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农村俗语“清明前后一场雨,好似秀才中了举”,啥意思?答案来了

清明节的脚步越来越近了,作为全年最大的祭祀节日,清明节这一天让原本冷冷清清的农村,又变得热闹起来。乡村道路上车流明显增多,在一些交通路口还会上演堵车现象。今年的清明跟往年有很大的不同,今年的清明节是三节接连着一起过。这三节分别是:三月初三上巳节,三月初四寒食节以及三月初五的清明节。

清明前后一场雨豌豆麦子中了举的拼音:清明前后一场雨(1)

三月三荠菜煮鸡蛋,据说这一天吃了荠菜煮鸡蛋,全年身体特别的健康。俗称:三月三煮鸡蛋,石头能踩烂。虽然老话带有很大的夸张性。但也确实具有一定的道理存在。春季的荠菜最为鲜美,搭配上鸡蛋一起煮,不仅口感颇佳,而且营养丰富。对于干燥的春季来说,这样的食材具有很好的补益效果。清明节由于历法的更迭,农历的时间是不固定的,有的时候清明节会在农历的二月,而有的时候则会到农历的三月。

俗话说:二月清明不在前,三月清明不在后。今年的清明节是在三月初五,所以说今年的清明节来的明显晚了一些,跟二月出现清明的年份相比,今年的气温也上升的晚了很多,这也符合农谚描述的:二月清明花开罢,三月清明花不开。意思是清明节出现的越早,气温也会上升的越早。清明节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节期间的天气变化,对于以后的天气走势影响颇深,农村俗语:“清明前后一场雨,好似秀才中了举”,说的就是这样的道理。

清明前后一场雨豌豆麦子中了举的拼音:清明前后一场雨(2)

清明前后一场雨,好似秀才中了举;

清明时节特别的爱下雨,有人说这也源于这一天是祭祀的日子,老天也流下了伤心的泪水化作成雨。很多描述清明的古诗词都有对雨的描述,清明节前后能够下一场雨好不好呢?按照俗语来讲,清明前后如果能够下上一场透雨,就好像是过去的秀才中了举一样莫大欢喜。为什么清明节下雨能够让人如此高兴呢?首先清明节期间天气变化多端,俗称三月的天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

三月的天气忽冷忽热,而且干燥异常,春旱极易发生,这也就有了春雨贵如油的说法。而且清明节前后也是播种的季节,农谚称之为: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只有降雨才能保障土壤的墒情,所以清明前后降雨,对于播种、植树来说无疑是非常利好的,好的墒情利于种子发芽、生长,除了对于播种有利之外,清明前后农作物也是迫切需要降雨来缓解春季的旱情,雨水丰沛才能带来丰产,所以清明下雨俗称:雨淋坟头纸,老农不愁吃。

对于清明节下雨好不好,民间也有不同的说法和认知,有的认为清明节下雨利于庄稼生长,所以是大喜事,也有人认为清明节下雨反而不好。因为有俗语叫:“清明要明,谷雨要淋”。说的就是清明节这一天是晴朗的天气才好,而到了谷雨节气的时候下雨才特别的好,这也让人不由得纳闷清明节下雨到底好不好呢?

清明前后一场雨豌豆麦子中了举的拼音:清明前后一场雨(3)

清明要明,谷雨要淋;

农谚:“清明断雪,谷雨断霜”,到了清明节的时候,北方地区基本上很难再出现下雪天气,气温基本上开始转暖一派暖洋洋的气象。到了谷雨节气的时候,寒潮、霜冻也不会再出现。彻底告别了寒冷的天气,气温开始骤然上升。为什么俗语有说法叫清明要明?民间对此也有不同的说法,有说法认为清明下雨会导致雨水频繁,俗语称之为:“春分有雨到清明,清明有雨路难行”。“清明湿了乌鸦毛,今年麦子水里捞”。

按照农谚的说法如果清明期间出现降雨,也预示着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持续的阴雨天气不断。尤其是到小麦收获的季节,降雨很容易上演,老话说有钱难买五月旱,麦子收获的季节,最不需要的是雨天,越是晴朗越是干热越喜欢。清明节下雨除了带来持续的降雨之外,而且下雨也会让道路变得泥泞难行,这对于上坟祭祖来说,无疑带来很大的不便,阴雨也会让心情变得更加沉重,所以晴朗的天气才比较适宜。

清明前后一场雨豌豆麦子中了举的拼音:清明前后一场雨(4)

由于地域不同的原因,在不同的季节对于降雨多寡都有不同的需求,所以说清明节下雨好不好只能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来参考,总体来说清明下雨对于缓解春季旱情还是有明显改善的,对此你怎么看?欢迎大家补充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