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如何保护好牙齿的正确方法(喂养不当影响牙齿发育)(1)

幼儿处于生长发育时期,正常咬合关系的建立对颌面部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在此时期发生间隙和咬合异常,将会影响牙列建立、颌骨发育,甚至是全身的正常生长发育,同时也可导致肌肉关节的病变。

因此,维持正常的咬合关系对保证儿童的生长发育、维持面部美观均有重要意义,需引起关注并进行系列的治疗。

婴儿喂养不当影响牙齿发育

用奶瓶喂养时,一定要注意喂养姿势,不要让孩子躺着喝奶,而应该让孩子半躺着。躺着喝奶时,奶瓶会压着孩子上唇,孩子要用力吸奶,就会用下颌使劲,长期这么喝奶,就会形成反牙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地包天”。

如果长时间使用奶瓶或安抚奶嘴,时间太长,不仅容易得“奶瓶龋齿”,还会影响牙齿及牙床发育,甚至咬合不正。因此,孩子1岁以后,要停止使用奶瓶,让孩子慢慢练习用带吸嘴的杯子喝奶、喝水,也不要再使用安抚奶嘴来安慰孩子。

此外,还有不少坏习惯都会影响孩子牙齿的正常发育。

吃手:孩子吃手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如果还是频频吃手,就会影响牙齿的排列。吃手时,大拇指正好处在上下前牙位置,容易形成开牙合。如果长期吸吮大拇指,长时间顶着两个大门牙,也有可能会使上门牙前突,形成龅牙。

咬嘴唇:孩子咬嘴唇,不管是咬上唇还是咬下唇,对牙齿排列都有影响。经常咬上嘴唇,会导致下颌前突,形成“地包天”。经常咬下嘴唇,则会使下颌后缩,上牙前突,形成龅牙。

口呼吸:孩子正常的呼吸应用鼻子进行,如果孩子鼻子不通气,就会用嘴来呼吸。经常这样,就会形成口呼吸的习惯。长期用口呼吸,会导致牙排列不齐或错颌畸形。

阻断幼儿口腔不良习惯

孩子咬东西,总咬铅笔、毛巾等物品,会使上下牙之间出现间隙。如果总在一个地方咬物品,就会使那处牙缝增大,牙齿向两边倾斜,也会使上下牙不能闭合,形成局部的小开牙合。

孩子在换牙期,因为牙齿不舒服或牙齿松动,经常会有吐舌头、舔牙齿等动作。可别小看这个动作,舌头的力量是很大的,如果不停用舌尖舔上下前牙,会导致开牙合。如果经常吐舌头,会使上下颌都向前移动,导致双颌前突畸形。

儿童时期前后牙反合的早期矫治方法相对较为容易,治疗周期较短,对牙弓、颌骨及髁状突正常生长发育具有重要意义;若拖延至恒牙列再开展正畸治疗,诊断更为困难,甚至可能需要正颌手术治疗。所以,儿童时期的咬合发育管理十分重要,应该及时进行干预治疗。

及时做好窝沟封闭避免窝沟龋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也要实时关注孩子的刷牙情况,避免龋齿的发生,如有必要可进行窝沟封闭。

我们每个人的后槽牙上面纵横交错着许多沟壑,这些沟壑可以增大牙齿与食物的接触面积,从而加大咀嚼效率。每个人的窝沟都有个体差异,一个典型的磨牙窝沟深度可达1.5毫米,窝沟的口径却只有0.5毫米。窝沟解剖形态的特殊性意味着口腔内的食物残渣、细菌等会渗入窝沟内而不容易被清洁,久而久之就会引起窝沟处的蛀牙,我们称之为“窝沟龋”。

因此,在窝沟龋发生之前,只需将这些窝沟使用材料封闭起来,就能有效预防窝沟龋,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窝沟封闭”。窝沟封闭是一种无痛、无创伤的方法,在国际上已有50多年的使用历史。

决定是否要做窝沟封闭涉及很多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窝沟的形态,一些深窝沟尤其是能够被牙科探针卡住的,患者有其他牙齿比如口腔内的同名牙已龋坏或者有龋坏倾向的必须引起重视。

不光是恒牙需要做窝沟封闭,乳牙由于其矿物质含量低,加上儿童饮食结构的特殊性、儿童口腔卫生维护能力较差等因素都是引起窝沟龋的危险因素。

窝沟封闭没有明确年龄限制

窝沟封闭没有明确年龄限制,符合适应症的磨牙且儿童可以完全配合的状态下,建议尽早完成窝沟封闭。有几个时间点家长可以参考一下:乳磨牙8颗3岁-4岁,第一磨牙4颗6岁-7岁,第二磨牙4颗11岁-13岁,双尖牙8颗9岁-13岁。

窝沟封闭材料处于牙齿咬合面,随着牙齿的咀嚼会有磨耗至脱落的可能,属正常现象,家长无需惊慌。小孩子牙齿萌出后其矿物质还在不停沉积并且随着牙齿日积月累的咀嚼磨耗,合面的窝沟会越来越平坦。

如果遇到窝沟封闭材料脱落需请口腔医生再次评估该牙是否仍然需要窝沟封闭,检查如发现窝沟仍然较深且患儿口腔卫生控制不佳还需重新窝沟封闭,反之可不进行治疗。

临床上,还有不少家长认为窝沟封闭是一个一劳永逸预防龋齿的办法。窝沟封闭只能预防牙齿窝沟内的龋坏,无法预防牙齿与牙齿之间邻接面以及牙齿光滑面的龋坏。所以在完成窝沟封闭后,还是要认真刷牙和使用牙线。

总而言之,窝沟封闭是一种简单、快速、舒适、有效且经济的预防窝沟龋的手段,家长们可以在适合的年龄段带小朋友去口腔科检查评估。

作者:甄蕾(同济医院口腔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

编辑:李晨琰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