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为什么取代朱祁钰(明代宗朱祁钰和于谦的恩怨情仇)(1)

明英宗朱祁镇


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农历七月,明朝天子朱祁镇亲率20万大军,御驾亲征来犯的蒙古瓦剌部军队,结果不幸在河北怀来的土木堡兵败被俘,20万大军,被瓦剌5万左右骑兵猎杀、打散。这是明英宗朱祁镇的一生的耻辱,也是大明朝的奇耻大辱。

土木堡到北京也就几百里的路程,瓦剌的骑兵可以很快杀到北京城下。事变发生后,北京人心惶惶。这时候,北京城有明英宗的母亲孙太后、唯一的亲弟弟--21岁的郕王朱祁钰、朱祁镇3个还在襁褓之中的儿子。当然,还有预留的10万守城部队。


明英宗朱祁镇丢了皇位

孙太后是明宣宗朱瞻基宠爱的女人,也是个有心计和智慧的人。得到消息后,她连忙召集庶子朱祁钰和在京大臣开会,会议达成两个成果:1.坚守北京,不准南迁。2.郕王朱祁钰监国。


○乙丑,皇太后敕郕王祁钰:迩者虏寇犯边,皇帝率六军亲征,已尝敕尔朝百官,今尚未班师,国家庶务不可久旷,特命尔暂总百官理其事。(《明英宗实录》181卷)


就这么办了。朱祁钰监国后,任命兵部左侍郎于谦为兵部尚书,统筹负责应对危机的具体工作。


○令升兵部左侍郎于谦为本部尚书大理寺卿俞士悦为都察院右都御史仍理本寺事。(《明英宗实录》181卷)


孙太后觉得这样也不是很稳当,事关皇位问题,担心夜长梦多。为此,过了几天她又下令立明英宗朱祁镇的长子--2岁的朱见深为皇太子。这样安排是有道理的,因为皇位牢牢固定在亲儿子朱祁镇家,非亲生的庶子朱祁钰只是代理摄政。


○ 皇太后诏曰:迩因虏寇犯边毒害生灵,皇帝恐祸连宗社,不得已躬率六师往正其罪,不意被留虏庭,尚念臣民不可无主,兹于皇庶子三人之中选其贤而长者曰见深正位东宫,仍命郕王为辅代总国政。


明英宗为什么取代朱祁钰(明代宗朱祁钰和于谦的恩怨情仇)(2)

没过几天,兵部尚书于谦觉得这样的体制不利于应对危机,为此,他联络了一批大臣,以“国有长君,社稷之福”为名,联名要求孙太后同意立郕王朱祁钰为新皇帝,皇太子还是明英宗的长子朱见深不变。

孙太后作为女流之辈,深受皇家后宫不能干政的教育多年,加上亲儿子朱祁镇深陷敌营,亲孙子们都还是娃娃,不想多事,只好同意由庶子朱祁钰继位,亲儿子朱祁镇成为太上皇。这个决定对孙太后而言,是不太情愿的,谁愿意废除亲儿子的帝位呢?孙太后之所以能同意于谦等人的要求,底线就是亲孙子朱祁镇还是太子,皇位还会回来的。


○ 正统十四年九月癸未,上在迤北,郕王即皇帝位,尊上为太上皇帝。(《明英宗实录》183卷)


郕王朱祁钰继位后,改元景泰,是为景泰帝。兵部尚书于谦立即建议长城各关口要严防死守,防止瓦剌人借朱祁镇的名义骗开关门,入境抢掠。这个命令很有意思,朱祁钰和于谦要求各边疆不得开关,因为瓦剌人会派人假扮朱祁镇要求开关门。什么是假作?有了这个圣旨,明朝守边将领就算知道来的是朱祁镇本人,也不敢开关了,因为圣旨的最终意思就是不能开关,守将们不是傻子,都懂。


