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向左,父母向右,真不是件令人开心的事。

同事梅这几天正和儿子闹别扭。说起来,也不是什么大事,就因为报兴趣班,俩人意见不一致。儿子喜欢运动,想学跆拳道;可是她觉得儿子太好动了,需要沉静下来,想给他报书法班,顺便培养他的专注力,何况他已经报过一个蓝球班了。结果,两人各持己见,谁也不让步,就这么一直气鼓鼓的僵持着,弄的整个家里气氛都跟着紧张了。

其实不止是梅和儿子,在其他家庭里,孩子和父母也经常出现类似的冲突。

父母与孩子沟通常见问题(父母和孩子意见不一致)(1)

小冲突比如:

大点的冲突比如:

冲突虽是不可避免,但其实并不可怕,每时每处都在发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由于双方考虑的东西、所持的理念、想要达成的目标不同,导致所做的选择也可能不同。

对冲突的处理方式才是需要慎重对待的。特别是对于大冲突,如果处理不当,就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就像4月份发生的"上海男孩跳桥事件",以及新闻报道中越来越多的孩子离家出走事件,很多都是由于没有及时有效地解决冲突,才造成的悲剧。

那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解决冲突,达到双赢呢?

父母与孩子沟通常见问题(父母和孩子意见不一致)(2)

有!那就是"第3选择"

"第3选择"出自史蒂芬·柯维的书籍《第3选择:解决所有难题的关键思维》。

什么是第3选择呢?

面对任何问题,大家惯用的第1选择就是按照我的方式,第2选择就是按照你的方式,冲突点往往就在于到底是你的选择比较好还是我的,因此无论选择哪一方都会有人觉得受伤或牺牲,史蒂芬·科威指出:面对两难困境,不妨考虑超越你的或我的方法,让双方都能从冲突中找到互相协同的出路,称之为"第3选择"。

不选你的,也不选我的,凭什么第3选择就能让双方都满意呢?

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说说,在发生冲突的情况下,为啥第3选择是最佳选项。

(一)避开成长路上最大的坑,才是孩子最好的成长方式。

当面临孩子选1,家长选2的冲突时,如果双方都耗着不妥协,或者有一方妥协,都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影响。

如果是父母经常妥协,那几次下来,孩子就会形成惯性思维,慢慢会认为自己的要求一定会被满足,后期父母如果再想管束或纠正,就得付出更大的代价。

所以,很多“熊孩子”一开始并不“熊”,一些“小皇帝”一开始也并不是无法无天,而是由于“惯性”的原因,长期下来,孩子的思维和行为积重难返,父母偷懒不想去纠正了,干脆就听之任之。

如果经常妥协的是孩子

  • 一方面,孩子在家长的连番否定和自我妥协下,会慢慢认同并内化“我不对,我不行”这一观念,在以后的成长路上,就可能自卑、退缩不前、失去自我;
  • 另一方面,孩子在妥协中会积累委屈的情绪,这种积累一旦转化为愤怒,说不准会在他以后生命的某个阶段爆发,就像有的小时很乖的小孩,在青春期特别叛逆,就是因为他们在等到自己的力量足够强的时候,用尽力气与家长对抗。

父母与孩子沟通常见问题(父母和孩子意见不一致)(3)

甚至会出现一些极端的现象,比如“xx学子写万言书与父母决裂”。

而第3选择,超越选择1和选择2,双方都不用妥协,还能都感觉满意,所以也就从根本上避开了孩子成长过程过于到的这些问题,让孩子在一种有规则的自由中健康成长。

(二)提高整个家庭系统的正能量。

家庭对一个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正如美国总统特许的家庭委员会的宣言:家庭是社会中首要也是最重要的机构--它是承诺、爱情、性格、社会责任以及个人责任的发源地。

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是从家庭中开始成长,从家庭中学会人生最基础和最重要的东西,从家庭中获得向外出走的勇气和力量。若想让家庭这个发源地和后盾一直坚强有力,家庭成员也需要给它反哺。

父母与孩子沟通常见问题(父母和孩子意见不一致)(4)

