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都是被逼出来的,人只有被逼上绝路了,才会有办法,没上绝路以前,不是没想到办法,就是想到了也不知道该不该去做。---余华《许三观卖血记》

余华是中国当代作家,他的作品以精致见长,在国内和国外都很受欢迎。《许三观卖血记》讲述了,送茧工许三观在苦难中靠卖血,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困境的故事。

这部作品的主题虽然是苦难,但超越苦难的顽强和乐观,才是作者想要传递的思想。余华经常写民间百态,因为正是普通人朴素的温情,才让世人可以向善并顽强地活下去。

余华谈许三观创作灵感(余华许三观卖血记)(1)

1. 一部黑色幽默的喜剧,塑造了一位逆境求生的顽强“英雄”

《许三观卖血记》是一部带有悲剧色彩的“受难式”小说,也是用喜剧形式,表现悲剧内容的黑色幽默

《大英百科全书》对“黑色幽默”的解释是:一种绝望的幽默,力图引出人们的笑声,作为人类对生活中明显的无意义和荒谬的一种反响。

余华用一种幽默的写法,将许三观面临困境,无计可施时,只能去“卖血”,也自豪去“卖血”的前因后果,娓娓道来。既让读者捧腹、也令读者感其身世、怜其经历。

许三观听别人说,卖血就要多喝水,然后憋尿,这样身体里的血才会更多,也才能卖更多的钱。所以,他每次卖血,都像完成仪式一样,非常认真。许三观们的做法,虽然很愚昧,但作者却用一种幽默、诙谐的笔触,道出了底层贫民强烈的求生欲望

这让我想起了老舍笔下的祥子,同样是底层贫民,同样是遭遇苦难。但是,做法和结局却完全不同。祥子起初也想和苦难抗争,所以他在北平拼命拉车,攒下100元,买了辆属于自己的人力车;后来,祥子遇到了兵,连人带车都没了;再后来,祥子又经历了虎妞、小福子的死,终于失去了斗志,走向了堕落。

余华谈许三观创作灵感(余华许三观卖血记)(2)

人最大的悲剧,不是生活给了我们多少苦难,而是从自己心死的那一刻开始,就注定了悲剧。祥子被苦难打倒了,他丢了对生活的痴心,所以最后才会活得潦倒;而许三观却抱着“卖血”的救命稻草,一次又一次地在夹缝里求生,才能在逆境中缓缓前行。

“卖血”本身充满了悲剧性,但是作者却偏要用诙谐、幽默的方式叙述,这样不仅淡化了小说的悲剧性,也反衬出了许三观的顽强。在苦难面前,所有人都是渺小和无力的。许三观不单是卖血,他更多的是想表达一种求生的态度。也就是,无论多难,只要还有一线希望,都顽强地与苦难抗争的态度。

许三观不光顽强,更值得被人尊敬。因为他“抑己利他”,因为他不仅用“卖血”守护了家人,也用“卖血”救活了并非亲生的儿子。

苦难面前,自己都是“泥菩萨过河”的许三观,一次都没有为自己卖过血。他不光是顽强的苦难对抗者,更是苦难中最温情的英雄。

余华谈许三观创作灵感(余华许三观卖血记)(3)

2. 小说中的重复叙事,蕴含了行为心理学层面的意义

在余华的眼里,苦难与重复就像一对孪生兄弟,所以,在《许三观卖血记》中,许三观的苦难,就通过“卖血”来达到不断重复。

家人的幸福,就是许三观的幸福。1958年到1961年,许三观一家人受到全国大饥荒的影响,喝了57天的玉米粥。他为了让家人吃顿饱饭,卖血;

父母愿意倾其所有,帮助孩子。许三观不想让儿子在农村受苦,用卖血的钱,招待二儿子所在生产队的队长,图的是儿子能早日调回城里

为毫无血缘关系的人,付出生命,许三观在苦难面前,依然是位英雄。他豁出性命,短时间六次卖血,为的就是凑齐大儿子的医药费,而这位大儿子却并非许三观亲生。

余华通过重复许三观一次又一次的卖血,把底层贫民们的生活状态,清晰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而貌似简单的“重复叙事”背后,不仅体现了许三观的顽强和温情,也蕴涵了行为心理学层面上的意义。


余华谈许三观创作灵感(余华许三观卖血记)(4)

心理学家斯金纳为了验证操作性的条件反射,曾做过实验:将一直很饿的小白鼠放入有按钮的箱子中,多次按按钮,食物概率性的掉下来,于是小白鼠就学会了不断重复地按按钮。

许三观“卖血”就相当于“小白鼠按按钮”;苦难缓解,就相当于“小白鼠填饱肚子”。许三观每次家庭生活遇到困难时,会“卖血”的行为,和小白鼠每次饿了,都会拼命按按钮,想要得到食物的行为一样。而这种行为,其实就是一种强迫式的重复

对于“强迫重复”,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曾解释它是一种本能的东西,即“死亡本能”。许三观卖血卖了40年,当他老了,知道自己的血,只配当猪血漆家具时,他很绝望,也知道“死亡”将至。

但这却并没有吓倒他,因为当许三观看到自己用血“喂养”大的儿子,变得越来越世俗后,他从将至的“死亡”中,获得了彻悟和解脱。于是,在小说最后,许三观吃着猪肝、喝着黄酒时,才会对许玉兰说:“我这辈子就是今天吃得最好。”

至此,重复和苦难也画上了休止符。余华以个体生命的律动,表达了人类生存的主题,让读者在许三观与苦难的抗争中,看到他顽强的求生欲,以及仁厚的温情。

余华谈许三观创作灵感(余华许三观卖血记)(5)

