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美国记者华莱士即将采访邓小平的消息传开,美国政坛听到这位记者的名字虎躯一震,本能的开始害怕!

他以硬派采访风格著称,不给任何受访者留面子。CBS广告这样表达他的主持风格:有四个让人胆战心惊的单词,其中一个一定是“迈克·华莱士”。

美国记者采访邓小平(美国记者采访邓小平)(1)

硬派采访风格

迈克.华莱士是中国的观众比较熟悉的一位主持人, 1968年他出任美国CBS《60分钟》节目的主持人,成功地采访了历届美国总统和众多外国首脑。

作为主持人,必须有与众不同的采访风格。华莱士的采访,有一个鲜明的特点:主人公矛盾突出。面对心里有无数小九九的政客,华莱士却总能让人倾囊相授。虽然爽了看客,但对于藏着“小秘密”的政客而言,这并不是一件好事。

之所以能做到让大家都害怕他,是因为在采访前华莱士习惯做非常充实的准备工作。

首先,他会了解受访者背景,找齐一切可以用的资料,包括以前的采访视频或者采访文集。

这只是采访的第一步,他需要了解受访者以前受访时的状态,这样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采访方式。

美国记者采访邓小平(美国记者采访邓小平)(2)

第二步,他要准备100个问题大纲,这些问题要从对方的性格出发,问到大家都想关注的问题上。

这100个问题还不能采用以前的大纲,因为每个人性格不同,他也要有侧重点的提问,尽可能全面的把想要问的事情全部都罗列出来。

这100个问题究竟能问几个还要看采访时长和受访者的状态,不是随随便便的事情。

在采访巴列维国王的时候,华莱士只用了50个问题,就将权力、贪腐等问题问的明明白白。

更多时候,一次采访能深入的聊二三十个问题,已经容量超标了。为了提升效率,他也不得不将问题缩减。

他的同行对他这种“硬性采访”的方式不得不服,因为他真的能把问题提到点子上,所以他的电视节目也是大受好评!

美国记者采访邓小平(美国记者采访邓小平)(3)

面对一份采访,其实就和我们面对一个棘手的问题一样,这一点我们可以参考华莱士的人生哲学:他在采访的时候懂得张弛有度的道理,每当他察觉到受访者有些疲倦、回避,他就会立刻终止当前话题,营造一种轻松的聊天氛围。

“有时也要放松一下,聊些无关紧要的问题。”华莱士说。可能大家喜欢看的就是他的尖锐与敏感,电视采访有时候会采用直播的方式,这就要求采访的人必须头脑清醒,有时候还要打断受访者思路,让他们回到观众想听的话题上来,其实也是一门学问。

而最最最困难的就是,华莱士采访的人都是绅士、名流、政治家,这些人可都是老狐狸,碍于身份很多话都会有所保留,甚至打官腔,而华莱士必须做到见招拆招,才能让采访生动有趣!

美国记者采访邓小平(美国记者采访邓小平)(4)

趣味横生的采访

华莱士采访并不是枯燥无味的你问我答,而是像谈判一样有来有回。

这也是观众爱看华莱士主持节目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1980年里根参与美国大选,在大选前他几次在台湾问题上触碰中国的底线。

中美两方之间的关系一度剑拔弩张。华莱士在采访的时候注意到了这个点,可他没明白作为一名主持人,他不能也不可以挑起冲突,所以他把问题换了个方向对准里根。

“里根先生,请问您的竞选班子里大概有多少名黑人职员?”

里根是政治场中的老油条了,他敏锐地察觉到了华莱士在刺探“种族”问题。在美国大选中,备受瞩目的话题之一就是种族歧视问题。

面对这个问题,里根面不改色:“对不起,我无法据实以告。”

没想到这正中华莱士下怀,他也害怕节目禁播,种族问题是敏感问题,他侧面出击只是为了引蛇出洞。如今里根回避了这一问题,已经说明了一切,所以他功成身退,和里根聊起了别的。

美国记者采访邓小平(美国记者采访邓小平)(5)

里根虽然没有说明领导班子中有多少黑人,但他已经被这个很有迷惑性的问题迷惑了。这是华莱士的高明之处,他借“黑人”这个问题,转移了里根的注意力,在接下来的问题中,里根果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被他完全牵着鼻子走了。

