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大明王朝1566(从豆瓣9.7的大明王朝1566看历史影视剧对历史人物的)(1)

《大明风华》剧照


近来"演技"云集的,号称历史影视剧的《大明风华》热播,引起广大粉丝的集体大讨论,除去那些"有目的"的讨论之外,随着故事的进程,越到尾声,剧情也越受大家诟病。

于是之前笔者有感而发,分析了一篇有"洗白"嫌疑的文:从《大明风华》的“魔幻”剧情说,这类历史影视剧的三个改编困境,但这几天的剧情真的有点"无力",遂而转向翻"故纸堆",俗话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于是就看到了《大明王朝1566》。


看懂大明王朝1566(从豆瓣9.7的大明王朝1566看历史影视剧对历史人物的)(2)

《大明王朝1566》封面照


一口气看完了这部传说被"封禁"多年的历史影视剧,深感这些年历史影视剧方面的编剧,真心有点"不长进"。

纵观整部剧,制作、剧本以及演员的选择,真的没话说!虽任就有"另类"的改编及演义的部分,但瑕不掩瑜,真不愧豆瓣评分高达"神"一般的9.7!


看懂大明王朝1566(从豆瓣9.7的大明王朝1566看历史影视剧对历史人物的)(3)


在这里,笔者想以《大明王朝1566》为引,论一论历史影视剧关于历史人物的"另类"改编或者说演绎。



马太效应:"好"往极好写,"坏"往极坏编

严格论起来,我国的电视剧的发展历史并不算长,算起来,最早从1958年的《一口菜饼子》至今,也不过60多年而已。

早期的电视剧一般聚焦于明确的"目的性",所以题材大多以"现实"为主,后续多年的发展也以"宣传"需要为主。

尤其是《大明王朝1566》,这种本身带有"目的"倾向(主旨直指“腐败”的根源)的历史电视剧来说,就本身而言,不管是这种"古早"的以剧本为主改编剧,还是如《大明风华》这种,后续至今比较倾向"IP"(或者叫网文、小说等)改编的剧,真要"符合"正史来改编的话,其实是比较难的。


更别提那些比较著名的历史人物的改编演绎更是难上加难,笔者认为的难点,大致有三个:

1. "名人"效应的个人倾向

笔者始终认为,不管是谁,出于什么身份,他首先是个"人",所以主导电视剧"脉络"的导演与编剧也是如此,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偏爱",所以,不同的人看不同的历史人物,也有着自己的"爱"。

那么,很显然,即使想要"公平",但实际写起来,还是会"偏"向自己爱的历史人物,如古今世人都"爱"或者说敬佩的人物——海瑞,正是如此,这种历来极受好评的人物,不管怎么改编,都是"好"的,如果加上编剧和导演的本身"偏爱",那或许就会直接成"神"。


看懂大明王朝1566(从豆瓣9.7的大明王朝1566看历史影视剧对历史人物的)(4)

海瑞的影视形象

给我印象很深的大致有这么一幕,海瑞初来乍到任官,连想喝水都得上官贿赂"下人"才得壶茶,剧里或许为了突出其"正直不阿"的高大形象,不但一出场就让海瑞穿粗布衣、草鞋,面对贿赂而来的茶,嫌"脏"拒喝。

就这么一段不"明显"的演绎,就为海瑞"正直"的本性与嫌恶当时官场的腐败立了一个"好"的形象,可谓是"妙笔点睛"。

但也由此可以看出一点编剧的偏好,"好人"嘛,就是该从一开始处处都是"最好"的,品格和行为都是"正"的。


再举个"反例",或许是编剧的偏好,或许是世人的"本色"眼光,剧中的"大反派"严世蕃,不管是在个人行为上,还是其性格的演绎上,都是活脱脱一个"坏人"的典范。


看懂大明王朝1566(从豆瓣9.7的大明王朝1566看历史影视剧对历史人物的)(5)

严世蕃影视形象

比如有这么一段,为了钱,严世蕃"暗暗"下令,毁堤水淹七县,却不料被"自己人"胡宗宪给破坏了,于是面对不"听话"的"奴才",严世蕃不但亲口替其写辞呈,还隐瞒其对父亲严嵩的"解释"。

说实话,就那一门之隔的,门外"立学"苦等的"学生"胡宗宪,门内殷切"期盼"的"老师"严嵩,两人因严世蕃的"谎言"而"错过"的一幕,直接使得严世蕃嚣张跋扈,一手遮天的"奸臣"样,跃然大家的眼前,也是一幕妙笔。