3. 以一种乐观的精神追求“平等”,许三观并非荒诞不羁

当他醒着的时候,他也会追求平等,他是一个像生活那样实实在在的人,所以他追求的平等就是和他的邻居一样,和他所认识的那些人一样,当他的生活极其糟糕时,因为别人的生活同样糟糕,他也会心满意足。他不在乎生活的好坏,但是不能容忍别人和他不一样。这个人的名字可能叫许三观。---余华

《独立宣言》有言:人人生而平等。许三观也许根本不懂什么是《独立宣言》,但是他作为社会底层,却偏想要求一个“平等”。因为只有“平等”,才能让他在苦难面前,还能够坚强地活下去。

最初踏上“卖血”之路,就是因为四叔告诉他,“在乡下人的眼里,卖血代表着健康。”为了证明自己和别人一样健康,所以许三观才去卖了血。卖过血之后,也一定要和别人一样,在饭店要一盘猪肝和2两黄酒,并且为了证明自己和别人一样,经常出入饭店,他不分季节,末了一定要喊上一句“黄酒要温一温”。

这看上去很荒诞,但却透露出许三观努力和别人保持一致的“平等”观念。当人们在矛盾的生存观的支配下,呈现出非理性的生存状态时,更为深刻的意义便是:个体对平等的追求。这种“平等”,虽然很狭隘,也有些自欺欺人,但却是他苦难里的挣扎和顽强。


余华谈许三观创作灵感(余华许三观卖血记)(6)

因为像许三观这样的底层贫民,想要追求绝对的“平等”,是不可能的。所以,他只能通过精神慰藉,来达到心理的平衡。而这种自欺欺人的精神慰藉,也被称为“精神胜利法”

美国心理学家杜威认为 :“现实生活中的困难和失望,在幻想里可以变作显著的功业和满意的凯旋,事实上是消极性的,在幻想所构成的意象中将是积极的, 行动的困顿在理想化的想象里,可以得到巨大的补偿。”

也就是说,当尊严受到损害、追求受到抑制时,人类用精神上的自我满足,来安慰自己超越现实的苦难,“走”出现实的困境。

事实上,退缩到内心,去寻求精神上的安慰、获得心理上的平衡,是人类普遍的心理现象。虽然狭隘,却表现出了苦难中,许三观乐观、坚韧的精神力量。比如,在三年大饥荒的时候,家人们喝了57天的米粥,许三观为了让家人振作,愣是用嘴描述了一顿红烧肉,还听到了孩子们吞口水的声音。

这是一种乐观的心态。也正是因为这份乐观,才能支撑许三观们熬过黑暗、走出困境。虽然许三观一生都在追求“平等”,但遗憾的是,最后他才发现,“长在自己身上的眉毛和屌毛都不平等。”

这世上本来就没有绝对的平等,许三观最后明白了,但如果再来一次,他还会去追求这种理想中的“平等”以及精神上的慰藉,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觉得自己和别人一样,也才能更顽强、乐观地战胜苦难。

余华谈许三观创作灵感(余华许三观卖血记)(7)

4. 能顽强并乐观直面苦难,还能不失温情的人,值得被人尊敬

苦难之于每个人,犹如甩不掉的衰神,你越想摆脱,它就粘的越紧。许三观没有想要逃避苦难,而是以乐观、幽默的态度,直面苦难。最难得的是,许三观苦难中的不失温情。他为了毫无血缘关系的儿子,不惜豁出性命,卖血凑钱给他治病;在给自己戴了绿帽的妻子受批斗时,也能悉心照料、贴心送饭。

他如果像祥子一样,受困于苦难的话,也许并非亲生的大儿子早就死了、许玉兰也早就活不下去了。生活中苦难常有,但像许三观这样,能顽强、乐观地直面苦难,还不失温情的人却不常有。但如果你是这样的人,就一定可以“守得云开见月明”。因为没有吃不完的苦,只有享不尽的福。

著名作家张海迪就是这样一个人。她5岁时,患上了脊髓病,导致胸以下全部瘫痪。15岁时,她又跟随父母,被下放到了农村。


余华谈许三观创作灵感(余华许三观卖血记)(8)

命运的凉薄,让她自出生就无法拥有别人的健康。但是,她却不甘愿成为一名失败者,也相信自己一定可以活出精彩。抱着这颗乐观的心,她开启了自己独特的人生。因为无法上学,所以她便自学了多门外语,还自己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

为了能够帮助更多的人,也为了生命能更有意义。张海迪自学针灸,并钻研医术,无偿为乡亲们治疗。自己都没有受到命运的眷顾,却还愿意竭尽全力去救助别人的张海迪,多了一份英雄的温情。

她的顽强、乐观,不仅让她战胜了苦难,还让她成为了著名的作家;而张海迪“抑己利他”的温情,不仅给了她更多的机会帮助别人,也让更多得到帮助的人,缓解了苦难。她是张海迪,一位顽强并乐观直面苦难,还不失温情的人;一位值得所有人尊敬的人。

面对苦难,有些人活成了祥子,所以他们只能向人生妥协,只能给苦难让步;而有些人却活成了许三观、甚至活成了值得被人尊敬的张海迪。他们像胡杨一样顽强,不管环境多么恶劣,也一样能顽强、乐观地活着。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任何时候,乐观并顽强的人,都一定可以超越苦难;任何苦难中,还能竭尽全力不失温情的人,都值得被人尊敬。

余华谈许三观创作灵感(余华许三观卖血记)(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