亢村镇一中03年毕业合影(牛会民高中岁月)(1)

嘿,抬头!贰佰 - 嘿,抬头!

♩~♫~♪~♬

1981年秋天,我进入瑞泉中学上高中,那是瑞泉中学第一次在渭南县(现今临渭区)全县招生,那时瑞泉中学已是省、地区、县三级重点中学。

刚到学校环境陌生、与同学也不熟悉,还有些不太适应。过了一段时间,情况就好多了。转入正常的学习,逐渐进入状态。到底是重点中学,老师的教学水平高,讲课形象生动。学风很正,学生学习都非常刻苦,下晚自习了,同学们还不愿离开教室。教室的灯关了,还有同学在昏暗的路灯下看书学习。我经常在下晚自习后,在别的同学洗漱聊天的时候,一个人在操场散步,把老师白天所教的内容过电影,没有记下的回到宿舍再看一会,加深印象。同学间的关系也融洽了,有的从家里拿的豆瓣酱很好吃,大家就一起分享。同学们大多离家比较远,那时周六上午还要上半天课,周六下午回家去背馍,我家里离学校大概有20公里路 ,常常步行要三个多小时,除了偶尔家里人来送馍,主要还是要靠自己回家去取馍,母亲有时做蒸馍、花卷,有时烙锅盔 ,有时还炒些熟面,我不太爱吃辣椒,母亲经常给我做些油泼香椿。有一次下大雨,我冒雨回家,一路高一脚、低一脚,从学校西侧的南井巷上到西潼公路,再沿解放路从罗家坡上塬,雨下的很大,到家早成了落汤鸡,浑身发冷,经受了这样的苦,我有一种深切的感受:苦难是人生一笔宝贵的财富,经历了这样的艰难,以后还有什么苦不能受的呢?物质生活是艰苦的,往往前三天主要是开水泡馍,后两天半在灶上买的吃,偶尔还在学校对面的军分区食堂买的吃上一、两顿炸酱面或者臊子面,调剂一下。

在紧张的学习之余,中午12点刚下课,学校的大喇叭会放《杨家将》、《岳飞传》等评书,晚上下晚自习后教学楼前学校的黑白电视机会放《霍元甲》、《陈真》等电视剧,周末有时还会到西北林机厂去看看电视,缓解一下紧张的学习气氛。

我们这届学生,初中赶上了两年制改三年制,高中又赶上了两年制改三年制,转眼间一年半过去了,还不见学校分科(当时高考是分文、理科的),大部分学生都很着急,我就和一个非常要好的同学以一名学生家长的名义给学校教导主任写了一份信,陈述及时分科的好处和不尽快分科的不利,大概一周后,学校在大礼堂召开大会,宣读了这封来信,决定马上分科,这是我和这位同学做的一件惠及全级学生的大好事,许多同学都不知道这件事。

亢村镇一中03年毕业合影(牛会民高中岁月)(2)

分科以后,学校班级进行了从新调整,文科两个班,理科四个班。同学们的学习重心都十分明确,更加努力地学习。我选择学习文科,因为我历史学的好。每天下午在学校东墙旁的大树下背诵历史、政治、地理、英语等课程内容。

那个年代高考是要先过预考关的,只有通过预考的学生才有资格参加高考。我顺利的通过了高考预考,记得第一次高考是在杜桥中学(现三贤中学)考的,因为考前没有休息好,以两分之差落榜,班里大部分同学都考的很好,一半以上进入重点大学,其中有三名同学考入北京大学,还有的考入复旦大学、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等。84级是瑞泉中学考的最好的一届之一。而我无奈只有复读了,复读那一年面临了巨大的压力,其中一名代课老师称补习的同学为“老补”,极大地伤害了同学们的自尊心,大部分同学都在更加发奋的学习,我也抱定了“拼一个春夏秋冬、换一生无怨无悔”的决心刻苦学习。

第二年我吸取了第一年高考失利的教训,考前两天主要是休息,养足精神,记得第二年高考我是在城关中学(现尚德中学)考的,成绩揭晓后我以高出本科录分线47分进入当年全省文科考生的前300名,登载1985年高考成绩揭晓的这张《陕西日报》我至今还保留着,两年的高考准考证也 保留着。我第一志愿报的西北大学,就录取了,成为我们班考的最好的两名同学之一,另一名同学考入山东大学。2018年12月1日,我有幸参加了瑞泉中学庆祝建校八十周年暨新校区落成纪念大会,领到了一本《瑞泉中学志》,里边有本人考入西北大学的信息记录,也算为母校瑞泉中学争得了荣誉。

高中时代是我人生非常重要的阶段,能在瑞泉中学这样的名校度过,是很引以为自豪的。在这里我有过奋斗、挣扎,更有过收获。在这里结识了许许多多的同学,他们有的从政,做到科级、处级、副厅级、厅级,有的还在国务院部门工作;有的做学问,成为国内一些大专院校的教授、副教授,甚至成为国内某方面的专家;有的成为央企的高管,有的自己搞企业资产不菲,这些都是我人生中一种很重要的资源。到国内一些城市旅游,经常可以约见当年的同学,一起吃饭聊天叙旧。我也从一个农家子弟成长为一名科级领导干部,心满意足了。

亢村镇一中03年毕业合影(牛会民高中岁月)(3)

作者简介:牛会民,笔名竹林, 陕西渭南临渭区人,生于1965年,西北大学毕业,热爱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