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少人认为,“玄武门之变”以后,李世民强占了弟弟齐王李元吉的妃子杨氏,竟然还生了儿子李明,因此倍受后人诟病。

唐太宗娶弟媳(唐太宗和弟媳的孽缘)(1)

但无白书生窃以为,“强占”一词用的未必恰当,因为无论是《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正史,还是其它的稗闻野史,都不曾有“强占”之说。

《新唐书》中记载:“曹王明,母本巢王妃,帝宠之。”《资治通鉴》中虽然叙的述方式不同,但内容则完全相同:“明母杨氏,巢刺王之妃也,有宠于上。”

对于唐太宗“有宠于”巢王妃杨氏一说,蔡东藩在《唐史演义》中一开始称之为这是“一种特别加恩的事件”,又说此事“乃是当时东宫的趣闻”,最后又说这“便是后来唐朝的秽史”。“秽史”一词,虽然足见蔡东藩对于此事的态度,但他在后来的描述中,也没有一点儿“强占”的意味。

齐王李元吉死的时候年仅二十四岁,想来齐王妃杨氏的年纪应该和他相当。李元吉的长相肯定不属于“美男子”之列,甚至生得有些丑陋,所以他的生母窦皇后不喜欢他,也不喂养他。李元吉是由宫里的一位侍女养大的。

李元吉长得丑,但他的妻子杨氏却非常美,究竟有多美?史书没有具体的描述,《唐史演义》第十四回中却对她有着这样一段刻画:

(杨氏)生得体态风流,性情柔媚,面如出水芙蓉,腰似迎风杨柳。唐室王妃中,要算这个杨氏妇,最为美艳。

这种语言极符合章回小说的特点,虽有夸张的可能,但作为皇帝李渊的儿媳,齐王的妃子,其容貌定然相当出众。况且她出身名门,是隋观王杨雄的侄孙女,嫁入当时的李渊之门可谓是门当户对。李渊称帝后,李元吉被封为齐王,杨氏自然就成了齐王妃。

唐太宗娶弟媳(唐太宗和弟媳的孽缘)(2)

李元吉视李世民为仇人,但齐王妃秦王妃长孙氏却关系不错,按照《唐史演义》中的说法,二人“颇称莫逆,往来款洽,两下无猜”,其“娣姒”之情甚密。

在古代汉语里,“娣姒”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古代同夫诸妾互称,年长的为姒,年幼的为娣;二是表示妯娌,兄妻为姒,弟妻为娣。蔡东藩在《唐史演义》里使用这一个词是极有深意的,杨氏和长孙氏本为妯娌,后来却共事一夫。

所以在李元吉与李建成联合谋害李世民的时候,杨氏曾经劝阻过,但李元吉野心勃勃,哪里能听得进去?导致在“玄武门之变”中身亡家破,五个儿子同时被杀。

历史上记载的是,李元吉死后,直到贞观中期,杨氏与李元吉的其他姬妾以及庶女归仁县主等人,都居住在后宫一间拥挤狭窄的宫室内。后来杨氏的生活起居发生了变化,而带来这一变化的正是长孙皇后,也正是长孙皇后一手把杨氏推到了李世民的面前。

杨氏与秦王妃长孙氏的亲密关系,或许正是她们由妯娌变为一夫的原因。由此可见,李世民与齐王妃之间的苟合,绝非“强占”这样简单。

杨氏等人居住在

唐太宗娶弟媳(唐太宗和弟媳的孽缘)(3)

一间狭小的宫室内,日子当然不好过,长孙皇后仍念及“娣姒”之情,经常邀请她过来叙旧,对她进行宽慰。一天,正当妯娌俩相谈甚欢的时候,李世民突然进来了,不禁被杨氏“娇啼宛转,楚楚可怜”的情态“牵动情肠”,“魂销魄荡”。当即对她说道:“王妃休得过悲!齐王谋乱,应该伏法,与王妃无干。我在世一日,总当保护王妃一日,休戚与共,忧乐同尝,幸勿过虑!若嫌在府寂寞,不如徙居我处,好在你娣姒两人,素无嫌隙,彼此相安度日,我也好免得耽忧了。”并嘱咐长孙皇后好意相待。说完乃扬长而去。

