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寺院是佛教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是佛教徒顶礼膜拜的地方,也是旅游者登山游览、休闲的最好去处。 中国最早的寺院,不少是官方或达官贵族将官署和私宅改建而成,“以前厅为佛殿,以后室为讲堂”。 南北朝时,开始建造“塔院”和“石窟寺”。塔院是以塔为中心,四周建廊、殿等建筑的寺院形式。石窟寺是以石窟为中心,在石窟内雕塑佛、菩萨像等,在石窟左右两壁开凿僧房或在石窟前修建殿堂的窟寺一体的寺院形式。 隋唐时代,供奉佛、菩萨的殿堂成为寺院的主体建筑,塔已退居次要地位,有的寺院则在寺的一侧造塔。 宋朝以后,多数寺院已不再修建塔了。 宋代,汉传佛教寺院殿堂建筑平面布局逐渐模式化,形成了“伽蓝七堂制”。即:佛寺通常坐北朝南,沿山门南北中轴线,保持一定合理的距离,修建若干殿堂。 主要殿堂在中轴线上大致按以下顺序修建:山门——山门殿——弥勒殿(天王殿)——大雄宝殿——本寺主供佛菩萨殿——法堂——藏经楼(阁)。 在一座佛寺中,殿宇建筑很多,根据宗派的不同,寺中之殿阁楼台建筑多少不定,但有7种建筑是必不可少的,叫做“伽蓝七堂”。至于七堂的用法和取舍,根据时代之不同而各有差异。例如: 唐代对伽蓝七堂的规定: 1.佛塔(舍利塔); 2.大雄宝殿(又称金殿或佛殿,安置本尊佛); 3.经堂(讲经之所); 4.钟鼓楼(二者为一堂); 5.藏经楼(安放佛经之所); 6.僧房(僧众的居所); 7.斋堂(大餐厅)。 宋代禅宗对伽蓝七堂的规定: 1.佛殿; 2.讲堂(又称法堂); 3.禅堂(僧众坐禅或起居之所); 4.库房(又作库院); 5.山门(又作三门,即具有3扇门之楼门,表示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 6.西净(厕所); 7.浴室。 以上是常见的寺院建筑模式,因地理环境、地形等原因和宗派的不同,有些寺院的建筑模式也有所变化,形成了佛教寺院丰富多彩的建筑形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