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叫感冒名词(感冒的含义及其由来)(1)

“感冒”这个词语家喻户晓,尽人皆知,因为感冒的患病率是100%,无一人可以幸免!可是在从医40年之后,我却发现对这个过去熟悉的名词越来越不认识了。

含义不清的感冒

每个人心目中“感冒”的含义是不同的:有些人将出现打喷嚏、鼻塞、流鼻涕的情况视为感冒,另一些人将出现发热、咽痛、咳嗽等症状视为感冒,也有些人将肚子不舒服、腹泻、恶心呕吐等视为感冒,还有人将出现身体疲倦、头痛、头昏等症状视为感冒,更有人将身体出现莫可名状的不适视为感冒……不一而足。

因此,每当病人诉说自己患了感冒时,刚出道的医生马上就可以开出“感冒药”,因为目前有太多的“感冒药”可以选择;而我的第一反应就是:病人究竟在说什么?他到底有什么不舒服?

无论是普通患者还是医生心目中的印象是:感冒是一个很小的病症,凡是医生都应该会治。

市面上“感冒药”很多,究竟有多少种,没有人统计,保守估计应该不下20种!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多的“感冒药”?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每种“感冒药”都说自己的效果很好,如果真是这样,一种药足矣!为什么需要这么多种药?

常见的情况是,病人服用某些“感冒药”后,有些症状如发热、打喷嚏、鼻塞、流涕等症状能暂时控制一下,但药性一过,症状复现,所以需反复服药。过了几天后,症状消失了,病人就以为是“感冒药”将自己的感冒“治”好了。

现代中国人的习惯思维是,人生病了就该吃药、打针或做手术,否则是不会好的,所以病人一旦给自己戴上“感冒”的帽子,就会自己去买“感冒药”吃,或者去医院打针,那些喜欢吃“感冒药”或打针的人,这次感冒“治愈”了,下次感冒来得更快,却不知所以然!

感冒是现代中国人特有的疾病

翻开中医古典医籍,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到历代正式医籍,都没有记载“感冒”这样一个病!西医教科书中也没有“感冒”这样一个病!原来“感冒”是现代中国人特有的一个疾病概念!古代不是一种特定的疾病,西方也没有这样一种疾病!

“感冒”所对应的英文词是什么?cold! 而cold 本来的意思是寒冷,这真是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翻译,是典型的中国式英语,寒冷能代替中国人心目中“感冒”的含义么?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在英美为代表的西方本来没有与我们中国人所说的感冒对应的词语,也就是说,他们没有这个概念。我不知道地道的英美人士听到中国人对他们说“cold”时究竟是怎样理解的?反正是鸡同鸭讲吧:各自都以为理解了!

为什么叫感冒名词(感冒的含义及其由来)(2)

“感”和“冒”的本义

“感”和“冒”是两个独立的动词。

(1)“感”字的本义

“感”由“咸”和“心”字组成,“咸”就是无心之感,其本义就是感应。《易经》第三十一卦就是“咸”,卦象是上兑下艮,兑为少女,艮为少男,象征少男少女相互感应,这种感应是一种自然现象,不掺杂心的因素。

为什么叫感冒名词(感冒的含义及其由来)(3)

孔子对咸卦的解释是:“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天与地可以相感,万物之间可以相感,人心与人心之间也可以相感。可见,感是一种无形之气的推动,它没有距离的隔阂,有没有相感可以从是否相应得到验证,所以便有“感应”一词。

据说孔子的学生曾子是个大孝子,有一次他外出砍柴,其母亲一人在家,有客人上门造访曾子,当时又没有电话或微信可以通知曾子回家,其母情急之下咬了一下自己的手指,俗话说“十指连心”,其母疼痛的当下曾子也感到揪心的疼,马上意识到可能是母亲有事,急忙赶回家。这就是母子连心、相互感应的故事。可见无形之感比起现在任何通讯工具的反应都要快,尽管看不见任何有形的东西相互连接或接触,但是相互感应的双方都有了反应,这就是“感”的意思。