每个家庭都是一个小组织,小系统,而每一个家庭成员所做的决定或行动都会对这个系统的能量产生或正或负的影响,比如:恶语相向是消耗,温言良语是赋能;贬低打压是消耗,赞美鼓励是赋能······

学过物理的人都知道:如果有两个力,方向相同的话,合力最大;方向相反,则合力最小。

也就是说,无论是“孩子或家长有一方妥协”还是“双方僵持不下,哪一个都不选”,其实都是在消耗家庭系统的能量只有用“第3选择”这个超越双方,把“你”和“我”合力为“我们”的选项,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让整个家庭的系统能量达到最大

(三)不让任意一方受委屈,增进亲子关系。

无论是哪一方妥协,都会让一方或者双方都觉得自己委屈或者做出了牺牲,从而陷入“受害者心理”---总觉得是别人对不起自己,从而怨天尤人---这势必会影响亲子之间的感情。

第3选择,完全超越了前两个选项,成为更好的,有利于双方的选项,不但不会破坏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还能增进亲子关系。

家长如何才能做好第3选择,而不只是流于表面?

01,拉高纬度,跳出当下看问题,回到起点。

营销学里经常用一种“高维打低维”的打法来战胜对手,就是因为站在了比对方更高的层次上,看到了全局,知道了接下来的事态走向,而对方却深陷局中,结果当然是完胜。

第3选择就相当于“高维”,并不是和1,2平行并列的选项,而是跳出1,2所在的那个空间,进入到“第3空间”。

就像史蒂芬·柯维在书中所说:在第3空间里我们做出根本性的转变,脱离不考虑现实感受的二元空间,采用整合互补的思维方式,将不同的价值观、行为和信仰融合成一个崭新的整体。更简单的表述是:我们停止思考我的方法和你的方法,开始思考我们的方法,一种善加利用我们独特优势的方法,在第3空间里,我们的所到之处是我们从未到过的地方。

父母与孩子沟通常见问题(父母和孩子意见不一致)(5)

当你跳出问题本身,把自己置于一个更高纬度时,你的选项就不再局限于1或2,甚至不再局限于1,2所在空间的其他34567选项,这个时候你需要回到问题的起点,即:你和孩子为什么会做这样的选择?

比如下面的这种

  • 现状 孩子要选1:去某快餐店吃炸鸡汉堡喝可乐,你要选2:在家吃米饭炒菜排骨汤;
  • 冲突 你觉得快餐不健康,不愿让孩子出去吃;孩子觉得在家吃烦了,就想吃这些东西。
  • 站在高维来看,回到出发点 你的出发点就是:孩子吃的健康,那偶尔一次的快餐有影响吗?从长远来看,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 第3选择 那就让孩子在允许的范围内吃快餐。回家之后,你可以让孩子补充一些你认为需要补充的营养,比如蔬菜、水果或者汤之类的。

当你站的更高,看的更远时,对于对错、输赢的坚持和纠结,可能就会发生改变了。

02,跟孩子好好说话,寻求协同,到达终点。

也许有人会说,你的第3选择,孩子不听,根本没法执行啊!那你有必要回想一下,自己与孩子之间是怎样的沟通方式了。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在相互尊重和同理心之下会变的更加牢固。当他们为现实问题共同寻找一个创造性的解决方案时,他们的关系发生了转变。

当家长在和孩子一起寻找这个创造性的第3选择时,态度是怎样的?命令、建议、恳求、

训斥、收买、冷战还是惩罚?

父母与孩子沟通常见问题(父母和孩子意见不一致)(6)

别忘了我们的最终目标是“从冲突出找到协同,达到双赢”,以终为始,跟孩子做平等的沟通。

孩子和父母的关系中,父母因为力量的原因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可正是由于孩子对父母全然的、天然的依赖和交付,才让父母们更加不能“滥用职权”,对孩子为所欲为。

如果父母愿意和孩子好好说话,没有孩子不愿意听的。

父母们缺的,不过是一份耐心,又不仅仅是耐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