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11月16日上午,主席与拜登总统举行视频会晤。从会晤之后双方的通报看,总基调是比较积极的。
拜登在会晤中用了一个词,叫guardrails,即“护栏”。这个词被媒体大量引用,甚至用作标题,也被各方详细解读。
拜登是这样说的:“It seems to me we need to establish some commonsense guardrails, to be clear and honest where we disagree, and work together where our interests intersect, especially on vital global issues like climate change.”
中方最初报道中的译文是,“我认为,我们需要重建共识的护栏,清晰坦诚地对待我们的分歧,在涉及共同利益的方面共同努力,尤其是气候变化等重大全球性问题上。”
美国国务院对这一说法的进一步解释是,中美元首视频会晤核心是“管控竞争”。这也就是说,要通过建立”护栏“来确保竞争不至于演变成为冲突。
在这次会晤中,拜登也提到了与中国的“竞争”,而且称之为straightforward competition,直译的意思就是“直截了当的竞争”。
对中美关系的下一步,我们当然不会只看美国人说什么,更重要是华盛顿会怎样做。
我的疑问是,当拜登说竞争的时候,他想到的是什么?
美国想要用什么样的护栏来管控什么样的竞争?
BBC引用美国的德国马歇尔基金会(German Marshall Fund)亚洲项目主任葛来仪(Bonnie Glaser)的话说,“双边关系不会重启(reset)”,原因是“两国正在进行结构性竞争”。
我们看看这些日子华盛顿的一些人在忙着进行什么样的”结构性竞争“吧。
11月11日,拜登总统签署了《安全设备法案》(Secure Equipment Act)。该法案旨在阻止被判定为有安全威胁的公司获得新的电信设备牌照,这被认为是针对中国通信和科技公司采取的最新限制措施。
拜登前几天还表示,美国将延续特朗普时期出台的对华投资禁令,禁止美国资本投资中国军方关联企业。
据路透社本周二报道,美国参议院民主党多数党领袖查克-舒默表示,将对本周开始审议的年度国防授权法案(NDAA)进行修正,以纳入《美国创新与竞争法案》(USICA)。这个法案一方面是为提升美国的竞争力,但它的另一面却是要以单边制裁和其他措施来遏制中国的技术崛起,着力维持美国的技术霸权。
据透露,该法案中有专门针对中国高科技公司的条款。比如,将阻止购买中国公司制造和销售的无人机,并对中国实体建立广泛的新的强制性制裁。
10月27日,共和党众议员坦尼向众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提交了名为“中国观察法”的提案,要求在国务院成立新的“中国观察项目”。
10月19日,国会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通过所谓“2021年南海和东海制裁法案”。
10月15日,一组跨党派众议员提出了一项名为“反中国经济胁迫法”的法案。
从去年5月开始的对华为及其相关中企的制裁仍在不断加码,美国媒体最新的说法是,这是一种”滚动式“的制裁,即根据美方的需要增加或更换被制裁中国实体的名单。
有专家做过统计,本届美国国会出台的反华议案有 300 多项,有900多个中国实体和个人被列入各种单边制裁清单,涉及新疆、南海、东海等诸多问题,以及中国投资的相关国家。
上述所列还只是华盛顿的部分”竞争“手段,在政治和军事上,相应的一些遏制中国的手段和措施更是频频而出。
中国并不是惧怕与美国的竞争,中国无法接受的是这种霸权的单边主义作法。
一个把军舰战机都调到中国家门口外面的国家,一个在全球围堵中国5G技术并要与中国制造”脱钩“的国家,现在说要架设一些常识或共识性的护栏,是很难让人相信它是在追求一种公平的竞争的。
如果华盛顿要给这样的竞争装上一个护栏,那么很多国家就不得不按美国的政治要求来划线站队,全球经济就会面临进一步的分裂,并涉及到全球贸易链、供应链和产业链。
中方不愿意用竞争这个词来定位中美两国的关系,就是因为华盛顿讲的竞争,不是在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基础上的良性竞争,是把自家规则当国际规则、强迫别国遵守的不公平竞争。
当拜登总统说中国是“最严峻的竞争对手〞时,他把中国已经置于了美国所主导并维护的体系的对立面,而这个体系没有给予中国发展提供足够的竞争空间,而是在压缩这样的空间,甚至被借以干涉中国的内政,阻碍中国的国家统一。(请参阅前文 从台海冲突看中美结构性矛盾)
在这次会晤中,主席再次强调了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重要性。
相互尊重是基础。
如果美国继续采取像冷战中遏制敌方一样,坚守它所维护的“结构”,继续压缩中国发展的空间,也就根本不会有什么“的竞争”,而它得到的回应也不会是“尊重”。
丁刚系人大重阳高级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