(2)“冒”字的本义

我们看金文和小篆的“冒”字:眼睛上面有一顶帽子!显然,这是有形的东西相互有了接触,其本意是触冒、接触了某种东西。从小篆的写法看,帽子盖住了眼睛,说明接触的地方在眼睛及以上,由于帽子将眼睛盖住了,所以就看不真实;引申出来与冒相连的词语都是与看不清晰、判断错误有关的一些负面意思,如冒失、冒险、冒充、假冒、冒进、冒牌、冒名、冒然、冒昧、冒领、冒雨、冒风、冒火、冒天下之大不韪等。

为什么叫感冒名词(感冒的含义及其由来)(4)

“感冒”的俗语化始于官场

“感”和“冒”原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字:无形之感多含有正面、积极的意义,有形之冒多含有被蒙蔽的负面、消极的意义,什么时候组成了“感冒”这样一个家喻户晓的疾病词语呢?

深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不禁令人大吃一惊:原来它在古代的医学术语中只是一个动词而非一种疾病,将“感冒”一词推广成一个妇孺皆知的词汇竟然始自官场!

为什么叫感冒名词(感冒的含义及其由来)(5)

宋代以前尚无“感冒”一词。北宋时期,有专门的机构分掌图书经籍和编修国史等事务,这些机构称为“馆阁”。为防图书被盗,馆阁规定每天晚上需有一位官员值夜班,如果因故不能值夜班需请假,在请假簿上会记录这样一句:“腹肚不安,免宿。”当然不一定是真的“腹肚不安”,而是一种相沿成习的借口,请假不能连续超过四天,馆阁的官员们俗称这本请假簿为“害肚历”

此事在北宋著名学者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中有明确的记载:“馆阁每夜轮校官一人直宿,如有故不宿,则虚其夜,谓之‘豁宿’。豁宿不得过四,至第五日即须入宿。故馆阁宿历,相传谓之‘害肚历’。”

到了南宋时期,时为太学生的陈鹄也在馆阁中供职,他喜欢别出心裁,偏偏不愿意写“腹肚不安,免宿”,而是写上“感风”,还自鸣得意地声称“感风簿”跟“害肚历”是一联绝对。

他在《耆旧续闻》一书中记载了自己的发明创造:“余为太学诸生,请假出宿,前廊置一簿,书云‘感风’,则‘害肚历’可对‘感风簿’。”

陈鹄创造的“感风”一词也是有来历的,与他同时期有个中医学派,史称“永嘉医派”,创始人叫陈无择,他写了一部医书《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简称“三因方”),将复杂的疾病按照病源分为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三种,外因称“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内因称“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不内外因指外伤及虎狼毒虫咬伤等意外因素,陈鹄把外因之首的“风”信手拈来,前面冠上一个“感”字,称为“感风”。“感风簿”一词从此开始风靡官场。

为什么叫感冒名词(感冒的含义及其由来)(6)

后来“感风簿”逐渐演变成了“感冒假”,成为官员请假休息的托辞。清代学者俞樾在《茶香室丛钞》一书中说:“按今制官员请假,辄以感冒为辞,当即宋时 ‘感风簿’之遗意。”由“感风”慢慢演变成“感冒”,成为官员请假的理由,谁有事不能上班,就对上司说“我感冒了”。

大约自清代开始,由于官场上“感冒”一词的广泛使用,使它逐渐进入人们的日常口语,成为家喻户晓的一个俗语。

医书中出现“感冒”一词始自北宋晚期(见《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不过仅作为动词使用,意为“感触到”,如“感冒风邪”“感冒寒邪”“感冒湿邪”等,一般不作为一种独立疾病来看待,这种用法一直延续到清代的医书中。而作为动词的“感冒”在民间俗语中也经常使用,并一直沿用至今,如某人对某件事情不感兴趣,可以说成某人对某件事“不感冒”。

当我们知道“感冒”这个词的有趣来历后,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西医书籍和古代正规中医典籍中都没有“感冒”这样一种疾病:原来它根本就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其实际内涵是请假休息的一种托词,可以代表身体任何刚开始发生的微恙或不适!

在英美人士中大概没有这样一个概念,所以也就很难找到与中国人说的“感冒”完全对应的词,而当初找出“cold”这个词来翻译“感冒”的人,也许碰巧他自己心目中的“感冒”都是从怕冷开始的。

为什么叫感冒名词(感冒的含义及其由来)(7)

欢迎关注!

#健康养生##青云计划##感冒#@快问中医#五一小长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