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书敬

单位:淄博职业学院 稷下研究院

俗话说“公事公办”,这里的“公事”指的是“公家的事”,可在鲁中乡村地区有一种私家事也叫“公事”,比如婚丧嫁娶等等,都叫做家里有“公事”。私下以为之所以这么说,大概因为兹事重大,非一人一家力所能及,需要邻里乡亲众人帮忙才能办结的缘故。庆生、祝寿、娶媳妇、嫁闺女之类的“公事”叫做“红公事”,热闹喜庆,也有很多规矩和讲究,比如“送粥米”(也有地方叫“望月子”)就不能乱说话。有个笑话,说有个“半截子”(弱智)去送粥米,牢记他娘的嘱咐,酒席上一声不吭,临走时却来了句“俺可啥也没说,以后恩这孩子死了可别怨俺!”

沂蒙红嫂金静(鲁中乡村记忆红公事)(1)

“红公事”里面数娶亲最为重要,也最为复杂,有很多习俗比较有趣,也蕴含着一些深刻的道理。以三四十年前的鲁中乡村为例,从媒人上门说媒开始到拜堂成亲可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呢!

《朱子家训》里说“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这话说得未免过于绝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三四十年前的鲁中乡村,要是没有媒人给你说亲,恐怕年过三十了仍然是光棍一条。即便个别自由恋爱的,谈到一定程度,也要找个媒人上门提亲,那些对婚事不太满意的双方或一方父母也会借坡下驴,恨恨地说由他们年轻人去,将来后悔了别愿爹娘没提醒你!因此媒婆在村里很有人缘,也很有威信,小孩子不听话,媒婆子一瞪眼:“长大了不给你说媳妇”就把小孩子吓住了,赶紧停止了哭闹,尽管不知道找媳妇是怎么回事。

沂蒙红嫂金静(鲁中乡村记忆红公事)(2)

窦大娘是十里八乡有名的媒婆,周围几个村子大多数年轻人的婚事都是她给说的。窦大娘说亲成功率高,现在想来无非就是手头掌握的信息资料多,加上能说会道,积极鼓动双方见面的结果。所谓能说会道,绝不是只讲优点不讲缺点,有时缺点甚至也成了优点。有个笑话说,媒婆子给女方介绍,说小伙子一眼就看上你了,还是个大个子,一米七、八呢!结果一见面却发现男方一只眼瞎,一条腿瘸。女方很生气,质问媒婆,可媒婆说“是你没好好听,我说的是他用一只眼就看上你了,身高嘛,走起路来可不就是一步一米七,一步一米八!”所以有人会说媒婆子的嘴里,稻草能说成金条,当然金条也能说成稻草甚至马粪。窦大娘可不这样,基本上是实事求是,当然对双方的家庭、人品略有拔高是必然的,谁也不愿意找个处处不如自己的亲家不是?所以窦大娘说亲很靠谱,不仅说一对成一对,而且稳定还强,偶或有结婚后吵嘴拌架的,经大娘一说矛盾立刻没有了。所以窦大娘在村里还起到了调解员的作用,也正因如此,大娘还当选为政协代表呢,每年春上都会到县里开会。只是可惜好人无长寿,窦大娘七十出头就去世了,葬礼上全村的男女老幼哭地稀里哗啦,人活到这个份上也算值了。

沂蒙红嫂金静(鲁中乡村记忆红公事)(3)

“宁拆十座庙,不破一桩婚”,这是窦大娘一生的真实写照。但也有天生的坏种,行事正好与此相反,专门做这缺德的“破婚”之事,鲁中地区叫做“打破头楔”。“破头楔”本是个木工术语,木器的明榫顶头常插入上厚下薄的木片或竹片,以便坚实牢固,这种木片或竹片即谓“破头楔”。木片“楔”进榫卯能使器物更加坚固,但要“楔”进刚刚经人介绍的男女双方,这桩亲事十有八九要吹。邻村有个糟老头子姓张,身材矮小,弯腰驼背,专门喜欢打“破头楔”,更要命的是完事后还往往嫁祸别人。这不,王家老四都快三十几好不容易说了门亲事,这糟老头子就上阵了,添油加醋、捕风捉影,将王老四一家说得一文不值,临走还信誓旦旦地说,我就是王老四的邻舍家,也姓王,按辈分是王老四他叔哩!得亏这媳妇精明,又另外托人打听了一下,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但王老四的邻居王老汉这下可倒了霉,原本跟王老四一家是挺好的爷们,怎么现在见了面横眉立目地,到底哪里得罪了?直到老四媳妇嫁过来,才给澄清当初打“破头楔”的根本不是王老汉!老四为这事还专门向王老汉正式赔了不是呢。

沂蒙红嫂金静(鲁中乡村记忆红公事)(4)

