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第二届数学文化征文比赛”参赛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点击图片查看第二届数学文化征文比赛通知。
不一样的数学题——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外读物
作者:刘萌戈
作品编号:013
投稿时间:2020.7.22
《时代学习报》举办了多届的数学文化节活动,分小学与初中。这四本书(小学版,小学版解答,初中版,初中版解答)是文化节活动中经典试题的精选以及评析。初中版出版于2019年7月,小学版出版于2020年5月。
那么,这四本书,与常见的竞赛题汇编、数学解题方法相比,有什么不一样呢?
一、注重人文性。
在涉及到某位历史人物(主要是数学家)、经典著作、重要物品(如数学玩具)时,会给出照片,同时还会附带简要介绍。然后,还跟着当时的思路,稍作尝试,这让读者立即就有了带入感。以下面这道题为例,如果仅给出“两个质数的乘积为半质数,1-20中半质数一共有多少个?”,这样倒是简单,但就少了一点历史趣味性。我以这道题为起点,与小读者分享相关背景,如哥德巴赫猜想、猜想证明的历史、1 2(2就是指半质数)。小读者在了解这些历史后,对数学产生更多的兴趣。
书中出现了许多古代算题,并给出原著介绍、原文,也给出译文。这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小读者把语言转化为数字或图形的能力,更让我们看到我们的祖先有如此多的数学宝藏,增加民族自豪感。
书中的题目有部分联系生活,联系最新科技,读者感觉不是在做数学题,是在一次真实的生活场景里用自己的数学知识帮助他人解决了一个问题,这让读者充满成就感,培养了合理利用数学思维的能力。
我在阅读时,往往有意找人文方面的内容,因为这些内容是书本上没有的,有些内容感觉意犹未尽时,就另外找资料来看,拓宽自已的视野。我在与小读者分享心得时,也表示:这四本书,限于篇幅,很多细节并不给出。我们在阅读时,要发挥主动性,尝试查找资料,开阔知识面。
二、按内容分类。
以初中版为例,分为十一章,每章内容大致按内容排列。可以看到,类似的题干,不同的问法,不同的目的,就呈现为不同的难度。对教师而言,这有助于设计题目;对学生而言,这有助于掌握题型与思路。比如,第九章 勾股定理,十多次出现“风车图形”,充分展示了这个图形定式的来历、功能、变化。读者一读起来,就迫不及待地想把这一章一口气看完。
同时,每道题后注明了当时适用的年级,这也为读者自由选择提供了方便。有时,七年级的同学完全可以做八年级的题,如果是因为某个定理还没学,解不出来也不会感觉失望。
实践中,我建议小读者自已评估,多数读者在阅读题目后,能准确判断是否在自已能力范围内。
三,难度不大,但非常灵活。
书中的内容,在人文、思想、社会等方面涉及面很广;但在数学原理方面,比较保守,以义务教育的数学知识为基础。虽然是竞赛题,但没有难题、怪题、有争论的题。读者在阅读时,能顺利了解题意,并着手。就算掉进了陷阱,也会猛拍大腿,“啊呀,我怎么没想到这点啊”。再回味一下,感觉题目出得妙,再遇到类似的题型也就似曾相识。
这不是专业的竞赛用书,在内容上并不全面,所以不是竞赛培训教材的首选。但作为多数学生的课外阅读,到是正好。
四,可以作为休闲读物。
这两本书,可在学校学习之余,随手翻看。偶尔看到一个小题,正好是与课堂内容相关,就很开心。有的题目,说不清楚是几年级的知识,但却是生活知识。
另外,小学版的字号比较大,有利于保护同学的视力,这也使得小学版有270多页。这点细心的设计也是可圈可点。
两本参考答案,相对比较简练,仅提供答案或是简单的过程,也无一题多解的讨论。适合于教师用,并不适合于学生用。
总的来说,《不一样的数学题》在分享有趣的数学题同时,把相关的人文历史作了连接,向读者展示数学应用的场景,帮助我们理解数学、使用数学、热爱数学。这或许就是它“不一样”的地方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