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牢中的思考

这是一个在小学时就被验证过无数次的回答。

“从A点到B点,两点之间什么最短啊?”数学老师手拿直尺,用略微磨损的那一头敲着黑板上偌大的两颗白点,等待着同学们的回答。

果然不负所望,同学们异口同声地答道:“线——段——!”

数学老师向上推了推滑到鼻头上的眼镜,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嗖——”,一声落下,一条笔直的白线贯穿黑板上的两点,老师擦去两端多余的部分,一条最短的可测量线段,跃然板上。

“下课!”

两点之间距离是最短的吗?两点之间什么最短(1)

现在我们来重新看一下这个问题,大家有没有想过,如果我们不是以小学生的视角,如果我们不是在黑板上答题,如果我们不是被老师的话语所引导,结果还是一样的吗?

现在请大家准备一张普通的A4纸,用铅笔在纸上画上两点,接下来仔细想一想,从A点到B点,有没有比线段更短的方式?

两点之间距离是最短的吗?两点之间什么最短(2)

在揭晓这个答案以前呢?我们先来看一个故事。

疫情期间,不便于外出聚会,我和朋友们便打开语音云聚会,这时候有个哥们给大家出了一道题:

一个聋哑人到五金商店买钉子,先是比划用手锤钉子的动作,服务员指了指锥子,聋哑人摇摇头,接着指了指比作钉子的那只手,服务员顿时明白了,给了聋哑人想要的钉子。

这时又来了一位顾客,他是个盲人,想买剪刀……朋友说到这里,停顿一下,问到:“你们想一下,盲人如何最简单的方法买到剪刀? 答对的我请吃云火锅。”

这时有位朋友不假思索地答道:“这还不简单嘛,伸手比个剪刀不就完事了吗?”咋一听,觉得很对,大家都表示赞同。

这时,那个提问的朋友哈哈大笑:“其实啊,盲人只要张嘴说‘我要买剪刀’就行了啊,他又不是哑巴!”

这个回答逗得我们捧腹大笑,我不禁反思,刚才我们大多数人不都陷入了思维囚牢吗?

两点之间距离是最短的吗?两点之间什么最短(3)

虽然上述只是一个小故事,但是实际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往往更甚。

你看到职场风光的同事在酒桌上签单无数,第一反应就是对屈服于潜规则的嗤之以鼻,却不知道她日夜学习,半夜仍在整理项目资料的付出;

你看到其他人取得成功的方法,于是也同样如法炮制,最终却成了照本宣科。

我们对于外部信息的第一反应,不是运用理性深入思考,而是通过经验直下结论,这就是思维囚牢。

那我们为什么会陷入思维囚牢?

又该如何走出困境呢?

本文将为你介绍背后的理论成因以及3个实用技巧,助你突破思维囚牢,重新审视你身边发生的一切,拓展新的成长边界。

两点之间距离是最短的吗?两点之间什么最短(4)


什么是思维囚牢?

思维囚牢就是由思维惯性(也称思维定势)所造成的不利局面。

思维定势,就是按照积累的思维活动经验教训和已有的思维规律,在反复使用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定型化了的思维路线、方式、程序、模式。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思维囚牢并不等于思维惯性,因为思维惯性也有对我们有利的时候,比如,思维惯性有助于你在短时间内速度做出决策,帮助你在应急情况下做出及时反应等等。只有在于思维惯性使我们陷入窘境时,才出现思维囚牢。比如,最常见的形式是由于“想当然”而做出了错误的决定。

美国著名教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卡尼曼曾在他的著作《思考,快与慢》当中提出系统1的概念,思维惯性就是运用系统1思考的表现形式。

在我们的大脑中,存在着两个思维系统,丹尼尔·卡尼曼命名它们为系统1(快思考)和系统2(慢思考)。

系统1 就像大脑的自动反应模式,会根据生活经验总结无数下意识反应的套路,使生活简化。

系统2 十分谨慎,具有推理能力,它也可以处理多重任务,这就决定了通过系统2运作得出的结论往往更靠谱。

系统1在遇到问题时,会向系统2求助。

两点之间距离是最短的吗?两点之间什么最短(5)

系统1让我们的大脑思考起来毫不费力,这也是慵懒的大脑最喜欢的方式。所以当我们平时习惯了用系统1思考的时候,你就需要有所警醒,主动切换到系统2思考,避免自己陷入思维囚牢当中。

为什么思维囚牢会使人陷入窘境呢?