从这里看,要论实际正史来说,有老父严嵩在"上",严世蕃再如何跋扈,也不可能如此糊弄自己的父亲不是?所以,归根到底,或许也是编剧为了凸显"坏人"的坏,而进行的"另类"改编。

当然,或许也为了"戳"到我们观众的"爽点",只有"坏人"尽可能极坏了,才能凸显"好人"的极好不是


2. 什么演员,怎么演

说实话,且不论"颜值"的可观赏性,好似如《大明王朝1566》般的历史影视剧而言,最重要的部分,一为剧情,二就是演员本身的"适合"了。

和一般如偶像剧,爱情剧等电视剧不同,历史影视剧的"看点"在于演绎一段历史"故事",更在于演绎那些历史"故事"里面人物的爱恨情仇的纠葛。

所以在演员选择上,"合适"二字尤为重要,论起来细数很多演员,或许是个人形象,或许是气质等,总而言之不知道怎么了,就成了某个"人物"、"职位"的专业户,诸如著名的陈道明、张国立、张铁林等,都是演"皇帝"的专业户。

所以,或许《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评价,"最成功"的部分(之一)还是在选择历史人物的扮演者上,极为"合适"。


看懂大明王朝1566(从豆瓣9.7的大明王朝1566看历史影视剧对历史人物的)(6)

嘉靖帝影视形象


且不说嘉靖帝的扮演者陈宝国,活生生地演绎出了嘉靖帝的"仙风道骨"而故作高深的样子,就说最让笔者惊喜的人物,当属杨金水的扮演者王劲松。

把这位看似不起眼,实则承上启下,位居"要位"的地方织造局"一把手",在面对不同人的或倨傲、或谦卑、或畏权、或谄媚等不同面貌,及后续的几桩"应对"的你来我往的"交锋"(或可称为玩弄"权数"),把这么一位"看人下菜"的杨公公演绎地,可谓是入木三分!


看懂大明王朝1566(从豆瓣9.7的大明王朝1566看历史影视剧对历史人物的)(7)

杨金水影视形象


算起来,在这部剧中,以他的年龄和资历,应该算"小鲜肉",(推算的话,他演此剧时,应该是38岁左右,主要是他在剧中看着"比较"年轻。)且这个人物也不是特别"重要"的角,却给人一种十分惊艳的感觉,足可见其演员的功力,当然,也不得不说把适合的演员放在合适的位置上,是多么重要。

反而,说实话,许是剧本问题,许是笔者个人"偏好"问题,算是"主角"之一的海瑞的扮演者黄志忠,不知为何,却老给笔者一种莫名的"别扭"感,主要是在有些行为上略显"生硬",如一幕他以退为进(或者称为试探、"劝诫"?)对新任上司,普及"潜规则"的部分就是如此,怎么看,怎么有"奸臣"的味道。


看懂大明王朝1566(从豆瓣9.7的大明王朝1566看历史影视剧对历史人物的)(8)

大致观感就是身为“正直”之人,偏板着脸做谄媚”行为


但他在《大宅门》里演的黄立,虽"出现"不多,但感觉却十分"合适"。

总而言之,就历史影视剧而言,虽然"困难",但其实选择"合适"的演员去"本色"演,比选择"好看"且名气大的演员"顺"着演,更为重要。


3. "纸上人"到"活人"

这个难点,其实说来和"名人效应"相似,但又有根本的区别,主要在于一部历史影视剧中,如《大明王朝1566》,其实真正著名的人物是占"小部分"的,且就算是"闻名"于历史长河至今,大多数人在正史的记载,还是寥寥可数的。

当然,类似海瑞和严嵩、严世蕃,甚至嘉靖帝、徐阶等人,都算"好演",毕竟关于他们的历史记载,相对比较多,且个人的特质也相对比较鲜明,如海瑞的"好"对严嵩、严世蕃的"坏",嘉靖帝的"神"、徐阶的"忍"等等。


看懂大明王朝1566(从豆瓣9.7的大明王朝1566看历史影视剧对历史人物的)(9)

徐阶影视形象


但是,例如比较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如胡宗宪,单就历史记载而言本身就比较"少"且有"矛盾"在,所以难题就出来了,如何把一个"纸上人"演绎成"活人",怎么写,怎么演,以何种方式,何种性格,以及何种"经历"的安排等,都是一个改编中"立"人物的重要考量。

说来,胡宗宪这个人物,单看正史的只言片语来说,实属"严党"一脉,按其党一贯所作所为而言,此人应该是个"坏人",且看其由严嵩一手提拔至江浙那块"肥地"的封疆大吏的经历来说,如果是个"好人"、"好官",如何会是"严党"?


