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正文为22877卷,凡例目录60卷,装订为11095册,总字数3.7亿字。这部《永乐大典》篇幅之大,搜罗之广,缮写之工整,装潢之精湛,成为当时世界上罕见的珍品,也是中国第一部由国家编修的大型典籍。在世界文化史上,《永乐大典》被誉为编纂最早、规模最大、内容最广的“百科全书”。它的编纂,把解缙的人生功业推上了最高峰,也显示了这个大才子作为领军人物的卓越组织才能,奠定了他在中国历史文化方面的杰出贡献,解缙从此与《永乐大典》一起名垂青史。

永乐大典拓本现存于何处(他为编写永乐大典而生)(1)

公元1369年12月6日,江西省吉水县文峰镇,一个书香门第之家诞生了一位公子,取名解缙,字大绅。解缙似乎是注定为明朝江山诞生的一代旷世才子。他天资聪颖,少年即登科入仕,被明太祖朱元璋视为“文士效用之星”,因直陈“万言书”备受皇帝器重而恩宠有加,最后却又遭罢黜出朝,回乡勘误史书。岂料1398年,解缙在家读书刚刚过了8年,这年6月下旬,从京城传来朱元璋驾崩的消息。事有凑巧,解缙的母亲也在这个月内去世。一边是国君,一边是家母,在君臣父子等级森严的礼制社会,解缙去京城举哀,此举会飞来横祸。

永乐大典拓本现存于何处(他为编写永乐大典而生)(2)

因被

永乐大典拓本现存于何处(他为编写永乐大典而生)(3)

弹劾遭调职而一直怀恨在心的袁泰,立即告发解缙违逆先皇“十年再来”的圣旨,更指责解缙犯下“母丧未葬,父年九十,不当舍以行”的人伦大罪。“违逆皇命”、“丧失人伦”这两大罪加在一起,正好把解缙的仕途、性命置于死地。锦衣卫旋即将解缙逮捕下狱,论罪当诛,但新帝朱允炆初即帝位,为了收买民心,网开一面,诏令有司将解缙“发配充军,徙三千里”,并令“即日启程,不得拖延”。经过3个多月的长途跋涉,解缙从南方来到遥远荒漠的边塞。1399年六月二十六日,朝廷下谕召解缙还京,暂时安置在翰林院任为待诏九品官职。

永乐大典拓本现存于何处(他为编写永乐大典而生)(4)

解缙终于结束了一年多河州落拓的流放生活。解缙的命运似乎注定起伏跌宕,眼看与朱元璋皇帝为期10年的许愿还差两年,便可冠带回朝,偏偏朱元璋驾崩,让他的命运跌入了人生的低谷。这次好不容易求情,才从边关返回翰林院,但是偏偏又遇上朱允炆这个连皇位也坐不安稳的建文帝。皇太孙朱允炆22岁即帝位,刚半年,燕王朱棣便以“清君侧”而“靖难”名义,在北平举兵发动了争夺皇室权力的战争,史称“靖难之役”。到1402年六月,朱棣大军攻陷京师(南京城),推翻名义上坐了4年皇位的侄子,结束了建文王朝。解缙与胡广、王艮、李贯等文臣潜出城去迎附,投靠了朱棣。并为朱棣草拟《登极诏》,颁告天下。解缙拟诏有功,从原来的“待诏”九品官擢升为正六品官翰林侍读。

永乐大典拓本现存于何处(他为编写永乐大典而生)(5)

两个月后,解缙又被朱棣诏命入主文渊阁,成为内阁学士,参与朝廷重大机务,成为朱棣皇帝身边的内阁大臣。朱棣曾经在廷臣朝会上对大臣们说:“天下不可一日无我,我则不可一日无解缙。”解缙历经洪武罢黜之后,谨慎了许多,但他见新帝朱棣有兼听直言、宽容纳谏的度量,不觉禀性难移,旧态复炽,每有奏议,皆直谏不避。1403年底,解缙开始编辑《永乐大典》,1407年十一月,全书才最后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