对此,蔡东藩评论道:“言为心声,听言已可知意。”那是当然了,大家可能都明白了,就是长孙皇后可能还不明白。李世民“扬长而去”说明了什么?再不走就可能在长孙皇后面前失态啊。

若根据《唐史演义》中的记述,杨氏在得到李世民的允诺之后就“徙居东宫”,这与李元吉的女儿归仁县主墓志铭上所记载的,贞观中期杨氏仍与元吉的其他姬妾共同居住在一间狭小的宫室之中,“诚周于造次之间,行满於危疑之地”的情形并不相符,应纯属于小说情节。

因此,李世民与齐王妃姘居,应始于贞观中期,因为,如果李世民真的在玄武门之变后就强占了杨氏,他能忍心让她和那么多人一起再居住在那么狭小的地方吗?

但不管如何,杨氏因此就有与李世民亲密接触的机会。

唐太宗娶弟媳(唐太宗和弟媳的孽缘)(4)

后来的事情似乎水到渠成,这其中的过程,蔡东藩在《唐史演义》第十四回里叙述得十分详细,这里就不再赘述,只引用一段,用以说明此事的结果:

寻至里面的卧室,已是朱扉双掩,绣幕四垂,料知他一对壁人,已同去演龙凤配了。……翌晨,世民乃去。

后来,李世民竟纳杨氏为妃嫔,对她日加宠眷,因此《新唐书》和《资治通鉴》都记载了杨氏受宠之事。这是长孙皇后没有想到的结果,但后悔也已经晚了。长孙皇后“悔未预防,致成大错,但木已成舟,无法谏止,只好将错便错的模糊过去”。但长孙皇后毕竟是一代贤后,她对待杨氏依然如初,二人关系依旧亲密,不过从此却换了称呼,从“娣姒”的一种含义转到另一种含义上去了。

而杨氏呢?开始时还觉得有些惭愧,后来也就渐渐习惯,也不以为意了。

有人说杨氏恨唐太宗,毕竟有杀夫杀子之仇,和他姘居是被逼无奈,不过这都是后人猜测,缺少强有力的历史证据。

但历史上对他成为唐太宗妃嫔之事好像并不承认。《旧唐书》和《新唐书》以及《资治通鉴》中,在记载唐太宗的十四个儿子的时候,对于其中十三个的生母,几乎都是以“妃”称之,唯独对李明的生母称其为“杨氏”。看来,杨氏虽然为唐太宗生下儿子李明,却也并没有得到任何名份。

唐太宗娶弟媳(唐太宗和弟媳的孽缘)(5)

杨氏受到唐太宗的恩宠,这恩宠又推及到了李元吉。唐太宗欲为李元吉加封,但只加封他一个恐怕会引起议论,所以故太子李建成也跟着沾光了。唐太宗追封李建成为息王,谥曰隐太子,加封元吉为海陵郡王,谥法乃一刺字,均以礼改葬。后来又改封元吉为巢王,因号为巢刺王。而杨氏的身份先是由齐王妃变成了海陵王妃,最后又变为巢刺王妃。

看来杨氏的身份是随着李元吉封号的变化而变化的,其身份和唐太宗一点关系也没有。

据《新唐书》和《资治通鉴》记载,长孙皇后死后,杨氏竟然差一点成为唐太宗的第二任皇后,但被魏徵以一句“陛下不可以辰赢自累”劝止了。

此事不知是真是假,因为在《新唐书》之前的唐朝史料中,包括《旧唐书》在内,都没有关于唐太宗欲立杨氏为后的记载。

杨氏死于贞观二十一年,即公元647年。杨氏究竟怎么死的?史书上没有确切的记载,有说是李世民抛弃了她,此后便郁郁而终,时年大概四十多岁。

唐太宗竟然没有让她陪葬昭陵,可见杨氏失宠之实,所以她的身份最后定格于“巢刺王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