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迪士尼出品,刘亦菲、甄子丹、巩俐等一众明星主演的电影《花木兰》将于2020年3月在北美上映。早在98年迪士尼公司便采用花木兰形象制作了动画电影《花木兰》,动画电影《花木兰》上映之后,风靡全球,累计票房3亿美元。

这是迪士尼首次采用中国元素作为电影题材,也是中国英雄花木兰第一次走向世界,引起全球的关注。

无独有偶,歌剧《木兰诗篇》曾在美国、日本等国家巡回演出,并在08年登上了歌剧艺术的殿堂——奥地利维也纳国家歌剧院。

花木兰的精神和形象(不爱红装爱武装)(1)

花木兰动画电影

木兰一个民间传说人物,是怎样的文化魅力,使她成为向世界输出并受到广泛关注的中国文化符号?其实,在此之前木兰故事在中国流传了一千多年,历经的每个时代,都会赋予她不同的时代特征与文化内涵。

我国自古重视孝道,但唐以前很少有关于女性孝行规范和孝行故事的流传,唐前讲究“孝子”文化。然而,唐朝木兰被追封为“孝烈将军”,作为孝女典范广为流传。

这就与魏晋之后佛教的盛行有莫大关系,佛教斩断六根,出家为僧的行为,对传统的“孝道”产生了冲击。木兰因此被视为“孝”的典范,广为流传,从而起到教化民众,影响世俗风气的作用。

19世纪50年代,豫剧艺术大师常香玉将京剧《花木兰》改编成豫剧,在全国巡回演出,后被拍摄成电影,花木兰作为战斗女英雄,在解放初期广泛传播,影响深远。

花木兰的精神和形象(不爱红装爱武装)(2)

豫剧花木兰

木兰是一个深入人心的人物,在中国一千多年的流传中,被赋予不同时代的文化内涵,以戏剧、剪纸、曲艺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在民间广为传播。

木兰向外传播,保留了传统的中华底蕴,也融入了世界人民对木兰文化的理解,因此受到世界的关注和喜爱。

介于虚构与真实,木兰是否在历史中真实存在?

在我国陕西、安徽等地区有疑似木兰墓冢的遗迹,很多地区为木兰立庙。唐乾封元年木兰被唐高宗追封为“孝烈将军”,诗人杜牧曾写过一首关于木兰的诗叫《提木兰庙》。

但历史文献中并未发现任何关于木兰其人的历史记载。

仔细查找关于木兰的资料,会发现木兰不仅产生的年代无从考究,木兰的姓氏也众说纷纭,全国各地许多地区也有木兰故里之争。

与其说木兰是一个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她更像一个民间传说人物,她的起源来自那首大家熟知的《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宋代郭茂倩编撰《乐府诗集》时将民歌《木兰诗》收入其中,并题注《木兰诗》最早记录于南朝人编著的《古今乐录》。

然而《古今乐录》原书早已亡佚,无从考证。虽然研究木兰文化的学者普遍认为木兰产生于南北朝,但也有其他的说法。

有人说《木兰诗》产生于隋唐时期,“可汗”“军书十二卷”“燕山胡兵”等,可在隋唐找到可供参考的依据;《木兰诗》的诗风颇有初唐时期的诗歌风采。除此之外,《木兰诗》的年代还有“汉代说”“三国说”“晋代说”等。

《木兰诗》最早是人们口头传唱的民歌,从民歌到文学诗词,其间本就有一段不可追溯的流传历史。

花木兰的精神和形象(不爱红装爱武装)(3)

木兰剪纸

《木兰诗》中并未提及木兰的姓氏,木兰姓“花”,有多种说法。

民间熟知的“木兰花”倒过来便成了“花木兰”;有说木兰小名叫“花姑”,所以叫花木兰;也有木兰本不姓花,因结识的义妹或是义父姓花,木兰为了感激其恩情,改姓“花”……

其实,木兰叫做“花木兰”,最大可能是源自明代戏剧家徐渭写的杂剧《四声猿》。出于戏剧演出的需要,徐渭给木兰冠以“花”姓,木兰父亲叫“花弧”。“花弧”“花弧”谐音“花糊”,暗含了姓名糊涂不清的意思。

