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著作中,“君子”和“小人”这两种角色的人始终尖锐地对立着,反映着两种完全不同的品性君子固有君子的品质,小人也有小人的特征君子的行为往往是孔子主张的具体体现,而小人则完全相反近君子,远小人,是孔子的一贯的主张而识别小人的重要方法在于观察,至于观察的方法,就是观察他做的是什么,用什么方法去做,以及这样做的动机,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远小人而近君子?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远小人而近君子(远小人近君子)

远小人而近君子

孔子的著作中,“君子”和“小人”这两种角色的人始终尖锐地对立着,反映着两种完全不同的品性。君子固有君子的品质,小人也有小人的特征。君子的行为往往是孔子主张的具体体现,而小人则完全相反。近君子,远小人,是孔子的一贯的主张。而识别小人的重要方法在于观察,至于观察的方法,就是观察他做的是什么,用什么方法去做,以及这样做的动机。

孔子崇尚质朴,强调言行一致,力戒花言巧语,品行不端。这同时也是君子和小人的重要区别。孔子认为,那些花言巧语者所说出的“巧言”常常是背离了本心而造作出来的语言,表现出来的伪善面貌,实际上也常常与其本质不合。小人之所以使用花言巧语,是因为他们想用它来遮掩自己不端的品行。在某种程度上,小人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花言巧语,因为在孔子看来,君子是不屑于使用这些雕虫小技的。不过,对君子而言,应该对花言巧语和讨好别人的人有所提防,以免被其假象所迷惑。而要看一个人是否是小人,最好是透过他的花言巧语,看他的具体行动。

孔子通过自己的观察得出的这个结论与历史事实十分吻合。可以说,花言巧语、表里不一是小人们共同的特点。而在历史上,小人当道的情况并不少见,其原因在于小人的阴险嘴脸往往藏于花言巧语之下,很难被人识破。李义府是唐高宗和武则天时的大臣,曾经官至右相,可谓位极人臣,权倾一时。但是根据史书记载,这位当朝宰相并不是一位谦谦君子,而是孔子所说的小人。他看上去温和恭谦,和人说话时,也往往微笑平和,也常常恭维他人,但实际上却阴险诡诈。在他当权时,排斥异己,对那些稍与自己的政见不合者都进行倾害和诬陷。当时人们都说李义府笑中带刀,由于他表面上柔和,背地里害人,因此人们称之为“李猫”。李义府表面一套,背后一套,大搞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很为百官所痛恨。但是皇帝却始终被蒙在鼓里,还以为他是谦谦君子。李义府之后的李林甫更是一位花言巧语、“口蜜腹剑”的高手,迎合玄宗的意旨自然不用说,他还尽力谄媚结交玄宗亲信的宦官和妃子。就是和一般人接触,李林甫也总是在外貌上表现出和人很友好,非常合作,尽说好听的、善意的话。可是实际上,他的性情和他的表面态度完全相反,常常使坏主意来害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众人,尤其是皇帝都被他所欺骗,他也一直在朝中做了19年的官。