明英宗为什么取代朱祁钰(明代宗朱祁钰和于谦的恩怨情仇)(3)


○壬辰敕谕宣府总兵官昌平伯杨洪等曰:皇太后命朕即皇帝位以安天下,尊大兄皇帝为太上皇帝,柰何虏寇往往使人假作大兄皇帝,到各边境胁要开关入城,或召总兵镇守官出见,尔等恐堕其奸计,故特驰报尔等,今后凡再有如前项诈伪到尔处不许听信。(《明英宗实录》183卷)


瓦剌人带着明英宗朱祁镇到处叩关,结果都明朝各地 守将没有人开门,朱祁镇很狼狈,瓦剌的也先太师也很失望。《明史》记载,后来,重新当上皇帝的朱祁镇问当时的大同守将郭登:“朕与登有姻,何拒朕若是?”郭登回答:“臣奉命守城,不知其他。”郭登的回答很巧妙,臣只是奉朝廷的命令守城,并不知道其他的事情。朱祁镇对郭登没有办法。

郭登是明朝开国元勋郭英的孙子,朱元璋的郭宁妃是郭登的姑婆;朱元璋的十二女永嘉公主嫁给了郭英的儿子郭镇。所以说,郭登和朱祁镇有姻亲关系。不过,朱祁镇复辟后,郭登还是被朱祁镇找到犯法的把柄,被贬到甘肃。

这件事,就朱祁镇个人来说,朱祁钰和于谦的做法的确深深伤害了朱祁镇;而就国家民族利益来说,朱祁钰和于谦做的没错,所以朱祁镇复辟后,并没有深究这件事。


明英宗为什么取代朱祁钰(明代宗朱祁钰和于谦的恩怨情仇)(4)

南宫旧址


太上皇朱祁镇从一个监狱掉进了另个监狱

朱祁钰一开始并不想把哥哥朱祁镇迎接回来,因为担心哥哥回来后自己的皇位就没了。于谦告诉朱祁钰:“帝位已经定了,不会再有更改,只是从情理上应该赶快把太上皇接回来罢了。万一太上皇真有什么阴谋,我就有话说了。”明代宗只好说:“听你的、听你的。”朱祁镇能回北京,于谦是有功劳的,这一点朱祁镇应该明白。但是,这里有句话就不太好听了:万一太上皇有阴谋,我于谦就有话说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于谦的意思就是:如果太上皇朱祁镇回来后阴谋复辟,我会站出来的制止的。我想,这句话后来要了于谦的半条命。


于时八月,上皇北狩且一年矣。也先见中国无衅,滋欲乞和,使者频至,请归上皇。大臣王直等议遣使奉迎,帝不悦曰:“朕本不欲登大位,当时见推,实出卿等。”谦从容曰:“天位已定,宁复有他,顾理当速奉迎耳。万一彼果怀诈,我有辞矣。”帝顾而改容曰:“从汝,从汝。”先后遣李实、杨善往。卒奉上皇以归,谦力也。(《明史于谦传》)


朱祁镇被蒙古人俘虏一年后,回到了北京。景泰帝朱祁钰出面迎接哥哥回来,但是随后就把哥哥一家关进了南宫,不准和外界接触。朱祁钰甚至让人把南宫的大树都砍掉,把门锁灌注铅,粮食、饭菜等通过小洞口传递。这就算了,竟然有人对太上皇朱祁镇一家拖欠药品。天顺元年(1457年)二月,朱祁镇复辟的第二个月,下令处死了司礼监太监廖官保,因为朱祁镇被关在南宫的时候,负责管御药房的廖官保不给朱祁镇药。看来,朱祁镇在南宫的日子确实不市很好过。


○诛司礼监太监廖官保,官保管御药房,上尝索药不得,至是诛之。(《明英宗实录》275卷)