相传,拿破仑在兵败滑铁卢后,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他的一位谋略深厚的密友通过秘密方式给他带去一副用象牙和软玉制成的国际象棋。拿破仑喜爱至极,从此一个人默默下起了象棋,借由打发着百无聊赖的时光。精致的象棋被磨得发光了,他的生命之光也慢慢黯淡了。

拿破仑死后,这副象棋几经拍卖。后来一个拥有者偶然发现,棋子暗藏玄机,有一枚底部可打开,里面塞有一张逃出圣赫勒拿岛的详细计划!

后人唯有一声叹息。

拿破仑想当然地认为,他的密友为他带去象棋是因为自己喜欢象棋,没成想密友正是为了掩人耳目才把象棋当做出逃计划的庇护。

两点之间距离是最短的吗?两点之间什么最短(6)

人在基于对外界的信息作出判断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通过过往经验和当下的联想,以此来作出决策。

大脑首先选择思维系统,系统1或系统2,然后通过思维模式,确定思考的维度。也就是说,思维模式决定了思考的方向。

那么接下来大脑会做什么?它对眼前的信息碎片和产生的问题,结合过往经验和认知进行整合,得出一个新的方法。在大多数情况,大脑将思考交给系统1的时候,这个速度极其之快,就在一念之间。

而这个决定,也会被大脑认定,是对的。在系统1的快速决策影响下,你分不清最后决策的对与错,即便是错的,大脑也会自行做出一个逻辑自洽的解释,以防止认知失调。

所以你在使用系统1进行快速思考的同时,也无异于将自己置于窘境,就像在高速行驶的赛道上,你开启了自动驾驶模式。

两点之间距离是最短的吗?两点之间什么最短(7)

我们如何避免自己陷入思维囚牢?

通过上述的例证,大家明白了,大脑最喜欢的自动驾驶模式——系统1,并不太靠谱,我们在面对非应急问题时,不要去“想当然”,而应该多调用系统2来手动驾驶,我们称之为自主思考

但是我们都习惯了系统1带来的便利,那该如何从系统1切换到系统2,进行主动思考呢?下面是三个技巧,快速get主动思考的能力!

当你面临一个问题时,不要急于利用系统1解决当下的问题,而是问自己一个更加深入的问题,比如:“我为什么会碰到这个问题?”“我如何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当你在问自己一个新的问题时,它无疑是强迫你的大脑进行更深一步的思考,这时候系统1无法迅速处理问题时,它就会向系统2求助,系统2将会启动。

系统1在决策时,会基于当下所有信息条件和过往经验作出迅速判断,如果我们增加当前的信息量,就可以使系统1负载,转而向系统2求助。具体做法是,先不要去想着解决问题,而是对当前客观条件做一个条件梳理,比如,现在我有什么?离解决问题还缺什么?然后去大脑中搜索与之相关联的信息。

金庸小说里的武功高手“老顽童”周伯通,通过双手互博来练功。我们自己平时也可以做这样的训练,就是利用事物两面性的原理,进行辩证思考。比如,你在系统1做出判断后,在行动以前,用判断的反方来攻击自己,看是否成立。关键在于制造冲突,迫使系统2的出现。

两点之间距离是最短的吗?两点之间什么最短(8)

文章开头提到的问题,系统1的第一反应是:两点之间,线段最短。那我们来思考一下,不是线段,行不行?有没有其他可能性。我给出了纸张的提示,大家再看下面这张图,是不是顿悟啦?!

两点之间距离是最短的吗?两点之间什么最短(9)

将A4纸从两点中心处折叠,两点重合。——空间折叠理论/虫洞原理

总结: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系统1所表现的思维惯性是时常存在的,它是始于我们本能反应的机制,通过大量学习和实践后在我们大脑中留下的模块组合。

我们靠这思维惯性解决了生活中的大部分问题,它是如此好用,以至于我们太相信它了。

在物理学中,我们知道,任何一个物体,都具有惯性。而具备惯性的东西,除非受到外力的干扰,否则将保持自己的运动状态而不变,这也正是惯性的可怕之处。

大货车质量高、惯性大,危机情况下难以刹住车。越是聪明的大脑,越有可能陷入思维囚牢。

所以我们在不断学习输入改善系统1的同时,一定不要忘记时常调用系统2自主思考,在“外界刺激”和“做出回应”之间进行刹车,这样会让你避免陷入思维囚牢,找到问题的突破口。

开始练习吧,加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