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纪80年代前出生的东北人,一定会对大缸有着深刻记忆。

那个年代,在大雪封门的漫长冬季,青菜难以保鲜存储,勤劳、聪明的劳动人民便发明了腌渍法来储存大白菜。于是,酸菜成了东北人在冬季里必不可少的日常菜品。酸菜作为大白菜的一种特殊吃法,它也是东北地区最具特色的食品之一。

传统的东北酸菜就是用大缸来腌渍的,它的制法非常简单:把经过晾晒、去根去“皮”、清洗、水烫后的白菜一层层码进大缸里,撒上粗粒儿盐,压上大石块,最后再注进漫过白菜的凉水,封住缸口,只要个把月后就可以食用了。

入冬后东北人的第一缸酸菜(永吉县曾是闻名东北的)(1)

入冬后东北人的第一缸酸菜(永吉县曾是闻名东北的)(2)

缸窑镇制缸历史可追溯到300多年以前。清朝康熙年间,因山西、河北一带发生了严重旱灾,许多人迫于生计开始了“闯关东”的生涯。其中,有一个叫赵岩龙的人,祖籍河北省永平府,他曾在开平瓷窑当过技术工人,对烧窑制缸略有研究。1662年,赵岩龙跟随着逃荒难民来到吉林溪浪沟落脚,在山坡上结草为庐,以伐木烧炭糊口。当时,溪浪沟地处群山之间,山高林密,是个野兽出没的地方。散居在这里的几十户人家靠伐木、烧炭、挖药材、打猎为生。

在烧炭时,赵岩龙常常苦恼于黄土窑盖不能经久耐用。一天,他无意中在山水冲刷的溪沟里发现了细腻油滑的白土。于是,他将这种土取回砌成了白土窑盖。经过多次火烧的窑顶不但没有塌陷,反而还越烧越坚固。他猛然意识到,这细腻的白土也许就是制缸用的陶土。为了鉴定土质,他便带着白土奔赴当时北方的陶瓷重镇唐山。

入冬后东北人的第一缸酸菜(永吉县曾是闻名东北的)(3)

经过烧制实验后,行家们认定,就土质而论,赵岩龙带来的白黏土较之唐山的陶土更为良好,是上等的制陶原料。于是,赵岩龙带了几个陶工回到吉林,开始弃炭兴陶。

赵岩龙把烧制陶瓷的技术传到这里,附近的人家也纷纷跟他们学习制陶,这门古老的技艺从此就在吉林大地扎下根来。在最昌盛的时期,这里共有50多座窑,十分壮观。陶瓷产品种类也很丰富,有大号缸、油坛子、盐坛子,瓦、砖、杯子、碗、艺术品、祭祀品等。

入冬后东北人的第一缸酸菜(永吉县曾是闻名东北的)(4)

制陶业蓬勃发展的溪浪沟,出产陶瓷制品的质量越来越上乘,传延至今的精美工艺品,如今已经成了抢手的收藏品。随着溪浪沟制陶业的自然兴起,封建社会延续了数百年的官窑制度受到触动,于是清政府便采取措施,下令对吉林地区的制陶业加以控制。随后,一场“封窑运动”让这里的50多座窑全部关闭。但是方圆一千里地人们的生活哪能离开缸呢?再后来,清政府又准许这儿保留了3座窑,并顺道送了一个名字叫做“缸窑镇”。

百余年来,缸窑在山与水、火与土的交融中演绎着粗犷的陶瓷文化。缸窑镇地处丘陵,黏土为花岗岩层、片麻岩层经长期风化分解的富含硅、铝的氧化物,此外还有铁、钾、钠等矿物质的氧化物。通过黏土的配比而得出颜色,在正常的烧制过程中,加入不同含量氧化铁会呈现不同颜色,这独特的技法使得这里的粗陶更接近原始陶土的本色,颜色也更加浑厚质朴。和景德镇的“白如玉、明如镜、声如磬、薄如纸”相比,缸窑所产陶瓷制品的特点非常鲜明。

入冬后东北人的第一缸酸菜(永吉县曾是闻名东北的)(5)

入冬后东北人的第一缸酸菜(永吉县曾是闻名东北的)(6)

近代以来,缸窑镇成为东北三省最大的陶业制造和销售基地。到1943年时,缸窑在北方陶瓷业的地位,已然是风头无两。缸窑生产的生活用品可以通过内蒙远销苏联、欧洲,还销往朝鲜、日本、东南亚各国。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了整个东北,作为国“都”的长春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陶瓷制品。因而,日本当局又在九台境内的兴隆山修建了兴隆山陶瓷株式会社,也就是后来兴隆山陶瓷厂的前身。在长春现存许多日伪时期官厅建筑的墙面砖、琉璃瓦等陶瓷构件都是用缸窑的原材料在本土生产的制作的。

入冬后东北人的第一缸酸菜(永吉县曾是闻名东北的)(7)

入冬后东北人的第一缸酸菜(永吉县曾是闻名东北的)(8)

上世纪80年代,多家制缸厂、陶瓷厂、建陶厂等联合,成立了最大规模的陶瓷工业公司。到1984年,生产工艺美术陶多达64.8万件,年销售总额超过500万元以上,各类工业建筑陶、美术陶远销美国、英国、法国等10多个国家。吉林缸窑因此形成了当地特有的缸窑文化, 因此,有人将这里誉为“北国陶都”。当时,烧窑工是镇上最好的工作,工资可以达到每月100块左右。

伴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不断改变,自来水以及塑料制品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大缸和坛罐。时过境迁,当年的大缸早已风光不再,手工艺人们也纷纷转行,昔日烧制陶瓷的窑,现在大都也只剩下空荡的厂房和被人遗弃的大缸小罐。

入冬后东北人的第一缸酸菜(永吉县曾是闻名东北的)(9)

入冬后东北人的第一缸酸菜(永吉县曾是闻名东北的)(10)

入冬后东北人的第一缸酸菜(永吉县曾是闻名东北的)(11)

入冬后东北人的第一缸酸菜(永吉县曾是闻名东北的)(12)

有兴必有衰,辉煌不在的缸窑镇需要的是技艺的坚守、企业的转型和文化的抢救。2007年,缸窑传统制缸烧制技艺入选吉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储量丰富的优质陶瓷用土是吉林省复兴陶瓷产业的根本。就我国当下形势来看,八大产瓷区的原材料已经枯竭,北部缸窑的“球磨粘土”愈加引人关注。数据显示,2010年吉林销往景德镇一地的白粘土就多达5000多吨,占景德镇生产需要的80%。

入冬后东北人的第一缸酸菜(永吉县曾是闻名东北的)(13)

入冬后东北人的第一缸酸菜(永吉县曾是闻名东北的)(14)

据勘测部门显示,我省这些陶土资源可供连续采掘200年以上。尽管如此,在吉林市场上,地产的陶瓷餐具等生活用具仍然难觅踪影。据某家大型超市的进货资料显示:陶瓷餐具、工艺品80%产自唐山,也有产自广东、福建等地的产品。吉林还需要进一步学习、借鉴其他地区先进、优良的陶瓷生产技术。

缸窑文化的烙印,已经深深的刻在了这片土地上。今天的人们,唯有扎扎实实的保护、挖掘、改进和创新,才能将民族技艺不断传承下去,进而重现那辉煌的时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