昔日的皇上沦落到连太监都敢欺负的境地,你说朱祁镇不难过、不流泪是不可能的,生弟弟朱祁钰的气肯定是难免的。但是,生气归生气,总比在塞外吹寒风强多了。


明英宗为什么取代朱祁钰(明代宗朱祁钰和于谦的恩怨情仇)(5)

明代宗朱祁钰


其实,朱祁钰这样对哥哥确实也有点不对,哥哥从小就很关照自己的。朱祁镇对朱祁钰可以说是关怀备至。朱祁钰幼年丧母,7岁丧父,可以说,朱祁钰在童年时代除了哥哥朱祁镇,没有一个亲人,能一路长大过来,全靠哥哥朱祁镇关心、关怀。

皇室内部也有人对朱祁钰这种行为看不下去,朱祁钰的亲叔叔襄王朱瞻墡上疏劝告朱祁钰,重大节假日以及每个月都要带领大臣去看望太上皇朱祁镇;不少大臣也有类似的上疏劝谏。但是朱祁钰不听。在这件事情上,兵部尚书于谦没有任何表态。这些小事,其实关系都不大,因为这个结局朱祁镇早已料到,他在从蒙古回北京的路上,到居庸关的时候,见到了来迎接的翰林院侍读商辂,朱祁镇告诉商辂:幸得祖宗保佑,大家费心,我得以回来,你回去上疏皇上朱祁钰,我回到北京后,找一处地方闲居即可,一定要让皇上知道我的这个心意。


○是日,太上皇帝驾至居庸关,侍读商辂来迎,谕之曰:卿为祖宗社稷费心忧念,朕幸得回京,愿退居闲处,卿便写书与皇帝知朕意。(《明英宗实录》195卷)


从这可以看出,朱祁镇不傻,提前告诉弟弟朱祁钰,我不会抢你的皇位,你安心当皇上就好了。这样做目的是消除弟弟的疑虑,也是保命,怕回来后引起弟弟的猜疑,招致杀身之祸。所以,南宫的囚徒生活,本在朱祁镇的预料之中,也是朱祁镇自己当初的选择,只是弟弟朱祁钰为他做了更好的解读。朱祁镇在南宫的日子虽然不自由,倒也远离是是非非,清静了几年。


明英宗为什么取代朱祁钰(明代宗朱祁钰和于谦的恩怨情仇)(6)

孙太后剧照


太上皇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丢了太子位

朱祁镇在南宫日子算是适应了,皇后和原来的妃子都陪伴在朱祁镇身边,孩子又生了几个。但是,景泰三年(1452年)农历五月,景泰帝朱祁钰悍然废除了朱祁镇的长子朱见深的太子位。废除之前,有些大臣劝说朱祁钰,不能这样做,但是于谦没有劝说。朱祁钰没有听从大臣的劝说,他的理由是:“父有天下,当传于子。”

朱祁镇之所以一开始就愿意退居闲处,淡定过日子,不惹是非,很大原因是因为皇太子还是自己的亲儿子。这下弟弟将自己最大的希望都破灭了,这是何等的伤心?身为朱祁钰心腹的于谦不但没有阻止,反而涉嫌帮助朱祁钰四处斡旋促成。朱祁镇复辟后,六科给事中上疏给朱祁镇说:于谦等人内外勾结,逢迎朱祁钰废除朱见深的太子位。心胸坦荡的于谦应该不会这么做,但是六科的给事中都这么说,对于朱祁镇来说,于谦等人至少有这个嫌疑。


○甲申六科给事中劾王文、于谦内结王诚、舒良、张永、王勤外连陈循、江渊......等朋奸恶党,逢迎景泰易立储君、废黜汪后。(《明英宗实录》274卷)


历经磨难的朱祁镇心里在滴血,但是表面上还是和过往一样,装作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不能让弟弟朱祁钰起疑心,一家老小十几号人的身家性命总要保全,一旦惹恼了弟弟朱祁钰,恐怕万劫不复。但是,这件事让朱祁镇对弟弟产生了的真正的痛恨,而对于谦的痛恨,更是到了极点。


