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行密和吴太祖 史学家们公认的(1)

(南吴太祖杨行密 形象)

杨行密生来就有两样本领,第一,力大无穷,第二,行路神速。

所谓力大无穷,是指杨行密同志天生神力,单手能轻而易举地举起重达百斤的物体。

而所谓行路神速,是指这位仁兄脚程极快,无需骑马,一日可奔袭三百里路。

《旧五代史·卷一百三十四·僣伪列传一》:少孤贫,有膂力,日行三百里。

按照这个记载,我们的杨行密同志如果去工地板砖,抑或是去做个快递员,一定能赚不少钱,很快就能发家致富。

但问题在于,唐朝没有基建工地,也没有四通一达。

并且,杨行密并不愿意当一个卖力气混温饱的人,他志向远大,想要在中晚唐的乱世中创立一番功名大业。

乾符元年,公元874年,江淮地区流民起义,杨行密二话不说就去参与造反,结果很快被捕,被关到了庐州刺史府的大牢之中。

朋友们,唐代的律法,与前代相比,还是比较宽松的。

无论是偷盗,抢劫,寻衅滋事,官府向来不深追缘由,一般都从宽量刑。

但就算大唐律法再宽,对百姓造反也是持零容忍态度的。

造反起事是大罪,重罪,非杀头不能赎罪,而杨行密如此积极参与造反,又被刺史这一级别的官员逮捕,恐怕是命不久矣。

杨行密和吴太祖 史学家们公认的(2)

(郑棨 形象)

但奇怪的是,庐州刺史郑棨擅长相面,他在仔细端详了杨行密之后,认为此子长相奇特,气质出众,假以时日,必成大事,所以居然无条件的将杨行密开释了。

《新五代史·卷六十一·吴世家第一》:刺史郑棨奇其状貌,释缚纵之。

是的,您没看错,杨行密造反即遂,却毫发无损地从大牢里走了出来。

从牢里出来之后,杨行密想明白了这个道理,自己是平头百姓,能与天斗,能与地斗,能与人斗,可就是不能与官斗。

想要发家致富,建功立业,造反是行不通了,既然不能造反,那就必须加入官府,为朝廷效忠。

于是,杨行密选择了去当兵。

应征入伍,杨行密一开始只不过是个大头兵,还是那种没人愿意干的戍边士兵。

杨行密戍边的地方,是在朔方,也就是今天的宁夏灵武。

按理说戍边的大头兵除了放哨就是站岗,实在没有什么前途。

但我们的老杨同志并不因为平凡的工作而心生倦怠,反而态度积极,作风硬朗,对工作十分上心,所以不久就被提拔为了小队长。

吏是吏,官是官,兵是兵,将是将。

小队长就算再小,也是朝廷正式任命的武将。

杨行密和吴太祖 史学家们公认的(3)

(朔方军)

宁夏当地的朔方军大概有一万多人,这帮人基本上都是募兵至此的的大头兵,有干了三五年的,有干了七八年的,更有十年以上的老资格,尤其是负责临时指挥这支戍边军队的校尉,从戎十二年,不过是个副队长。

而杨行密当兵不过两个月,不仅光速升职,据说还要调到长安,补充到禁军队伍当中去。

这样的待遇,可算是把这位干了十来年苦役的副队长给气坏了。

人因嫉妒而生怨怼,因怨怼而又生愤恨,所以这位副队长时常在日常工作中和杨行密作对,处处为难。

夫英雄者,通常都是有超强的忍耐力的。

韩信当年能忍胯下之辱,才有了后来的封侯拜将。

杨行密想要成就一番大事儿,眼前咄咄逼人的小队长就是他磨炼心志的第一关。

是的,这个世界上最能令人折服的武器,并不是暴力和征服,而是宽容和忍耐。

但我们杨行密同志的思想水平很显然并没有到这个境界,这位副队长对他百般刁难,他忍无可忍,一气之下居然伙同几个士卒刺杀了这位副队长,并且很快发动兵变,取了这支戍边队伍的实际指挥权。

戍边的士卒们苦秦久矣,早就不想干了,于是纷纷归顺了杨行密。

杨行密当即率军回师,一举攻下了庐州,走上了割据一方的道路。

看来,当年的庐州刺史郑棨的确没看错人,杨行密的确是能成一番大事儿的人,但他没想到的是,杨行密成大事的前提是,拿自己治下的庐州开刀。

杨行密占据庐州,是在中和三年,公元883年。

杨行密和吴太祖 史学家们公认的(4)

(战乱频发的中晚唐时期)

此时的大唐,已经是几近于四分五裂的状态。

藩镇频频作乱,各地节度使又纷纷割据,区区一个杨行密,就算是大张旗鼓地举起反旗,朝廷也实在是没有闲心专门腾出精力来收拾他。

既然不能平乱,朝廷就只能招安。

于是,皇帝一纸诏书,直接把杨行密封为了庐州刺史。

从一个大头兵到刺史,这样的升级速度,跟坐火箭也差不了多少了。

起了义,造了反,当了大官,按说杨行密这小半辈子也算混得风生水起,也该满足了,但杨行密却认为,这只不过是自己成就功名的第一步。

庐州地寡民狭,当个刺史有什么好的?

