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杨忠孝不是件容易的事儿,他太忙了:学校行政事务、教学、科研、学术交流……还有最近压在肩头的文伯书院。采访那天,他刚刚结束上午的会议,赶到约好的地点,在吃中饭的过程中完成了这次采访。

今年,文伯书院的正式成立,对于被任命为首任院长的杨忠孝来说,这是光荣和责任。今年,杨忠孝荣获我校“2017年度校优秀共产党员标兵”称号,对于他来说,这也是光荣和责任。在华政工作二十余载,时光匆匆向前,但那颗有理想的心依旧年轻、火热。

上海文伯书院(文伯书院首任院长杨忠孝)(1)

匆匆坐下后,似乎看到我正在打量他,杨忠孝打趣着说了见面后的第一句话:“看着我好老了吧?我是66年的。”51岁的他有了白头发,脸上也有一些皱纹,但眼睛十分有神,时不时还露出年轻的笑容。

何为“完美”的大学生?

这已经是杨忠孝在华政任教的第24年,他在经济法学院教书,主要研究领域是公司法和破产法。2003年,他担任研究生教育院副院长,从此开始了行政工作和教学科研的“两头奔波”。两头工作任务繁重,但每一件事的处理,他都容不得半点马虎。“我这人啊,有点理想主义者情结,凡事愿意追求完美。”

在24年的教学工作中,杨忠孝接触了很多学生,尤其是研究生。他每一年都会收10名左右的硕士生和博士生,而他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完美”:“我的‘完美’并不是要他们十全十美,而是凡事要尽自己所能。”他笑着打趣说,“有的学生看到我会躲着,因为我会问他们,看了什么书,思考了哪些问题,有哪些思想上的改变或者研究上的心得……大多数场合都问。这也是为了督促他们做得更好啊。”

“那怎样的大学生才能称得上完美?”我问道。

他笑笑:“有人说过,优秀从来都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是,是有共性的。我曾经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什么样的大学生是合格的大学生。”深入教育工作多年,杨忠孝总结了一些心得:

上海文伯书院(文伯书院首任院长杨忠孝)(2)

“大学是孩子们树立三观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首先要学会独立。独立生活、独立思考、独立行动。”

“大学生的眼界不能太小。格局大小、视野宽窄,决定一个人的境界。凡事不能只考虑自己,不仅学会换位思考,还要有大格局。”

“进入大学,大部分学生刚刚成年,不仅要打定良好的知识基础,更需要要培养坚定的意志。”

“在华政,当然还要培养法律素养和法治信仰。”

“大学生一定要有责任担当。”

……

看着我,杨忠孝表达了他的心愿:“社会很现实,也常常有比较功利的一面。但我希望华政的每一个青年,都学会爱和关怀。”

一口气说了这么多,他才像想起什么似的,拿起杯子喝了一口水。那一气呵成的一大段对学生的鼓励与要求,就像从他心底蹦出来的声音,说完了,他才安心了一些。

上海文伯书院(文伯书院首任院长杨忠孝)(3)

何为全新的文伯书院?

前段时间,文伯书院的正式成立,意味着华政新一轮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正式拉开帷幕,而杨忠孝被任命为文伯书院首任院长。“书院制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我以前没有接触过,接下来的工作,肯定很有挑战性。”

谈起书院的设立,他说:“大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学习能力,知识教育、素质教育、专业基础与技能培养都十分重要,而养成是大学生活的重要部分。书院的设立主要源于这种教育理念。”谈起以书院制教育改革计划,他热情洋溢,“传统意义上的大学教育,从一开始就将专业细化,学生除了少量的通识类课程,学的全是专业知识。我们要打破这种传统的格局。”

说到未来工作,杨忠孝显得更加激动、也更有动力,他充满信心地描绘着蓝图:“未来的变数是不可预测的,我希望学生不要自我固化,太过局限于专业,要学会思考、学习,打破思维的局限。每一个大学生都要学会学习、选择和批判,只有这样,才能应对这个快速变动社会的淘汰机制。”

在他看来,大学本就是个为学生打下基础的阶段,而书院制的设立,就是为了夯实基础。“要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他们明白,很多事情没有标准答案,不要按照固有的方法来思考问题。”

上海文伯书院(文伯书院首任院长杨忠孝)(4)

之所以要懂得思考,就是因为大学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一般知识、专业知识都要学,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大学,学生面临的选择也很多,怎样选才适合自己,才是正确的道路,这是最基本的判断能力;最重要的是,面对任何一件事,学生都应该有自己的观点,要用批判的思维去思考。”“现代大学已经全面启动由教向学的转变”,他特别强调说。

当然,除了靠自己,学生也需要良师益友的指导。杨忠孝说:“这能让他们少走很多弯路。不论书院制还是传统的大学教育方式,良师益友对学生的成长来说都极其重要。”他有一句话没说出口,但那一定是他的心声:他要成为华政学子的良师益友。

何为“不老”的理想主义者?

“你认为大学生应该谈恋爱吗?”杨忠孝忽然发问。

“找得到就谈。”

他听了哈哈大笑起来。

“大学期间要谈恋爱吗?我觉得没有定论。”他扶了扶眼镜,“在大学要学会喜欢别人,学会欣赏优秀的人,学会表达和追求,学会和一个对你来说意味着不同角色的人相处,这也是一门课啊。

上海文伯书院(文伯书院首任院长杨忠孝)(5)

还未等记者跟上他的思维脚步,杨忠孝又与记者分享起了大学生读书的话题。“读书一定要掌握方法,这样才能高效地读书。”他也分享了自己的读书心得:“看一本书,如果不熟悉,可以先看前言、后记,再看目录,最后看正文内容。看了前言和后记,就会了解作者这本书想说什么,后面还遗留下什么问题,而目录,则是让读者能够掌握本书的脉络。最后,再带着作者遗留的问题去看内容。这是一种有思考的学习方法”。

今后的工作想必依旧繁忙,但杨忠孝的“完美主义”告诉他,全力做好每一件事就好。他看得很乐观、也很简单:“首先要先把工作做好,书院刚刚成立,肯定会有很多事情要处理。虽然很忙,不过,这还是很有意义的,教育是人类最崇高的事业,教师是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大家一起努力,一定可以有成效”。“当然,我是一名大学老师,也希望能腾出更多时间来做研究、做学问,我也想好好写点东西啦!”

饭后,杨忠孝还有一场会议,于是我们匆匆告别。“我看着老吗?”最后,他又问我。

有理想的人怎么会老?

上海文伯书院(文伯书院首任院长杨忠孝)(6)

摄影 | 李剑

文稿 | 张若琂

责任编辑 | 叶子芩

| 有趣有温度 有料有态度 |

投稿请至ecuplweixin@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