CBS新闻部原副总裁比尔.列昂纳德口中的里根是这样的:“我们新闻部的记者都很不错,可是他们在采访过程中总会遇到困境,难以突破。但华莱士似乎从来没有这样的困扰,他总能带着局面往开朗的方向走去”。

华莱士虽然是典型的“硬派风格”,但他却从来不会一个猛子扎下去没深没浅的提问,他有勇有谋、问起问题也特别有深意,只是就采访风格而言他有些“唬人的气势“,压得对方喘不过气,当然这可能也与他采访对象大都功成名就有关系。

后来,华莱士的同行评价他时也说:“他是天生的记者,我没有办法跟他比。”说这句话的人,是全美最具影响力丹·拉瑟,他也是美国最受敬仰的三位电视节目主持人之一。

在美国,65岁就已经到法定退休年龄了,可华莱士不舍的工作,他的同事、单位也觉得如果他离开了“60分钟”,那“60分钟”就会变得索然无味。

美国记者采访邓小平(美国记者采访邓小平)(6)

采访邓小平

华莱士采访生涯中很少遇到拦路虎,可他没想到邓小平就是其中一个。

在采访邓小平之前,华莱士按照以往的旧例看了许多邓小平的采访和访问,了解邓小平本人。

可是他看的越多,却越有一种感受:“摸不透!”

采访前,他劳心费力的搜集材料,罗列了100个问题,将其浓缩成50个。这次采访最让他头疼的是翻译,要用外语来采访必然会耗费一倍以上的时间,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他必须保证在短时间内问到点子上。

采访前夕,华莱士在纽约坐卧不安,他对这次采访有种异样的感觉,他总觉得采访不会那么顺利……

来到中国之后,距离采访邓小平还有段时间,所以他加班加点的看起了中央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纪录片,还有中央电视台采访邓小平的录像带。

通过这些影视资料,他看到了邓小平在战场上挥洒汗水,带领着刘伯承在解放战争中挥斥方遒的雄姿英发。

美国记者采访邓小平(美国记者采访邓小平)(7)

他没想到,这个“打不到的小个子”身体中竟然蕴藏着那么巨大的能量,她看到了一个永动机一般的邓小平。

他看到十二大时期,各地巡查,不辞辛苦深入人民的邓小平,这完全打破了他对于国家重要领导的刻板印象。在他的认知里,邓小平应该稳坐办公室,脚不沾泥!

为了更加深入的了解邓小平,他拜访了许多和邓小平有交集的人,心中的谜团也慢慢一个一个解开了。

邓小平能文能武,能用灵活的态度处理各种紧急事态,这样的人是不可多得的历练机会。华莱士见到他之后,一是不能触碰破坏中美和谐关系的底线,二是要尽可能的挖掘中国领导人身上的故事。

《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接连报道“乒乓外交”,这是化解中美恩怨的最好时机。如果他能抓住这次机会,让美国民众破除陈旧观念,看到真正的中国领导人,那么将会集大成!

长久以来,介于意识形态问题,中国和美国之间有一条不可跨越的鸿沟,两个国家认识问题的深度一直不能达成一致。

美国记者采访邓小平(美国记者采访邓小平)(8)

美国方面有侵略性的战略也是悬在中国领导人头上的一把刀,本来战争结束,大家可以化干戈为玉帛和平相处,可这么多年虽然有缓和,却一直保持礼貌。

两个国家的大门打开了,可国民之间无法高度认同对方,这对于推进两国外交关系不是好事。

为了解决这个心头大患,1985年李先念访问美国,就是为了破冰。给两个都有意重新认识彼此的国家修筑一条建筑的高楼。

从外交方面来看,中美之所以能够达成最终的合作,有两个方面起了决定性作用。

一、 高层领导达成一致。

二、 舆论推动,国民误会解除。

华莱士来华之际,还是中美外交的混沌期。双方都在观望对方的态度,也都想要往前更进一步。

华莱士采访邓小平,对中美关系如何推进也有重要影响。

美国记者采访邓小平(美国记者采访邓小平)(9)

