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作用——是指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引起地质作用的自然力称为地质营力。地质作用可以是物理作用,或是化学作用,也可以是生物作用。它们既发生于地表,也发生于地球内部。有的强烈急促,如地震;有的微弱缓慢,如风化作用。正在地球上进行的地质作用绝大多数在地球的历史时期也曾以类似的方式发生过。地球的现状是地质作用长期改造的结果。
地壳运动——主要是指地球内部动力作用所引起的各种地壳运动和变化,是内力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分为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两种。地球表面上存在着各种地壳运动造成的踪迹,如断层、褶皱、高山、盆地、火山、岛弧、洋脊和海沟等;同时,地壳仍在不断的运动中,如大陆漂移、地面上升和沉降以及地震等都是这种运动的反映。地壳运动与地球内部物质的运动紧密相关,它们可以导致地球重力场和地磁场的改变,因而研究地壳运动将可提供地球内部组成、结构、状态及演化历史的种种信息。
地质构造——组成地壳的岩石或地质体的形态、产状及其相互结合的方式,或内部组分的排布特征等显示的形象的总称。是地壳运动的“足迹”,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岩石(或岩层)的变形和错位,它包括两种最主要的基本构造类型——褶皱和断层。岩石成岩过程中产生的构造,称原生构造,如沉积岩的层理、层面构造(波痕,泥裂,雨痕,印模和虫迹等),以及同沉积褶皱和同沉积断层等;岩浆岩的原生构造有流动构造和原生节理等。岩石形成以后在地壳内应力作用下发生变形而形成的构造,称为次生构造,如褶皱、断层、韧性剪切带、节理、劈理和线理等。次生构造是构造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构造地貌——明显反映地球内力作用和地质构造的地貌,是地质构造在地表的形态和地貌特征,例如背斜成岭、向斜成谷、断崖、块状山地等。地质构造有两种含义:①指地质时期构造运动所造成的各种构造,如岩层褶曲而成的背斜、向斜,岩层错断形成的逆冲断层、正断层等,以及它们的复合体。②指新近纪以来的构造运动(即新构造运动)形成的,并还在活动的各种构造。前者称为静态构造,后者称为动态构造。因此有人将受这两种构造控制的地貌分别命名为静态构造地貌和动态构造地貌。包括断层地貌、褶曲地貌、熔岩地貌、丹霞地貌、火山地貌等。本文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数据库原创,转载须授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