看懂大明王朝1566(从豆瓣9.7的大明王朝1566看历史影视剧对历史人物的)(10)

胡宗宪影视形象


但是,就其在江浙任上的种种记载的"功绩"而言,又不能不说其是"坏人",毕竟怎么说,戚继光等一派的武将,之所以在当时立下"不世大功"的背后,如果没有这位"一把手"的关照,或许掣肘之处就远不止"银钱之难"了。

更何况,真要严格论起来,或许胡宗宪才是那个"抗倭"背后的真正英雄,是他的一力策划、"包庇",才使得以戚继光为首的武将们,得以发挥所长。

所以,问题就在于此,这种充满争议的人物,要怎么改编、怎么演,才能让大家看地"爽"?


在《大明王朝1566》中,编剧和导演就有的放矢的"择优",不但用种种对抗"坏人"的"事迹",让胡宗宪"好人"的形象立起来,还为他安排了辞官归隐的"好下场"。从侧面为其"正名"。

此举,虽不完全符合历史史实,但也算"真假参半",算是个好的历史影视剧的改编范本了。



"正史"与"野史"的缝隙

当然,说起来《大明王朝1566》之所以几乎在历史影视剧中,被封"神"作,关键点还在于其改编的部分"恰到好处"。

还记得早前看《大明风华》时,那弹幕上被刷屏的"胡说八道",说的其实就是此剧虽号称历史影视剧,却越到后面,越发不符合史实的"吐槽"。

如果说此剧为"反面"例子,那《大明王朝1566》就是"正向"改编的典范。


虽说,真要认真抠"细节"及全剧情的"安排"脉络来说,它还是有所欠缺的,毕竟真要按照正史来演,单说"趣味性"和"惊喜"就极为乏味。

且不说按正史演一遍,会让大家如"剧透"一般,就说实际上的些记载于"纸上"扁平化的历史人物的"本性",就极为"无聊",毕竟那段历史离我们十分遥远,且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现世也极为不同,所以那个时候的"人"的真实感受,不用"重彩",我们是难以"感同身受"的。

所以,适当的改编,或者说在正史与可靠的"野史"中,寻找一些不管是关于剧中人物也好,关于当时的那段"真实"历史也好,才是一种比较"负责"的选择"材料"的方式。


所以才会出现如严世蕃的"更坏"、海瑞的"圣人"及胡宗宪的"洗白"之类的缝隙改编。

在正史上,严嵩可谓是嘉靖朝一手遮天的最大"反派",儿子严世蕃更像是个沆瀣一气的"继承者",但其实在"野史"的记载中,却又不一样的"声音",比如严世蕃才是"幕后黑手",而《大明王朝1566》也是采用此倾向。


看懂大明王朝1566(从豆瓣9.7的大明王朝1566看历史影视剧对历史人物的)(11)

严嵩影视形象

毕竟,不管是一些"边角"史料的记载,还是就正常"逻辑"而言,当时"严党"真正权倾朝野之时,以严嵩的"高龄"(严嵩以63岁高龄“拜相”,专权内阁20余载)怎么看都是垂垂老矣,不管是其精力还是行为等,甚至于如"人之老矣,其性也平"的"自然"性格演绎而言,或许严党背后其真正的"主人",也该是儿子严世蕃才"对"。

况且,严世蕃本人是个不折不扣的"天才",才学和能力其实都是上上之选,不然就看嘉靖朝时其种种"事迹",虽出发点和目的皆为"贪",但其手段大多数还是极为"高明"的。

就像是剧中一幕,关于"国策"改稻为桑一系列的"事迹"爆发冲突后,嘉靖帝感叹此"国策"中的"底线"是,"他"得利三分,自己得利五分一样,严世蕃在此事件中,不管是用草菅人命还是权势欺人的手段,就实际而言,在大"局面"上,都是踩在嘉靖帝的"底线"上游走,果然结果还算是如其所愿,此手段不得不说极为"高明"。(当然,这段还是有一点瑕疵,比如把严世蕃的跋扈演绎地太过"明显"了,有点落下乘。)


"主角"与全剧的妥协

说起来,就《大明王朝1566》而言,现在极为流行的,所谓的"主角光环"或许是从"前人"一脉相承的,这部剧,还有别名,叫《大明王朝1566:嘉靖与海瑞》,理所应当,嘉靖帝与海瑞就是双主角了。


