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31年的华孚金笔厂(英雄金笔厂前身)的20名职工,第一批工匠抱着“实业救国”“国货当自强”的初心和匠心,开始钻研起了“笔尖”上的中国智慧。直到2021年的今天,英雄金笔厂作为普陀区属国资企业,在红色引领下,90载匠心传承,如今的国货“笔尖”走进了WTO、APEC会议、“一带一路”峰会等国际重要会议。

“小小笔尖”上成就的这一“英雄”传奇,是如何实现的?离不开党建引领下的匠心传承。英雄集团现有党员191人,集团党委下设2个党总支、19个党支部。“作为新中国发展的见证者及国民成长的陪伴者,我们英雄品牌一直秉持着‘爱国精神、敬业精神、奋斗精神’的品牌内涵,如今的英雄品牌传递着正向、积极、奋进的文化理念,成为了一个不断激发前行力量的文化IP。”英雄集团总经理潘宏说。

普陀山是不是一去就要去三年 想不到普陀这个(1)

上世纪30年代的英雄金笔厂生产场景

普陀山是不是一去就要去三年 想不到普陀这个(2)

APEC会议上使用的英雄金笔

普陀山是不是一去就要去三年 想不到普陀这个(3)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使用的签字金笔

今年52岁的刘根敏是英雄金笔厂笔尖车间金尖小组的组长,他的成长历程可以说是“笔尖”造就“英雄”的一个缩影。1987年,刘根敏进厂工作,成为了一名普通的操作工,他从事的工作至关重要,可以说奠定了一支钢笔的一生。“笔尖是钢笔制作的第一道工序,而我所从事的笔尖设备模具的制作,是一个笔尖从原材料进厂到成品笔尖出厂的第一步。”刘根敏告诉记者,历经毛坯、机模、开缝、并缝、成品检验等30多道工序,一个笔尖才能顺利出厂。

34年如一日,从普通操作工到班组长再到技术骨干,刘根敏坦言,自己的技术精进离不开党员身份的“加持”。1995年11月,在领导的推荐下,刘根敏光荣入党。“当时我的爸爸和兄弟都是党员,我自己也一心想入党,入了党,也是我在厂里干得不错的一种体现,觉得特光荣。”刘根敏告诉记者,自打入了党,他感觉身上的担子更重了。“压力大了,动力也更足了。你是党员,你技术就得比一般群众更好些。在我看来,这是责无旁贷的事情。”

普陀山是不是一去就要去三年 想不到普陀这个(4)

刘根敏在车间工作

自此,他不论是吃饭的时间,还是休息的时间,开始更加积极地钻研技术。他同时跟着好几位老师傅学手艺,最终,在厂里举办的技术比武竞赛中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就这样,他被领导从钢笔尖小组调到了技术含量更高的金笔尖小组,还成为了小组长。如今他的修模具技术,成了车间里工人们争相“追捧”的对象。“刘师傅的技术好,他压出的笔尖,质量稳定,我们后续工艺的跟进都更顺畅。”车间工人们总是乐于“抢单”刘根敏压出的笔尖。

如今的他,也带起了自己的徒弟,将这份匠心精神传递下去。而在英雄集团,像刘根敏一样的匠人还有很多,他们为“英雄品牌”从弄堂作坊式企业发展成为引领行业半个多世纪的龙头企业作出了积极贡献。而现在的他们,正在党建引领下,传承匠心,接续奋斗。

记者:丁婉星

编辑:杨军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