明英宗为什么取代朱祁钰(明代宗朱祁钰和于谦的恩怨情仇)(7)


景泰帝朱祁钰陷入无尽的灾难。

景泰四年(1453年)农历十月,朱祁钰的皇太子朱见济夭折,朱见济是朱祁钰唯一的儿子,这年朱祁钰25岁。丧子之痛让他精神受到很大打击,但是朱祁钰没有绝望,他还年轻,于是求神拜佛,期盼能再生出儿子,但是直到八年(1457年)农历二月去世前,再也没有生出一男半女。从现代医学角度看,长期背负很大精神压力的人,生不出孩子是很正常的现象。

朱祁镇得知弟弟朱祁钰唯一的儿子去世的消息,是个什么样的心情呢?高兴,今儿个是真高兴!但是,朱祁镇并没有表现出来,这些年来,悲欢离合,日出日落,已经让朱祁镇变得更加从容。

一年后,大臣们没有听说后宫的女人有一个隆起肚皮的,看出了端倪。一个25岁的年轻皇帝,后宫佳丽三千人,这么长时间没有女人大肚子,情况不妙。为此,不少大臣上疏朱祁钰,要求朱祁钰重新立侄子朱见深为皇太子,最著名的就是监察御史钟同,他上疏告诉朱祁钰说:“太子薨逝,足知天命有在。”钟同的意思是:皇上,你当初强行废除侄子朱见深的太子位,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太子死了,说明天命不可违。

朱祁钰命人将钟同乱棍打死。但是,按照普通人的思维,钟同说的没错,朱祁钰的鲁莽遭到了报应。事情还没有结束,不断有大臣提起这事,储君未定,人心不稳。在这样的环境下,朱祁钰身心交瘁,但是始终还抱有一线希望,希望能生出自己的儿子。于谦,自始至终没有参加这场劝说复立太子的行动。


明英宗为什么取代朱祁钰(明代宗朱祁钰和于谦的恩怨情仇)(8)


打死一个御史很容易,但是想再生个儿子却比登天还难。朱祁钰心态越来越不好,倒霉的事就越来越多。景泰七年(1456年)正月,朱祁钰的皇后杭氏,才20几岁,也病死了。

3年之内,朱祁钰失去了唯一的儿子,失去了心爱的皇后,教训不可谓不惨痛。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朱祁钰自己也身染重病,卧床不起,大臣们请求朱祁钰复立朱见深为太子,但朱祁钰仍然不肯。自己的福报这么浅薄,还执迷不悟。


囚徒朱祁镇再次成为皇帝

一些投机的大臣,如徐有贞、石亨、曹吉祥等人,不管那么多了,率了3000多人,撞开了南宫的大门,把养的白白嫩嫩的太上皇朱祁镇迎接出来重新当皇帝。


上皇帝宣谕文武群臣:朕居南宫今已七年,保养天和安然自适,今公侯伯皇亲及在朝文武群臣咸赴宫门奏言:当今皇帝不豫,四日不视朝,中外危疑无以慰服人心,再三固请,复即皇帝位。(《明英宗实录》274卷)


朱祁镇重新当上皇帝后办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下令抓朱祁钰的心腹大臣于谦、王文等人。


○命执少保兼太子太傅、兵部尚书于谦,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王文于班内,执司礼监太监王诚、舒良、张永王勤等于禁中。(《明英宗实录》274卷)


6天后的农历正月二十三日,于谦被押往崇文门外,在自己曾经拼死誓死保卫的城池前,被朱祁镇的刽子手砍下了脑袋,家也被抄了。从朱祁镇复辟到于谦被处死,只有6天时间,这是何等的仇恨?于谦和王文等都是朝廷重臣,安安心心当臣子,竟然在别人的兄弟之争中丢掉了脑袋。可悲可叹!