看懂大明王朝1566(从豆瓣9.7的大明王朝1566看历史影视剧对历史人物的)(12)


于是为了凸显这二位,嘉靖帝的"神"与海瑞的"圣",编剧与导演下了大功夫,在全剧对历史史实的切合与历史影视剧的"潜规则"的妥协中"拉扯"。

真论起史实来,嘉靖帝不管是在历史上,还是在后世的评价上,都离不开一个"烂"字,于国、于家、于历史都是昏庸不堪的帝王。

而海瑞与之相反,历来不管是史书还是后世的评价上,他都是一个民族"脊梁",刚正不阿的"符号"。(或者说"代表")

这么两位在一部剧中,算并列"主角",又不能以正、反派的形式对立演绎,那在改编上,就大有"空间"了。

很显然,如《大明王朝1566》般,为了凸显双主角的"地位",而不但对其他"配角"在剧情发展的配合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编,还为"主角"的光环进行了"加工"。


说妥协也好,说凸显也罢,总而言之,此剧把嘉靖帝的"坏"成功演绎成了"神",当然,纵观历史上的嘉靖帝的种种"事迹",至少在"聪明"这种特质上,是比较符合的,但此剧显示出来的把所有朝臣玩弄于股掌之中,就未免有"神"化的嫌疑了。


看懂大明王朝1566(从豆瓣9.7的大明王朝1566看历史影视剧对历史人物的)(13)

加之那些为其"神"性装点的"玄之又玄"的高深台词,诸如:

"《道德经》有云:'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也,其曰固久。'是宽亦误,严亦误,岂百姓迷哉?朕亦迷也!尔等不迷乎?"

更是一种"神"化的演绎。


而把主角之一的海瑞的"好",直接向着"圣"的方向改编,诚然海瑞的事迹,不管是正史上,还是民间"野史"上,的确是个被贴在门上的"圣人"。


看懂大明王朝1566(从豆瓣9.7的大明王朝1566看历史影视剧对历史人物的)(14)

“门神”图册


但正是因此,退去这些"光环"后,真实的海瑞才是个"人",而此剧反其道行之,更加"圣"化了海瑞原本就"美化"过的形象,向着"圣人"这么演。

如全剧的最高潮"骂嘉靖"的一番话,及前铺垫的《治安疏》,尤其是最后他在牢房的"自白"(或者说旁白,点睛之笔等),与嘉靖帝弥留之际的"幡然醒悟"的相互映衬,可谓是拔高海瑞"民族之魂"的神来之笔。(其实笔者认为,真实的嘉靖帝不杀海瑞的原因,肯定不是自我醒悟,而是"无奈"而已。)


看懂大明王朝1566(从豆瓣9.7的大明王朝1566看历史影视剧对历史人物的)(15)

最后的“结局”预示悔悟与传承


如果按照真实历史来演,嘉靖帝从始至终只把海瑞当成一件"物",一件装点大明朝"牌坊"的摆件,被骂到自我反省?真的可能吗?

而反之,或许海瑞才是那个"醒悟"的人,直到后来的某个时间点,海瑞才醒悟过来,自己从一开始只不过是个任人摆布的"物件",一件证明大明朝"民族之魂"的摆件,所以后来才有了那样"惨烈"的"自杀"。

总而言之,就历史影视剧的一大"最重要"的特点也是如此,总有一个想讲的"核心"观点,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历史人物,全剧的改编也好,剧情的"适当"进程的截取也好,都是围绕此服务的,自然"主角"也应适当改一改,为"核心"相互妥协。



结束语:

诚然,笔者看了许多年的历史影视剧,此《大明王朝1566》都是其中翘楚(之一),尤其在改编的适度上,以及对历史人物刻画的"克制"和"切合"上,都属接受的范围内。

但是,其中对历史高光人物的"另类"改编与解读,才是此剧的精彩亮点,还是极值得后来历史影视剧们的学习。

当然,若要挑错,还是有诸多细节有待商榷,但是瑕不掩瑜,观看各位"戏骨"们的淋漓演技,就值得二刷、三刷、多刷了,更别提那场场精彩的你来我往的,明的、暗的种种"交锋",更是"爽"到不行!


最后,笔者真心推荐大家一观《大明王朝1566》!




文:长了鹿角的兔子(打破固有概念,站在对面,理性观察)

图:网络,侵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