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顿吃喝,300 500拿不下来,不如花几十块钱提高一下吃的文化水平,否则确实过意不去,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吃货必备的东西有哪些?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吃货必备的东西有哪些(身为吃货的你一定要看的5本书)

吃货必备的东西有哪些

一顿吃喝,300 500拿不下来,不如花几十块钱提高一下吃的文化水平,否则确实过意不去。

所以我要隆重的向你推荐提升吃的品质的书,是不是?

1.《雅舍谈吃》

徐志摩每年秋后都要去杭州吃桂花煮栗子,结果有一年去了发现桂花被雨摧残净尽没吃成,然后他就写了一首诗——《这年头活着不易》。

到底是从小富养的人,母亲的早饭都是燕窝的人,见过的世面何止。但是他不娇气,大菜能吃,小菜能吃,不崇洋媚外,也不盲目觉得中国菜就是世界第一美味。活得比我精致多了。

他是谁,他就是最有文化的吃货,梁实秋先生。

拿现在的话来说,梁老就是一大吃货,写吃的散文里必须首推梁实秋,光是读着文字就齿颊生香,关键是在梁老的笔下,吃,也成了顶风雅的事儿。芙蓉鸡片,西施舌,醋溜鱼,锅烧鸡……口水都要流出来啦!

梁实秋先生是公认的华语世界中的一代文化宗师之一。他的许多文学作品都流播海内外,被人们赞为经典。其中“雅舍小品”更是他的代表作,先后印行了三百多版。《雅舍谈吃》是梁实秋先生一生在饮食文化方面才华的集中展示,如果您也喜欢吃,就和这位美食家一起去大饱口福吧!

说完了梁实秋先生的说说,我们还要说一说汪曾琪先生的著作,因为故乡的食物,有时候不仅仅是食物。

2.《五味》

汪曾祺既不是达官贵人,又不是商贾巨富,因此所食、所喜的多是地方风味和民间小食,他谈萝卜、豆腐,讲韭菜花、手把肉,皆是娓娓道来,从容闲适;读的人则津津有味,满嘴噙香。汪曾祺在《葵・薤》里说,自己小时候读汉乐府《十五从军征》“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怡阿谁”时,尽管他“未从过军,接触这首诗的时候,也还没有经过长久的乱离,但是不止一次为这首诗流了泪”。想见汪曾祺老人也是多愁善感,性情中人,遇事有激情,有感动,有愤慨。

但汪曾祺并不止于见花流泪,感别伤心,而是追根究底,想要弄明白葵到底是什么物种,他从《毛诗品物图考》追到吴其浚的《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和《植物名实图考》,恰巧在武昌见到了古书中的葵―――冬苋菜,终于放下了一件心事,总算把《十五从军征》真正读懂了。当然,汪曾祺的心思可不仅仅在考古,而自有深意,就是在文艺创作上“劝大家口味不要太窄,什么都要尝一尝”,“一个一年到头吃大白菜的人是没有口福的”。中国人讲究寓教于乐,汪曾祺也不例外,在其他几篇谈美食例如《吃食与文学》的文章里,他犹如邻家老妪,絮絮叨叨地讲自己的创作观点和人生感悟,可是你竟然一点也不讨厌他,反而觉得他是一个挺可爱的小老头。

汪曾祺的文、齐白石的画,都是东方文人的清雅、情趣和人间烟火。没有冲突,只有对世界的赏析和享受。

每一个吃货之所以精致,是因为:“凡事不可苟且,而于饮食尤甚。”

吃货的灵魂绝对不是说饕餮无度的大餐,是慎之又慎,无上的追求。

所以我们要说一说清代的袁枚先生。但是据说他不会做饭,他只是会写会要求。所以每一个吃货也不用担心,因为自己不会做饭,而影响了自己吃货的品质以及对吃的评价。

3.《随园食单》

清代大学者袁枚在治学之余对饮食文化也情有独钟。由于他在诗士林的声望与地位,使得他 常常成为各地门生故旧,社会名流宴请的对象。 而他每次遇上美味佳肴都要让自己的家厨向 主人的厨师学习烹饪之法,以至四十多年来,积累了大量珍贵 的食谱,于是就有了这本值 得重视的文化遗产――《随园食单》