○命斩于谦、王文、王诚、舒良、张永、王勤于市,籍其家。(《明英宗实录》274卷)


明英宗为什么取代朱祁钰(明代宗朱祁钰和于谦的恩怨情仇)(9)


《明史》和《明英宗实录》都有记载,说于谦等人在朱祁钰病重的时候,涉嫌企图拥立朱祁镇的亲叔叔襄王朱瞻墡的儿子为新皇帝。这是徐有贞等人对于谦的陷害,但是朱祁镇相信吗?当了8年囚徒,朱祁镇真变的更傻了?不会。朱祁镇、朱祁钰就两兄弟,朱祁钰死后,皇位自然在朱祁镇家里。难道谁敢违背朱元璋钦定的《皇明祖训》,绕开朱祁镇的儿子们,迎立外藩继位,以疏压亲?当然不敢。朱祁镇复辟后专门召见了五叔襄王朱瞻墡,朱瞻墡和孙太后等人把事情说清楚了,根本没有这事。

于谦肯定是大忠臣。忠臣为什么会被这么快处死?在朱祁镇看来,于谦是朱祁钰的忠臣,不是朱祁镇的忠臣。怎么说?朱祁镇御驾亲征被俘,于谦违反《皇明祖训》关于皇位“父死子继”的规定,不立皇长子朱见深为皇帝,而是立朱祁镇的弟弟郕王朱祁钰为皇帝;朱祁镇被俘的时候,被也先太师带着叩关,于谦命边关守将千万不能开门;朱祁镇要回北京了,于谦对朱祁钰说,朱祁镇回来要是敢有阴谋,我第一个不答应;朱祁镇住在南宫的时候,别的大臣都要求来拜见太上皇朱祁镇,你于谦连个人影都看不见;朱祁镇的长子朱见深被废太子之位,就算不是你于谦帮助促成的,至少你没有出面阻止;朱祁钰的太子去世后,大家都劝朱祁钰复立朱见深为太子,你于谦没有任何表示。阴谋迎立襄王之子当皇帝的事情,没有证据就不说了,光是前述这些事,对朱祁镇来说,可以起多少次杀心?


明英宗为什么取代朱祁钰(明代宗朱祁钰和于谦的恩怨情仇)(10)

明成祖朱棣后期的地图


朱祁镇不算是好皇帝,但是个好人,他复辟后释放了建文帝朱允炆的后人,废除殉葬制度,都能做到。但是,朱祁镇就是咽不下这口气。我想,换做一般的人,都无法容忍。所以后世说于谦”工于谋国,拙于谋身”,意思是说于谦不懂得保护自己,不懂得给自己留后路。《明史》为朱祁镇减轻了杀于谦的罪孽,提到徐有贞等人要朱祁镇杀于谦,朱祁镇还说:谦实有功。意思是朱祁镇一开始还不想杀于谦,说于谦有功劳,朱祁镇是被奸臣拖下水的。

后来,朱祁镇的儿子明宪宗朱见深、孙子明孝宗朱祐樘陆续局部给于谦平反,直到万历十八年(1590年),明神宗朱翊钧才为于谦完全恢复名誉。但是,于谦的功绩和名声在民间一直光昭日月。

朱祁镇不明白,于谦是大明朝的忠臣。没有于谦,土木堡之变的危机不会那么快会得到妥善解决;没有于谦,朱祁镇不会那么快回到北京。朱祁镇不能区分公私关系,不能看清问题的本质,冤杀了一代名臣,也玷污了自己的名声,可谓愚蠢至极。

朱祁镇也废掉了弟弟朱祁钰的皇帝身份,朱祁镇复辟的一个月后,朱祁钰因病去世,被按照亲王的礼仪下葬。后来,朱祁镇的儿子明宪宗朱见深继位,于成化十二年(1476年)给叔叔朱祁钰局部平反,直到南明弘光政权,才算完全位朱祁钰恢复名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