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中零和博弈什么意思(中庸新知七中和的价值)(1)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什么是致中和?


《说文》解释:致,送诣也,后面引申为达到,所谓宁静方可致远,就是这个意义。

致中和,简答说达到中和的状态,详细说有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让自己保持一种朴素的平静状态,不会受外在因素干扰太多;第二部分是能恰当使用自己情绪,当环境变化时,能够契合环境的变化,而不会被环境裹挟,也不会被环境孤立。

再简单点说,就是独处时,能保持清醒自我;与人交往时,能守住底线,并且能与其他人和谐相处。

天地位焉有什么用?


天地位焉,这个位不仅是指天地定位,而是指万事万物有尊卑秩序,代表着系统是稳定的状态,在人事来说,代表着集体各司其职,各尽其职,各守其本,这样的集体是稳固的,是有活力的,有执行力的。

这样肯定会有人说,混乱才是有活力的,才是有创造力的,我们以最先进的灯塔国举例,特靠谱总统制造的混乱,不仅没有体现出活力,展现出来的是巨大的破坏力。

西方人认为制度很重要,其实,我们古人更认可秩序,制度是死的,秩序才是永恒不变的。

制度和秩序有什么区别呢?制度是经制定而为大家共同遵守认同的办事准则。秩序中的秩,偏重于有条理、不混乱;序侧重于有先后、不颠倒。所以,秩序比制度灵活,秩序比制度更包容。

理解制度与秩序的区别,就能理解中国历史的进程,也能理解我们当下看不惯的很多政府行为,其实,他们坚守的是秩序,而不是坚守死板的制度。

教育中零和博弈什么意思(中庸新知七中和的价值)(2)

万物育焉有什么用?


《说文》解释:养子使作善也。万物育焉,就是万物能够各尽其命,各舒其性。

致中和的作用之一就是让万物各尽其命,各舒其性,我们怎么理解这句呢?

我们举例说明,当我们去一个单位工作,如果多数人是能够做到:独处时,能保持清醒自我;与人交往时,能守住底线,并且能与其他人和谐相处,这样我们就会很舒服,因为有足够的生存空间,有足够的成长空间,作为新进入者,也不会被欺负,不会被压榨。

换个场景,如果我们去一个新单位,多数人都尔虞我诈的小人行径,我们不仅很难发展起来,很难学到什么,更有可能是被压榨的对象,是被欺负的小辈。这种情况,不仅无法被育,更有能会造成身心伤害。

系统有了包容,才能培育后辈,才能孕育未来,才能拥有持续的活力,这就是所谓生生不息。

教育中零和博弈什么意思(中庸新知七中和的价值)(3)

《中庸》的背景是礼?


《中庸》原属《礼记》第三十一篇,是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中庸》原属《礼记》,这是一个重要的背景,《中庸》所传递的精神,都是基于表述礼。

而《中庸》的第一段,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所表述的就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到底该怎么做人,是核心中的核心。

《中庸》的第二段,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所表述的就是礼的意义和价值,礼是用来确定人的高低尊卑,让万物能够各尽其命的法门。

而礼的核心是自我实现,《中庸》回答了我们为什么要守礼、尊礼和不能逾越礼的根本原因:我们一切的行为都要以自我实现为目标,践行自我天命为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