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对12战将谱做了盘点。其实,对于我们小白,如何做到以史为鉴,才是我们今天学习和研究战国战将的意义所在。本文仅从人才管理的角度谈几点吧,供大家参考!

三、对人才管理的借鉴和思考

1、关于人才评价问题

对上述盘点,百分百有很多人不完全赞同。这是个人才评价的问题。我们在日常评价人员时都有一定的约束条件,何时何地、评价标准、编制名额、人才特点等。比如赵奢,是一个超一流高手,但在七家单位平摊代表编制,加上儿子的长平之耻(子不教父之过),这里只能割爱。《过秦论》还提到带佗、倪良、王廖等,由于手头没有太多资料,不敢妄言。

烽火战国最高战力(战国烽火起战将比一比)(1)

战国混战,出现一些浑水摸鱼也正常

2、关于人才匹配问题。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业务策略呼应、团队能力互补很重要。上述名将,有的是文武兼得,如田单与鲁仲连、廉颇与蔺相如;有的是首尾呼应,如王翦王贲父子、白起与司马错;有的是破立相生,如张仪与苏秦、孙膑与庞涓等,七雄并争、朝野同欲,no one is perfect, but a team can(没有一个团队是完美的,但是一个团队可以)

烽火战国最高战力(战国烽火起战将比一比)(2)

好的团队应是不使跘不怯战,能力互补又业务互动的团队

3、关于人才使用问题。梳理名将,扼腕的不是名将流血疆场,而是或伤于群臣谗讥,如廉颇、魏无忌、乐毅;或诛于国君猜忌,如白起、吴起、李牧、黄歇。可笑魏国,成了人才孵化地,铁打营盘留不住将;可恨赵楚燕,成了人才练兵场,自损互掐窝里反。

烽火战国最高战力(战国烽火起战将比一比)(3)

PPT成了赵国灭亡的替罪羊

最后没法给赵奢将军颁个贡献奖,还是给他儿子赵括说几句公道话吧!

纸上谈兵有五个疑点:

一是彼时赵国仍然名将如云,赵括出山为何没有再出现一次将相不和。三军皆服,那还是赵括老赵家有能耐。

其次,赵国胡服骑射,但粮草不济,此时上党难民源源不断涌向赵国,长守可能耗死,家里有多少米,赵王还是有数的,以攻代守可能是不得已的策略。

三是既然秦国能策反由赵括替换廉颇,赵括的作战计划可能早就给了白起,那赵括还怎么玩。

四是赵王昏招迭出,派名士郑朱去秦求和,如此屈膝,赵军士气怎能持久。

五是即便如此,赵军遭白起围城后,战争仍胶着到双方近乎崩溃,这时秦王是御驾亲征,而赵王却每天在家看战报。困兽赵括最后只能拼死出击,六战而亡。

这也说明一个问题,对年轻干部的使用上,赵王不能甩手不管,还必须扶上马还要送一程,一句成语(纸上谈兵)也将马服君赵奢家族困扰千年。

烽火战国最高战力(战国烽火起战将比一比)(4)

小赵,赵国之殇,主因在你这里呢!

当今有些企业管理者总是责怪企业没有人才,这里还是建议先学习一下战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