经过媒人的撮合,男女双方都打听过对方的情况,愿意见面,于是就选个合适的日子,媒人带着女方到男方家里去,谓之“相”。当然地区不同,叫法不一,程序各异,什么“小相”“大相”“小见面”“大见面”不一而足。男方要摆一桌像样的酒席款待女方及媒人一行。女方一般是由姑娘的叔伯、兄长陪着坐席,为表矜持,姑娘很少动筷子吃菜,整个过程大半低着头,一副不好意思的样子。男方的父母一般坐在姑娘对面,以便细细端详。这端盘子的必定是准姑爷了,姑娘要借小伙子上菜的机会,偷偷地仔细看看男方的身材、相貌,脸上有没有麻子,身上有没有残坏(读Cai Huai),将来要跟这人过一辈子呢,可马虎不得。这顿饭吃得你好我好大家都好,说得都是“过年的话”,愿不愿意都不在酒席上说。如果女方满意,事后会托媒人传话,说姑娘说了“一切都由老的做主”,这就是答应了。如果媒人传过话来,说年龄还小,等等再说,这就是没成,酒席就白摆了。当然也有男方对女方不满意,没“相”中的,这种情况极少。

沂蒙红嫂金静(鲁中乡村记忆红公事)(5)

“相”过之后,双方都满意,这门亲事基本算是定下来了。接下来在媒婆的联络下,双方约定正式“订亲”,旧时又叫“送柬”“换帖”,双方以此初步落实婚姻意图。也有一些地方叫做“就了”,颇有古汉语的味道。男方请人用红纸将求亲之意写成小帖,封面写上“敬求金诺”“恭候金诺”之类求亲的字样,由媒人连同准备的衣料、首饰、化妆品、聘金等“彩礼”用一对大红包袱包裹,送到女家。女方收到柬帖后要回帖,如“谨遵台命”“仰尊玉言”等表示同意亲事,并回赠鞋帽、文房四宝等作为回礼。淄川地区回礼多用香、艾(谐音相爱)、盐(意为有缘)、麦麸(意为有福)。临淄则以糕若干(按新娘年龄每岁1对)、高粱莛10双、筷子9双作为回礼,取意“十停九稳”。后来这些规矩渐渐地没有了,简化为男女双方家人连同媒人一起吃顿饭,将彩礼送给女方,正式将亲事定下来。这订亲的酒席规格要比相亲高得多,一般是用博山的“四四席”,专门雇来厨师掌勺,食材的选用也很讲究,点心不能上麻花(避讳“麻烦”),水果不能上梨(避讳“离”),菜尽量不上虾(谐音“瞎”),即便席上有虾,那也得叫做“锅腰”。吃饺子要蘸醋,这醋要叫做“忌讳”。总之,一切都捡好听的说,一切都往最好处做。订亲之后极少有反悔的,若是反悔了,彩礼是要退给男方的,有些不退的经常为这事上门吵闹,弄得双方都很没面子。

沂蒙红嫂金静(鲁中乡村记忆红公事)(6)

订亲之后,男女双方互称“对象”,就可以大大方方地交往了。男方在农忙的时候要主动地到女方家里去帮忙,以便好好地表现自己。女方也可以到男方家里小住几日,帮忙做饭,干些家务,晚上则跟未来的婆婆住在一盘炕上,说话拉呱,以便培养感情。小伙子会经常给对象买些礼物献殷勤,姑娘则熬夜给将来的丈夫做单鞋、棉鞋,表示对男人的关爱,同时也为了向男方展示自己的针线活路。那些针线活拿不出手的姑娘可就抓瞎了,男方还等着穿呢,这边鞋却做得又慢又难看,最后婶子大娘都来帮忙,这才应付过去。总之,这段时间双方的家庭都沉浸在欢快幸福的氛围中,原本清苦的生活似乎也充满了亮色。

一切似乎水到渠成,接下来男方托媒人到女家“要媳妇”,女方则将嫁女的生辰八字用大红纸包好,交媒人带回男家,男方据此请人选定“行嫁月”“吉日良辰”和喜神所在的方向,这叫“查日子”。同时还要算出迎亲、送亲之人在属相上的禁忌,一式两份,叫做“年命帖”,一份挂在正堂,另一份给女方送去,叫“送日子”,一同送去的还有鸡鸭鱼肉面菜枣栗子等。之后男女双方便是准备婚嫁物品了,男方“棉被子”多在四角放少许棉籽,取“辈辈有子”之意,女方的被子四角放方红枣、栗子、花生之类,寓意“早生贵子”。改革开放后,人们对这些禁忌大多不再讲究,只要两个人情投意合,父母愿意,就到民政上把结婚证领了。不过在一些传统的家庭里,“查日子”“送年命帖”的习俗依旧沿袭下来。

沂蒙红嫂金静(鲁中乡村记忆红公事)(7)

娶亲是重头大戏,分“大娶”“小娶”,讲究可就多了,各地也不一样。旧社会士绅家庭一般是“大娶”,一般在白天进行,要备官轿、花轿,迎亲送亲的队伍浩浩荡荡,场面宏大。一般百姓多是“小娶”,多在夜间进行,据说此风俗是跟博山一个恶霸翟三虎抢亲有关。黑灯瞎火地,所以要点起灯笼火把,本来正大光明的喜庆事,却弄得跟做贼似的。迎亲的到了女方家,女家却大门紧闭,需要叫门,要不断地从门缝里塞钱才能给开。进了大门还有二门,进了房门还有闺房门,总之得叫新郞费尽周折,掏尽了身上的红包,才能见到新娘,毕竟人家的闺女养了二十多年,那么容易娶走岂不便宜了你!这些习俗一直沿袭下来,现在年轻人结婚也都这么做。也有急性子的受不了,头脑一热把大门给卸了,女家也不会真生气,毕竟这是一辈子一次的大事,不能弄得不欢气。

