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18]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19]

国学每日一诗经典(每天一篇经典国学)(1)

[注释]

[18] 式—语助词。微—衰微,衰落。一说指天黑。胡—为何。归—回家。微—无,不是。君—君主。中露—露中。一说中露、泥中皆卫国邑名,今不取。

[19] 躬—身体。

国学每日一诗经典(每天一篇经典国学)(2)

[译文]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

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

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

国学每日一诗经典(每天一篇经典国学)(3)

[赏析]

这首诗虽然短小,但争议很大。关键是对“式微”二字的理解存在分歧。

一说是古人所持。认为“式微”是指“国事衰微”,如《毛诗序》说:“《式微》,黎侯寓于卫,其臣劝以归也。”郑玄《笺》:“寓,寄也。黎侯为狄人所逐,弃其国而寄于卫。卫处之以二邑,因安之,可以归而不归,故其臣劝之。”显然认为,这首诗是黎国大臣忧心国事,劝谏寄居在卫国的黎侯早些归国、励精图治的劝谏辞。根据这个解释,“中露”“泥中”是指卫国的两个地名。

另一说则是今人翻出的新意。认为“式微”的“微”是幽暗不明之意,这样一来,“式微,式微!胡不归?”就变成了:天黑了,天黑了,为何还不让我们回家?显然认为,此诗是“苦于劳役的人所发的怨声”(余冠英《诗经选》)。

国学每日一诗经典(每天一篇经典国学)(4)

不过,对比之下,或许古人的说法更有道理。其一,从整首诗的语气来讲,“胡不归”的主语应该是“君”(“君胡不归”),而不可能是服徭役者,否则应该说“胡不我归”。其二,“中露”“泥中”即便不是指地名,也未必就一定是指服劳役者的状况。事实上,“中露”(即“露中”)和“泥中”,皆是“式微”的进一步说明,言下之意,国家没有了君主,就如天无太阳,宗庙社稷破败不堪,黎民百姓无依无靠,水深火热,作为君主,振兴故国,义不容辞,你怎么还漂流在他乡,置臣民深陷于露中、泥中而不顾呢?——这样解读,或许比故意渲染“人民性”和“阶级矛盾”,更接近诗歌的本义。

这诗在艺术上也很值得注意:句式上二、二、三、四、五言,逐层递增,错落有致;而两章内容,又大面积重叠,唯有在换韵时才加以调整,“中露”与“之故”、“泥中”与“之躬”,轻盈转换而不着痕迹,很好地再现了《诗经》时代语言的质朴与灵动。(刘强)、

---摘自《诗经选》

国学每日一诗经典(每天一篇经典国学)(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