想要在这乱世中站稳脚跟,怎么着也得捞一个油水大一点的城市。

而放眼江南,若论富城,当属苏杭。

唐朝诗人任华曾在《怀素上人草书歌》中说,人谓尔从江南来,我谓尔从天上来,宋朝文人范成大在《吴郡志》中又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足见苏州杭州,实在是富饶之地。

不过对杨行密来说,苏州和杭州虽好,但和自己却没什么关系。

杨行密和吴太祖 史学家们公认的(5)

(古代江南)

天下间割据的群雄那么多,有比自己地盘大的,有比自己兵力多的,苏杭虽好,但自己却没能力拿下来。

但即便苏杭不下,杨行密也不想在庐州待了。

所以他降低目标,把目光对准了扬州。

扬州,又叫做广陵,江都,位于江苏省中部,地处长江和京杭大运河交汇处,环山抱水,物资丰饶,也算是个上佳的去处。

于是,杨行密率军倾巢而出,很快攻占了扬州。

可他到了扬州才发现,自己对扬州的认识,还停留在隋炀帝去扬州吃喝玩乐的那个时期。

昔日的扬州城,亭台楼阁,听香水榭,白日人群熙攘,夜里华灯高照,但在这兵荒马乱的晚唐时节,扬州城却早就不复当年的繁华和盛景。

《新五代史·卷六十一·吴世家第一》:城中仓廪空虚,饥民相杀而食。

城里战乱频发,缺水少粮,灾民竟然相互搏斗,争相啃食对方。

地狱,这实在是人间地狱。

杨行密和吴太祖 史学家们公认的(6)

(扬州动乱)

熟悉我的读者朋友们都知道,我写文章,一向是比较轻松有趣的。

王朝的兴衰,个人的沉浮,事件的发展,读起来但求能让人轻松愉快,忍俊不禁。

但实际上,有趣的只是我的写法,而不是真正的历史。

历史是残酷的,不是有点残酷,而是相当残酷。

而此时此刻,杨行密也意识到了这世道的残酷性。

自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打下了这扬州城,到头来却发现这地方还不如自己的庐州,实在是白折腾一场。

不过懊恼和沮丧是没用的,乱世之中,时不我待,舒服?那是留给死人的。

如果不想死,就得继续前进。

于是,杨行密又放弃了扬州,几日奔袭用兵,又攻占了宣州。

宣州,即安徽省宣城市。

现在, 庐州,扬州,宣州三州之地,已经尽归杨行密所有,他突然发现,自己的梦想其实还可以做得再大一点。

占据几个小州小县又能怎么样?真要有志气,还不如给自己打下一个大大的疆土。

于是,杨行密开始了自己的打怪升级之路。

您还别说,这位仁兄在统军作战上,还是有两把刷子的,很快,自淮河往南,长江往东的沿路大小州县,基本上全被杨行密给占据了。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杨行密终于悟出了自己的人生之路。

原来自己要的不是朝廷功名,自己要的是开天辟地,闯出一片江山来。

到了天复二年,公元902年,杨行密经过一番摸爬滚打,早就不是当年那个毛躁的小伙子,转而成为了割据江苏的一方枭雄。

朝廷也不是吃干饭的,一看杨行密势力发展越来越大,也不吝啬,立刻加封他为“吴王”,让他当了大唐认证的正规军。

杨行密和吴太祖 史学家们公认的(7)

(后梁太祖朱温 画像)

朋友们,杨行密在江苏站稳脚跟,就代表了他成功地阻止了另外一位枭雄向南扩张的步伐,而这个枭雄,就是挟持唐昭宗李晔,之后又杀死唐哀帝李柷的宰相朱温。

功成名就,当了吴王,割据了一方土地,又能制衡对手,使朱温忌惮,但杨行密还是不肯闲着。

他打过吴越的钱镠,收拾过凤翔的李茂贞,教训过作乱的孙儒,辽阔的华夏大地上,到处都有杨行密浴血奋战的身影。

直到,天祐二年,公元905年。

这一年,杨行密派兵征讨鄂州,几日之间便攻破城池,完全控制了鄂州的兵马。

杨行密身披甲胄,登临城头,远处山河辽阔,葱林秀丽。

夕阳缓缓拂过远处挺拔的山脊,微风轻轻吹动茂密的林叶。

如此大胜,如此景色,杨行密却感觉到了一阵天旋地转的眩晕。

但他没有惊慌,也没有叫来随军的医官,他只是用手扶着城墙,默然不语。

他知道,自己一生征战,身心俱疲,此时,已经到了不能再坚持的时刻。

我已是强弩之末了。

遥望天边,是这千里锦绣,万里江山,但杨行密的心里却横生出一股悲凉的感觉。

时至今日,他才发现,这世间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是那么灵动而有生机,都是那么值得仔细品读。

只可惜自己一生醉心于权力和征伐,却从来没有驻足观赏过。

杨行密和吴太祖 史学家们公认的(8)

(江山如画)

他越想心中越是悲凉,竟然踉跄几步,从口中喷涌出一股鲜血,然后栽倒在地,再也没有了声音。

那喷涌而出的鲜血四散而去,透过空气,如淋漓细雨,自城头落下,又被夕阳的余晖照拂,照耀出一抹妖艳的红。

天祐二年,公元905年,杨行密去世,时年五十四岁。

牢狱的游鱼脱困,塞外的茫茫风沙,战争上的刀光剑影,割据一方的雄浑豪迈。

杨行密,你已不负此生,这荣耀属于你,这战场也属于你,那一刻无上的光辉和荣耀,你知道,也只有,你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