沂蒙红嫂金静(鲁中乡村记忆红公事)(8)

接下来各地风俗大同小异,新娘要披“蒙头红子”,到了婆家脚不能沾地,要“迈火盆”“顿性子”“坐时辰”,要拜天地、拜父母、夫妻对拜。要吃面条,面条还不能煮熟了,此时有人会问“生不生?”新娘只能说“生”,取生养孩子之意,因为能生养家族才能人丁兴旺。婚礼结束后,男方要设宴款待送亲的队伍,这桌席叫“大席”,意指隆重、高贵。博山淄川一带则叫“油客”席,大概是说送亲的人见多识广、油滑世故不好应付,因此要选一些酒量大且能说会道的陪客。这大席从天蒙蒙亮开始,一直喝到日上三竿甚至延续到中午才散,直到客人喝足了喝恣了为止。四四席第一道菜往往是海参,是这桌席的招牌菜,也是男家的门面。送亲的长辈品尝完后,要给厨子派发赏钱。有时女家“拿乔”(故意找茬),硬说海参做得不好,有股子抹布味,不给赏钱。这下可把厨子得罪了,下面的菜迟迟不上,于是男家的陪客赶紧敬酒打圆场,厨子最后领了赏钱才作罢。最怕的就是迎亲的和送亲的较上了劲,喝酒互不服气,最后往往是两败俱伤,都喝“拧拧”了。

沂蒙红嫂金静(鲁中乡村记忆红公事)(9)

送亲的队伍吃饱喝足回去了,中午和晚上是宴请本村前来恭喜的亲朋好友。喜公公喜婆婆先敬酒,然后是一对新人敬酒。新人敬酒时要闹一闹,有时表演吃苹果,也有的拿一块生姜问新娘子,这是啥?生的还是熟的?新娘子当然要说“姜”(“姜”与“将”谐音,农村里把动物生养叫做“将”),说“生”,于是大家哄堂大笑,新娘子的脸红到了耳朵根。

傍晚,闹房的时间到了。俗话说,“结婚三日无大小”,而且鲁中风俗认为,结婚不闹一闹,以后过得不旺相。闹房的多是小叔子或年龄比较大的侄子们,可劲儿起哄架秧子,但大都文明有序,顶多就是让新郎新娘讲一讲恋爱经过,谁先亲的谁之类的话,现场表演一下等,不像现在那些闹房的,做出一些低俗出格的事情来。小孩子对这些不感兴趣,也听不懂看不懂,却一直念叨着什么时候撒烟、撒糖。时候不早了,男家主事的用簸箕装满了喜烟喜糖往院子人群里撒去,于是众人纷纷去抢,抢到了就算是有福。最怕的是平时“为”的不好,到了撒糖的时候院子里冷冷清清没几个人,那就显得很没面子。

沂蒙红嫂金静(鲁中乡村记忆红公事)(10)

最后人都散去了,新郎新娘也要入洞房休息了。家里有小叔子的要给哥嫂送尿盆儿,这叫“小叔子送盆儿,早日抱侄儿”。送盆儿会有赏钱,所以小叔子很愿意做这事。当然也有很“孬”的小叔子,或许是受了人撺掇,偷偷地在尿盆底下钻个洞,让哥嫂出丑,这也算是闹房的一部分吧。还有就是很不文明的“听房”了,甚至有人为了听房竟然藏在柜子里、床下面,弄得小两口很尴尬。不过现在这些“劣俗”几乎绝迹了。

新婚第二天,新郎新娘要上坟祭祖,叫做“上喜坟”。三日之后,新娘子要回娘家,叫做“回门”,一般当天返回,也有的地方在娘家住6到8天的,叫做“住日子”。回婆家时女家还要备礼,要一早返回,意在吉利。至此,大礼才算告成。

沂蒙红嫂金静(鲁中乡村记忆红公事)(11)

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婚嫁习俗也在不断变化改进,合理的、正能量的被继承沿袭下来,愚昧落后甚至戕害人性的自然被淘汰。比如鲁中地区曾经有过的“童养媳”“娃娃亲”“换亲”等就不复存在,年轻人甚至都未曾听说过。当然也不见得新的习俗就都是好的,现在的“闹伴娘”就很不文明,甚至涉嫌猥亵了。还有一些把新郎绑在树上的,身上涂满油彩的,让喜公公亲儿媳妇的,简直低俗透顶,是万万不能任其发展的。所以还是要听从党和国家的号召,喜事新办,不铺张攀比,不大吃大喝,办一个既节俭又隆重的“红公事”。毕竟日子不是演给别人看的,是需要自己过的。婚后互敬互爱,踏踏实实经营好自己的小家庭,做一对安分守己、尊族孝亲的好夫妻,这应该是源远流长、亘古不变的永恒价值观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