此书有匠气。若论精器皿、美馔饮,似乎还是张岱来的更为神妙。颊上三毫,空中生色,色里空空,绰有余想也。随园则不免事事越俎代庖,与爱自吹自擂的李渔相等。汪曾祺在小说里借了同时代另一才子金冬心之口,“又想起袁子才,想起他的《随园食单》,觉得他把几味家常鱼肉说得天花乱坠,真是寒乞相”,宜其谑而虐也。

这本老祖宗写的书,能流传到现在,还不断被推荐,自然有他道理。

开篇的文章简直就是一个厨子的基本素养,寥寥几个字,就把做菜的基本精神说到,简直不能再啰嗦一点。

大概观点记录如下,

1、做菜先学买菜,如果一顿美食算10分,做菜6分,那么采买就占4分。

2、洗菜初加工、切菜、工具,调料,搭配,火候,色泽,时节,多寡,本分

3、自我反思,随时指点,严格要求,才能进步。

4、补救之法,宁淡毋咸,宁嫩毋老。

5、钻研自己擅长的菜式,不要只一味模仿学习,此条已经是高级进阶技巧了。

其中有一点不明白“味要浓厚,不可油腻。味要清鲜,不可淡薄。”还是不解其中意思。

戒耳餐,耳餐盲目追求菜品的名声,戒目食,戒贪多。凡是要追求自然和谐,而不应该过度。

以上不祥,却是一个食客和厨师进阶之道。

随后出现的分为几大主题,海鲜,猪肉,牛羊肉,蔬菜,糕点,可以随时翻看,时日已经遥远,但是一样感叹老祖宗的精细的追求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美食是一个非常庞杂的文化,里面的学问多到让人应接不暇。感叹,佩服。

虽然袁枚先生不会上厨房,不影响他的吃,但是现在社会如果想吃的精致,还是需要自己多动手的,毕竟太贵了。如果你有钱你家里有矿,那就忽略下一本书吧。

4《厨房里的人类学家》

读起来很轻松,作为消遣读物还可以,但实在没有多少“人类学”,不过是一位“人类学家”(如果你愿意这么称呼她的话)在厨房。

这也有点儿象现在不少学者(包括人类学家)流行的一种做法,去一个地方,就写一本所谓的著作,其实也不过就是一个普通人的普通游记而已,哪里谈得上是什么“研究”或“学术”。

从学院到厨房、不求学位只求美味 作者与你分享专业厨房背后的秘密 在厨房发现广袤的田野,以食艺色香写照众生面相。 这不仅是一本记录厨艺学校和餐饮生活的书,更是一本蕴涵着人类学思想的生活小品。 入围2010台北国际书展“书展大奖” 作家梁文道、蔡珠儿、韩良忆、叶怡兰等人满足推荐 《厨房里的人类学家》 作者放弃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博士学位、转战厨房! 为读者讲述专业厨房里不为人知的秘密与乐趣 听,台湾料理人说厨房的故事!

有的人不求甚饱,但是对吃的精致程度要求很高,香港作家就有这么一位。

5.《香港味道1/2》

从来就对豪华的宴席不感冒 反而喜欢小打小闹的街头巷尾的小食 “觅食”变成一种游戏般的快感

原本以为这样一本图文结合的书很快就会看完 可竟然每天两三篇四五篇 有滋有味地快看了一个月 “少吃多滋味 多食伤肠胃” 所以看香港味道这本书不能太猛 要让食物好好地在眼里消化 在入梦前来一顿精神上的夜宵 定能天天悍然入眠。

作者对每一道食品既有自己的历史回顾,又有制作流程的介绍展示,同时还分别邀请香港演艺明星和文化名流做嘉宾助阵,把饮食与人生、经历与记忆柔为一体。另外,这本书也是可以按图索骥的香港美食地图。

我们通常把自己称之为饮食男女。可见饮食对于我们的重要性,所以学会吃,学会饮食,也不失是一个崇高的理想与追求。

最后祝你健康,万事如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