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中国古代最大的官修丛书,《四库全书》不遑多让。《四库全书》共收录古籍3503种、79337卷、装订成36000余册。但你可知道清朝修四库全书的过程中毁灭、删改、涂抹了多少古籍?在我看来,清朝修四库全书确实是一场文化浩劫,给华夏文化带来的破坏不亚于它整理的功绩。

清朝保存四库全书(清朝修四库全书带来的文化浩劫)(1)

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吴晗说“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矣。”吴晗为什么要这样说呢?我们从如下一组数据就可以感悟到清朝修书的两面性,当时编修《四库全书》时清廷销毁了对大清不利的书籍15万册,销毁版片总数170余种、8万余块。

除了焚毁书籍,大清还系统地对明代档案进行了销毁。明代档案传世的仅三千余件,不少于1000万份的明代原始档案已全部被销毁了。除了销毁书籍和档案外,大清还系统地对残存书籍和档案,进行篡改。现在我们到历史档案馆可以看到近1000多万份清代档案,但明代档案保留的还不到清代总数的百分之一。“欲灭其国,先亡其史”,连档案都销毁、篡改的如今干净,可见清廷的敏感和毒辣。

今天我们如果研究明代历史,就会发现很多珍贵的一手史料都不复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清朝搞的鬼,这样的焚毁史书虽然并不始于清朝,但清廷可以说是古代焚书的集大成者。

经过文献学家、历史学家和民族史专家的系统研究,但凡涉及明末清初事件,涉及契丹、女真、蒙古、辽金元等少数民族,涉及科技发展,涉及反抗外族侵略等等的文字都要进行篡改甚至焚毁,总共销毁超过七十万部图书,数量可以和《四库全书》收录的相媲美。

清朝保存四库全书(清朝修四库全书带来的文化浩劫)(2)

下面我再具体的举几个例子吧,我们先看删削的笔法。

据黄裳先生考证: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诏令:书籍内如有只须删改的字句,就不必因此而废掉全书;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禁网已注意到地方志;乾隆四十五年(1784年),注意力伸到野史诗、演戏曲本、小说等俗文学领域;乾隆五十年,改《明末纪事本末》中“吴三桂击走李自成”为“清军击走李自成”。乾隆年间涉及到李自成、张献忠、永历皇帝的很多明末清初人的诗文集、小说、戏曲都遭到了删改和封禁。

接下来是篡改,这个更为恶劣了,严重扭曲、肢解了原作者的意图。鲁迅先生就说过:“清人篡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因为他们变乱旧式,删改原文。”

例如岳飞的《满江红》名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被改为“壮志饥餐飞食肉,笑谈欲洒盈腔血”。又如辛弃疾的《永遇乐·千古江山》:“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被改作“人道宋主曾住”。因为清廷惧怕奴字惹人联想,就统统改为了宋主,真是荒唐可笑!

对于专业研究者来说,还会面临修《四库全书》带来的系列后遗症。最为严重的后遗症还是文字错讹,在费正清的名著《美国与中国》中,他鲜明地指出了清朝统治者编纂《四库全书》的真实用意:“通过这项庞大工程,清廷实际上进行了一文学上的“宗教裁判工作,其目的之一是取缔一切非议外来统治者的著作。编纂人在搜求珍本和全整文本以编入这一大文库时,也就能够查出那些应予取缔或销毁的一切异端著作。”

综上所述,清朝为了修书反而大量的烧书、禁书、改书、删书,这样做法是成一部书而万部乃废,对后代了解真实的历史构成了极大的障碍,更加摧残了自由的学术思想和民间智慧的生存空间,是有史以来最大的文化浩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