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难得糊涂”这四个字被许多人当作处世哲学,当作座右铭,有些人也把这句话常常挂在嘴边,有些人的家里或办公室墙上也挂一幅这样的书法作品,对“糊涂”之学倍加推崇。但“难得糊涂”真的要人糊涂吗?如果是,那就和我们经常说“明明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做事”的理念矛盾了,到底孰对孰错?我们今天来说说这个话题。据说“难得糊涂”四个字最初是清朝郑板桥写的,他为什么要写这句话,在什么背景下写的,说法较多,最主要的有以下几种。

不是难得糊涂而是清醒(难得糊涂不是真糊涂)(1)

一是自嘲说。公元1751年,郑板桥在潍县“衙斋无事,四壁空空,周围寂寂,仿佛方外,心中不觉怅然。”他想,“一生碌碌,半世萧萧,争名夺利,到头来又如何呢?还是糊涂一些好。”于是,他挥毫写下“难得糊涂”四个字自勉。因此,这句话也被称为“真乃绝顶聪明之人,吐露无可奈何之语,这是面对喧嚣的人生,炎凉的世态,内心迸发出的愤激之词。”

三是忍让说。郑板桥任潍县知县时,其堂弟为了祖屋墙基与邻居打官司,写信请他帮忙打赢官司。郑板桥看完信后写下“难得糊涂”和“吃亏是福”两幅字,并在“难得糊涂”下加注“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在“吃亏是福”下加注“满者损之机,亏者盈之渐,损于己则盈于彼,各得心情之半,而得心安既平,且安福即在是矣”。也有人认为此诗句实为同时期的大学士张英所作,无论谁写的,此处的“难得糊涂”都是比喻为更为聪明,难得装一次“糊涂”,因为毕竟人世间的事,吃亏是福嘛。这可能是“难得糊涂”最恰切的诠释。

不是难得糊涂而是清醒(难得糊涂不是真糊涂)(2)

四是感叹说。郑板桥并不糊涂,他之所以感叹“难得糊涂”,是另有苦衷。史书对郑板桥的记载是,他其实很聪明,一点也不糊涂。并且为人作风正派,刚直不阿。所以,当他面对谗言无能为力时,才有了“难得糊涂”之感叹,这句话的重点在一个“难”字,因为他心如明镜,对一切是是非非看得明明白白,无法对邪恶势力充耳不闻,视而不见,但却又无可奈何,所以才感觉难啊,这才有“难得糊涂”之叹。

综上所述,糊涂分真假,一种是真糊涂,有些人生来愚钝,看不清局势,辨不明是非,糊里糊涂地活着。另一种是假糊涂,对某些具体的事情,某些社会现象,眼里清清楚楚,心里明明白白,但却无可奈何,只能由‘聪明转入糊涂’了。至于聪明的郑板桥说出“难得糊涂”之句,究竟背后隐藏着多少无奈,我们就无法揣测了。但可以肯定,郑板桥的这句感叹,是古今知识分子从政,并在专制制度下腐败政权中无法施展宏大抱负的一种抗议方式——“雅抗”。

不是难得糊涂而是清醒(难得糊涂不是真糊涂)(3)

其实,后人对“难得糊涂”有许多种解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些解释早已超出郑板桥思维范围了。比如把“难得糊涂”理解为对于某些错误行为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明哲保身;比如用此句含蓄地骂人,或暗讽某些人的圆滑不作为。再比如以此字自夸,意思是面对某些现象,自己不是不说不做,而是明白其中的潜规则,不便说,不敢做,说明自己比别人聪明,有智慧。

无论怎么说,“难得糊涂”绝不是要人越活越糊涂,更不是鼓励人不讲原则,遇到事关国家民族利益的重大事件时装糊涂。如果说“难得糊涂”中确实有启人“糊涂”之意,那就是告诉人们,对于关乎个人名利之事,不必斤斤计较,宁可糊涂一点,豁达一点,忍让一点,不必较真,毕竟人生如戏嘛。

作者介绍:

马石头,当代美文诗词作家,常年笔耕不辍,著有畅销书《石头读古兰经》等多部,短文散见于报刊网络。擅长演讲、人力资源培训、阿文书法,现任《中国穆斯林诗书画》杂志主编,诗文书画院院长。

请关注m9991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