隋炀帝杨广的例子也颇具代表性。杨广本是隋文帝杨坚的次子,按照古代嫡长子继承帝位的传统,杨广本不应做皇帝。但他是个野心家,常常假意装正经,沽名钓誉,阴谋夺取皇位。隋文帝本人十分简朴,杨广就投其所好。杨广擅长弄虚作假,而且道貌岸然。一次,隋文帝到杨广住处,看见乐器的弦多数都断了,又落满灰尘,看起来长期不用,于是认为杨广不好歌舞女伎,对他颇为赞赏。当然,从以后的历史来看,杨广并非不爱这些东西,而是做个样子给父皇看。杨广曾经参观狩猎,遇到大雨,左右侍臣进献油衣遮雨,被他拒绝,他说要和士兵一起淋雨。独孤皇后生前忌恨妃妾,隋文帝也不曾另取妃妾。皇太子杨勇内宫里有许多宠爱的妾,因此隋文帝和孤独皇后都不喜欢他。而杨广对妾生的儿子,一概不抚养,表示自己不宠爱妾,以此讨好独孤皇后。对于掌权的大臣,杨广也以一种平易近人的姿态竭力交往。宫中奴仆来往于杨广家中的,无不称赞杨广仁义孝顺。他又常常私自进入宫中,和独孤皇后密谋策划,大臣杨素等人又从旁煽动,隋文帝终于废掉杨勇,立杨广为太子。实际上,隋文帝和众大臣眼中的,只是一个伪装的杨广。在隋文帝病危期间,杨广看到自己的地位已经巩固,就开始控制不住,纵情淫乐,暴露出残暴、腐朽的本性。当上皇帝之后,杨广更是成为历史上暴君的前几位,隋朝也在他手中短命而亡。继承人的选取是古代的大事,皇帝选择继承人的眼光也成为评价其英明与否的重要标准。史书评价隋文帝“好为小数,不识大体”,意思是他喜欢在一些小事上下功夫,但是没有什么大略,这一点多少在废杨勇、立杨广的选拔上体现出来。在客观上的确如此。不过,杨广当时以伪善的面孔出现在人们面前,骗过了当时几乎所有人,没有人知道他表里不一,其本性如此刻毒阴险,这种伪装术自然也很难被杨坚发现。

毫无疑问,李义府、李林甫和杨广是口头花言巧语、实际品行不端的小人。如果唐玄宗、隋文帝这些皇帝,或者其他被甜言蜜语都蒙蔽的人能够谨记孔子警惕花言巧语的劝告,那么完全可能出现另外一番局面。但虚荣之心是人性的弱点,对那些位高权重者就更是如此,而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皇帝,就可以说把听人吹捧、受人恭维当做自己的一种爱好了。既然身居高位,一旦被人所蒙蔽,就势必会造成许多不利于国家和百姓的消极影响来。这样的例子,除了唐朝的那几位皇帝和隋文帝之外,为数之多,可以说是不可胜计。因此,孔子着重提出要统治者们注意亲贤臣、远小人,而在他几百年后的诸葛亮,在出兵北伐之前,也在《出师表》中语重心长地告诫皇帝要这样做,并且还给他指出了当朝群臣哪些人可以一用。不过可惜的是,阿斗毕竟是扶不起来的,蜀汉也最终亡于奸臣阎宇与黄皓之手。

从孔子透过花言巧语去看人的本性这一套理论出发,可以延伸出更广的定义,那就是透过人的一些行为,去看其本心。人是复杂的动物,花言巧语只是人的掩饰手段的一种。历史上有很多人善于看穿别人的心思,可以算是实行孔子看人思想的楷模。公元前188年八月,24岁的汉惠帝驾崩。在祭奠汉惠帝的时候,众大臣和吕后都聚在惠帝灵柩之前痛哭失声。但吕后的哭却与众不同,她的声音特别高,而且没有眼泪。在祭奠结束后,众大臣都很纳闷,就连深谋远虑的丞相陈平也猜不透吕后的心思。张良的儿子张辟强时任侍中一职,他当时才15岁,也在祭奠的人群中。他看穿了吕后的心思,散朝之后,就对陈平说:“惠帝早逝,身后无成年儿子接续大统,因此吕后对元勋大臣们颇有疑惧。她心里惦记着江山的稳固,又怎么能哭得安心呢?”陈平接着询问对策。张辟强说:“吕后担心的是兵权,因此丞相不妨向吕后推荐,让她的侄子吕台、吕产、吕禄为大将,掌握皇宫的军队。”陈平深以为然,于是就按照张辟强的意见向吕后上了一道奏疏。果然,吕后当即批准,而在再次祭奠惠帝时,吕后果然悲痛欲绝,泪如泉涌。15岁的张辟强能够从哭声中看穿吕后的心思,可以说有过人的精明和智慧。实际上,一旦掌握了看穿人心的智慧,就能够知道一般人不知道的事物,能够预断普通人无法断定的事情。因此,既能用它来躲避灾祸,也能用来获取利益,成就名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