京剧大师梅兰芳改编京剧《木兰从军》时比较慎重,京剧里没有给木兰加上姓氏。豫剧大师常香玉将京剧改编为豫剧时,木兰又被称呼为“花木兰”。豫剧《花木兰》在全国巡演,影响深远,“花木兰”的叫法也就流传开来。

根据各地的记载和流传,木兰有姓“魏”、姓“朱”、姓“韩”、复姓“木兰”等多种说法,并且各有依据,只是流传不及“花木兰”深远。

木兰产生的年代不详,姓氏不明,木兰故里愈加不得追溯

陕西延安万花山下有一个“花家陵”,陵园的石碑上刻有“木兰诗”“花木兰之墓”,还有白居易杜牧等诗人题写的木兰诗词。

明代皇帝御批的《大明一统志》记载,“木兰姓魏,豪州人。”清代也有文献称木兰是安徽豪州人。

湖北黄陂有一座木兰山,根据当地山石的形状,有很多关于木兰故事的传说。

不仅如此,河北人说木兰是完县人,河南人说木兰是商丘虞城人氏,内蒙古包头和准格尔旗都有木兰故里的说法。

花木兰的精神和形象(不爱红装爱武装)(4)

清木兰象牙雕

历史上木兰是否真有其人?

倘若钻进故纸堆中,硬要深究细考,不但无从考究,而且世人并不过分关注和在意。

虽然有诸多的不确定,但是人们似乎早已习惯了木兰介于虚构与真实,娱乐与教益之间的存在。在长久以来的传播中,民众未曾对木兰本身产生过非议,而且十分喜爱这位不爱红装爱武装的巾帼英雄。

中国古代四大巾帼英雄,木兰的独特之处

木兰并不是中国古代驰骋疆场、“巾帼不让须眉”的唯一女英雄,木兰与穆桂英、樊梨花、梁红玉,一起被称作中国古代四大巾帼英雄。

穆桂英是明代小说《杨家将传》《杨家府演义》里的人物,随着小说改拍成电视剧和戏剧,穆桂英也成了家喻户晓,被我们所熟知的巾帼英雄。穆桂英机智勇敢、武艺高强,五十多岁与杨门女将一起挂帅出征,依旧英姿飒爽,跃马横刀。

花木兰的精神和形象(不爱红装爱武装)(5)

京剧穆桂英

樊梨花是一位敢爱敢恨、多才多艺,极具神话色彩的巾帼英雄,是唐代奇女子。唐贞观年间樊梨花与丈夫薛丁山平定西北战乱的事迹,后在个各地方史志中多有记载。

梁红玉是有名的抗金女将,同岳飞生活在一个时代,也同岳飞一样保家卫国。梁红玉同丈夫一起驻守楚州十余年,保一方百姓安宁,深受百姓爱戴。

中国古代不乏英姿飒爽、不让须眉的女英雄,洗夫人、秦良玉、冯婉贞……她们之中有历史上真实记载的历史人物,有人们加工再创造的传说人物。

这也就难怪,人们并不过分在意木兰在历史中是否真实存在,一切传奇和传说总是在当时生活的基础上,寄托人们的美好愿望。

历史上或许有许多像木兰一样的传奇女子不一定会被人们记录和流传下来,但是木兰作为其中的典型代表广为流传,深受人们的喜爱。如果把木兰理解成一个“人物形象”,一种“文化现象”,穆桂英、樊梨花、梁红玉,又何尝不是“花木兰”呢!

