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小恩小惠可能成为成功的关键?

为什么倔强之人,连犯的错都不愿承认?

为什么循序渐进更容易成功?

为什么想要开天窗,就要先说拆屋顶?

为什么你的孩子这么叛逆?

为什么你越真心对孩子说教,孩子越不领情?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第九章的阅读,这里面有你想要的答案!也能教会你如何处理人的叛逆、逆反行为。

互惠法则:说服力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墨菲定律原则(墨菲定律第九章)(1)

在我们的一般认知中,我们更愿意答应朋友以及喜爱的人的要求,但是互惠法则否定了这个常识。当人们接受别人的小恩小惠后,就产生一种“负债感”,这种“负债感”会使人们更轻易地接受在平时可能会拒绝的要求。产生“负债感”后,就会产生强烈的“我必须为他做点什么”的偿还心理,哪怕是对自己并不喜欢的人也是如此。“互惠心理”是我们祖先遗留下来的一种本能,正是这种本能,它根本不受个人喜好的左右,这也是“互惠法则”最强大之处:即使是陌生人或者自己是对方不喜欢的人,如果先施予对方小小的恩惠,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要求,也会大大减小对方拒绝的可能。

承诺一致性原则:让对方自己说服自己。

墨菲定律原则(墨菲定律第九章)(2)

当你决定或承诺了一件事后,你之后的行为就会不自觉地按照原先的承诺来进行,这就是“承诺一致性原则”。这一原则的诱因不是心理本能,而是某种社会心理规范。在通常的价值观中,若一个人不能坚持自己的观点,就会被人们认为是表里不一。所以,一旦我们做出某种承诺,就会执着于之前的承诺。简单地说,即使明知自己是错误的,也绝不愿意承认。最好的说服技巧并不是说服过程本身,能够想办法引诱对方做出承诺,让对方自己说服自己,这才是真正的说服术。

登门槛效应:步步为营,走进对方内心。

墨菲定律原则(墨菲定律第九章)(3)

“登门槛效应”是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是想给他人留下前后一致的形象,就有可能接受对方更高的要求。这种现象,犹如登门槛时要一级台阶一级台阶地登,这样能更容易、更顺利地登上高处。“登门槛效应”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在人际交往中,当我们要提出一个比较高的要求时,最好的方法是先提出一个小要求。另外,我们自己在做事情的时候,也可以把一个大的、较难实现的目标分解成一些小的、容易实现的阶段性目标,通过这些小目标的逐步达成,最终实现大的目标。

门面效应:用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给对手下套。

墨菲定律原则(墨菲定律第九章)(4)

“门面效应”与“登门槛效应”相反,它指先提出很高的要求,接着提出较小的要求,对方拒绝你更高的要求的同时,面对你再次提出的那个小要求,就会更倾向于接受。这如同我们原先打算在一座闷热的房屋里开个天窗,必然会招来一部分人的反对。但是,如果我们要求掀掉屋顶,等反对者张皇失措的时候,再提出保留屋顶开个天窗,那么,提议被接受的概率就大大增加了,于是“门面效应”又称为“拆屋效应”。对任何人来讲,拒绝所带来的心理压力都是远远高于赞同的,所以,拒绝别人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也会让人产生负疚的心理。这时候,人们通常希望再做一件小的、容易的事来平衡内疚心理,这就是所谓的“补偿心理”。“拆屋效应”能够起作用的另一个原因是“沉锚效应”,提出较大要求就是抛出的一个“锚点”,也是在人们心中设置了一个底线,然后提出较小要求时,相当于提高了“锚点”,也就是提高了底线,因为提高了对方的底线和忍耐度,所以,对方更容易接受一个平常不会接受的要求。

禁果效应:越“禁”越“诱惑”

墨菲定律原则(墨菲定律第九章)(5)

由于单方面的禁止和掩饰而造成的事与愿违的现象,在心理学上就叫做“禁果效应”。莎士比亚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就是“禁果效应”的完美注解,所以“禁果效应”也称“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禁果效应”的心理学基础:逆反心理和好奇心,人们倾向于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产生好奇,而逆反心理则基于人们挣脱束缚、追求自由的基因。如果人们的好奇心得不到满足,人们就倾向于叛逆。

我们很多行为的原始动机都只是一种“禁果效应”,越是打压,越是激起逆反心理。相反,若是停止了打压,采取认可、宽容的态度,人们做这件事的渴望和执着就不会那么强烈了。

超限效应:越说服,越反感。

墨菲定律原则(墨菲定律第九章)(6)

“超限效应”是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免疫甚至逆反的现象。因此,当受到强烈的、连续性的刺激时,我们的心理就会主动无视这些刺激,避免心理崩溃。也就是说,“超限效应”本身就是一种保护机制。可见,一个人的语言魅力不在于他说了多少,而在于是否说到位。说起话来滔滔不绝、唠叨不停的人,常常不考虑听者的感受,不考虑自己所说的话是不是别人要听的,也经常不给他人说话的机会,所以有时候也容易招人烦。记住:任何沟通,都必须避免无意义的重复,否则,效果很可能会适得其反。

好了,第九章的分享就到这里了,感谢书友们的陪伴,如果你在生活中对这些心理学效应有所感触,欢迎写下来复盘思考,写在屏幕下方,我们一起探讨,一起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