终于会面

1986年9月2日,中南海一个会客厅,华莱士终于见到了梦寐以求的采访对象——邓小平。

邓小平同志穿着精神的深蓝色中山装,虽然已经82岁高龄了,但精神头依旧很足。

这次之所以把采访地点定在中南海,不是国务院办公厅行政局敲定的,而是华莱士在采访前提出的不情之请。

对于华莱士来说,他无数次见到邓小平都是在中南海,他希望能够在邓小平熟悉的地方对他进行深度访谈。

国务院负责跟进此次采访的服务处工作人员起初也很为难,认为这没按流程走,之前这种采访都放在人民大会堂,恐怕有些不合规矩。

可是耐不住华莱士给他们解释缘由,听完他的考量后,最终决定在中南海安排这次采访。

9月2日上午十点,邓小平准时出现在中南海的紫光阁。似乎一点儿也不紧张,反而是华莱士多少显得有点拘谨。

美国记者采访邓小平(美国记者采访邓小平)(10)

看邓小平越走越近,他学着电视中的样子往前快走两步,和邓小平同志握手表示见面的欢欣。

两个人握手的瞬间,竟然有种“时代要变了”的倾覆感。

华莱士在18年间,采访了超过10位的国际风云人物,这些人都能在世界上呼风唤雨。

此次他来到中国,采访能够代表中国的邓小平,不仅对于华莱士来说是一种挑战,对于中国来说也是一个机会!

借助美国记者华莱士的嘴,向世界的人展示邓小平身上的精神,这是难能可贵的机遇,却也是挑战!

“能见到您太难得了,所有的记者都羡慕我有这样的机会采访您!”见面后华莱士毫不掩饰对邓小平的赞扬。

“哪里哪里,我不过是普普通通的人。”对于邓小平来说,这次采访似乎只是众多采访里的一次,他丝毫都不紧张,还说:“我说话比较随便,但比较真实,别介意。“

美国记者采访邓小平(美国记者采访邓小平)(11)

这正中华莱士的下怀,两个人坐定之后,邓小平习惯性的拿出了香烟,还客气的询问华莱士的意见。

谁知,这位外国记者也不拿自己当外人:“能给我一只(烟)吗?”

两个人聊的云里雾里的,烟雾缭绕中,华莱士开始了他的采访,问题都很犀利,他先是询问中美双方的现状。

“您觉得中美双方存在很大分歧吗?”

“是。”

华莱士听到这个问题后愣了几秒,他没想到邓小平居然会如此直白,接下来的一番话华莱士彻底对邓小平心服口服。

“台湾问题一日不解决,中美之前的其他问题都要往后放。”

这样直白,这样毫不掩饰的表达自己的需求,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是华莱士始料未及的,他以为自己还要兜几个圈子才能让邓小平说实话,这下直接切入正题了。

美国记者采访邓小平(美国记者采访邓小平)(12)

随后,两个人从台湾问题聊到了意识形态,又聊起了中国的发展方向。

这三个方面,是中美关系中极为重要的三个方面。两个人聊到尽兴之处,竟然比预计结束时间晚了十几分钟!

“美方还是要采取明确态度,这样才能推动中美合作。”邓小平的话如雷贯耳,华莱士身边的工作人员忙着记录这些历史时刻,每一句话他们都不敢错过。

华莱士和邓小平吸着烟,聊民族问题、聊国家情感,聊文化积淀,聊渴望统一……

华莱士听的很尽兴,很少有一次这样的机会,他可以暂时放松听被访谈的人说出自己的肺腑之言,而且这些肺腑之言既有个人态度,还有见地,对推动中美合作,就台湾问题提出了深刻见解。

访谈结束后,《人民日报》报道了华莱士和邓小平的访谈内容。

美国记者采访邓小平(美国记者采访邓小平)(13)

华莱士借助采访邓小平,彻底声名远播。他对邓小平也给予极高评价:“他的智慧、豁达、务实让人难忘,直截了当的说话方式太舒服了!”

9月7日晚,美国哥伦比亚电视台播放了采访内容,播出后造成了万人空巷的局面。有学者指出,这次访谈直击中美关系痛点,对推动两国合作有重要作用。

结语:

2002年,央视主持人去美国公干的时候,还特意去拜见了华莱士。彼时华莱士依旧没离开热爱的工作岗位,而且问题依旧犀利、尖锐!

2012年,华莱士去世,全美五大广播公司都报道了这一新闻。从业长达60年的新闻大家,离开了我们……

但他采访邓小平,为推动中美合作做出的努力,我们永远难忘……

他靠着问邓小平要烟抽,化解了两人之间的尴尬,这样的智慧值得我们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