木兰故事渊远流传,广受人们的喜爱,不仅因为木兰同中国古代诸多女英雄一样英姿飒爽、有勇有谋,也有其独特之处。

花木兰的精神和形象(不爱红装爱武装)(6)

电视剧《花木兰》

  • 木兰当户织

《木兰诗》的开篇“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这里的木兰不是驰骋疆场的女将军,而是因父母的忧虑而叹息,因心中忧虑而“不闻机杼声”的质朴、善良、勤劳、勇敢的劳动妇女形象。。

在《木兰诗》通篇的描述中,也极少涉及战争场景,更多是木兰从军前和归家的描写。

木兰最初劳动妇女的形象设定和大量生活化场景的描述就使木兰更亲近民众,更容易被喜爱,也就更易于在民间传播和发展。

  • 女扮男装情节

木兰男扮女装替父从军,从某种程度来讲,并未违背中国古代传统的“男尊女卑”思想。

乔装成男子,借用男性的身份,才能获得参与男性化活动的权利。在战争中英勇表现,归来见天子时,获得赏赐和殊荣,木兰皆是以男子的身份获得同男子一样的权利和荣誉。

木兰得以广泛传播、渊远流传,得益于社会各阶层的认同,并受到当时社会道德和价值观的肯定。

  • 辞官不就归故里的生活理想

木兰辞官后,回到家乡,与父母兄弟姐妹团聚,回归到平和的生活,依旧“坐我西阁床”“著我旧时裳”。战争结束后,木兰回归故里,反映了当时人们期盼和平劳动的理想生活。

木兰的存在并不是天马行空,历史上诸多巾帼英雄身上都有木兰的影子;木兰在传播和再创造过程中又融入人们乐于接受的时代内涵和文化特色,也就成就了木兰独特的存在。

千年积淀,木兰文化内涵

流传至今,木兰不仅是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还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向世界各国传播和输出。木兰又有怎样的文化价值和文化内涵呢?

  • 木兰故事与孝文化

木兰在中国古代一直被奉为孝女典范。南北朝时期,根据《木兰诗》中的内容,既有木兰为父母担忧的孝心,也有父母迎接木兰归家的暖心场面。体现了民间淳朴的孝女形象与孝文化。

唐朝木兰被封为“孝烈将军”,民间孝女被官方认可,淳朴的孝女因时代的不同,转变为教化民众的道德典范。唐以后民间大量修建木兰祠堂,木兰成为文人墨客歌颂孝德的典范人物。其教化功能在唐宋时期空前凸显。

直至清朝以后,传统的孝文化变得更具人情味,不仅强调木兰对父母的孝,也同样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的情亲,开始更多、更细腻地描绘木兰与父母兄弟姐妹之间的亲情。

纵观木兰故事所体现的孝文化,反映了中国从古至今一千多年对孝的不同理解。随着民族的发展和历史的演进,孝文化也逐渐回归人性,更突出家庭亲情。

花木兰的精神和形象(不爱红装爱武装)(7)

电影动画《花木兰》

  • 木兰与女性意识

早期木兰的传播中并不凸显木兰的女性身份,像前文所说的那样,木兰女扮男装,并不体现女性意识。女扮男装的木兰,重在突出故事的传奇性,木兰有替父从军假扮男子的勇气是一奇,木兰女扮男装不被发现是二奇,柔弱女子可以同男子一样上阵杀敌是三奇。

尽管这样,清以后,有女性描写木兰故事的文本,与男性视角不同,女性视角里的木兰多了一份想要同木兰一样建功立业,获得同男子一样权利的“野心”。

20世纪以后,随着女性意识的萌芽和发展,木兰的女性身份反而被逐渐淡化,更突出木兰的英雄气概,和“巾帼不让须眉”的阳刚之气。

对于木兰的女子身份,每一个时期都会有各自的侧重与解读。木兰女性意识中最精彩的部分也在于,这样一位女子的存在,慰藉、鼓舞、激励着每一个时代的女性。

木兰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只是孝文化和女性意识,还有她所呈现的女英雄主题、易装文化、文学元素、民间文化元素等等,是极具中华民族特色的艺术宝藏。

花木兰的精神和形象(不爱红装爱武装)(8)

电影花木兰

木兰在一千多年的传播中,不断地被讲述,因其有不断被讲述的价值,有其内生的动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木兰吸引着中国乃至世界的文人和艺术家,她已然成为了全球观众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