近些年不断融化,大大减小了北极熊的捕猎范围。即便北极熊能够适应更暖的陆基生活方式,但竞争、同灰熊的杂交,以及人类日益增多的干预, 对这个物种的生存都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对有些动物来说,全球变暖等环境变化带来的却是繁殖的好时机。

今年6月,沙漠蝗虫再次肆虐印度拉贾斯坦邦,并迁飞到新德里。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马方舟告诉记者,沙漠蝗虫将卵产在沙地里,虫卵几乎没有天敌,只要气温、湿度等条件合适,可以存活很长时间。

著名的昆虫生态学家陈永林在论著中表示,40℃左右是沙漠蝗蝗蛹及成虫迁移最活跃的条件。蝗虫卵在43℃条件下经过9天就可以孵化,而在21℃时,需要23天。蝻期在41℃条件下仅21天,而在24℃条件下,则需要62~64天。也就是说,气温在40℃左右时,沙漠蝗虫的发育速度可提高至少两倍,最短只需要30天就可以从卵发育为成虫。而今年印度拉贾斯坦邦5月的气温持续居高不下,多座城市最高气温飙至47℃以上,远超以往33℃左右的平均气温。

繁殖力变化危害重重

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飓风。大型哺乳动物通常是所在生态系统的基础组成部分。例如,大型哺乳动物在食用水果后将种子排泄出去,可“播种”新的植物;食肉动物有助于控制较小物种的种群数量;大型动物还能够在森林中开辟出空地,给小树苗留下长大的空间……

可一旦其中一环物种的繁殖力下降或上升,整个食物链将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环境。

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张淑萍调研发现,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达赉湖水位下降明显,湖水面积急剧减少,因而可对水鸟群落结构产生影响。“气候变暖可使昆虫的发生提前,但鸟类的繁殖节律受光周期的限制不能相应提前,导致鸟类育雏高峰与昆虫发生高峰不匹配,进而会使幼鸟缺乏食物而使繁殖成效下降。”

幼鸟繁殖成效下降,缺少天敌、可能携带病毒或寄生虫的蚊子就会大量繁殖扩张,这将会加速疟疾、霍乱和登革热等内源性传染病的传播。

伦敦卫生与热带医学院教授豪尔赫·卡诺对埃菲社表示:“如果不采取措施,气候变化将加剧疟疾、霍乱和登革热等疾病在其起源地区的传播。”

身体力行,保护动物繁殖力

马方舟呼吁:“我们必须要通过保护动物繁殖,来保证种群数量;通过保护这些动物,来保护动物身边的环境,进而推广到保护整个生态环境。”

作为人类,为保护生态环境,首先要践行绿色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少开一天车。国家城市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彭应登呼吁国家做好公共交通,减少交通污染。同时还要减少塑料袋等塑料制品的使用,多用环保购物袋,减少使用一次性物品,多种树,拒绝乱砍滥伐;使用节能产品,减少能源消耗。

保护动物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马方舟表示,一旦物种繁殖力下降,等待它们与我们的,必将是严酷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