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挑战赛#​#2022生机大会#​#二十四史名家精讲#​

导读

本文多方查阅史料及相关研究文献,尽可能全面且深入的分析夷陵之战始末;

从军事地理以及天时、地利、人和、心理等诸多方面,解读孙吴为何胜,蜀汉为何败;

【发动原因】

夷陵之战是三国三场著名战役之一(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大多数人认为,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是为了给二弟关羽报仇,“以怒兴兵”,颇为意气用事

但事实真的如此么?

一部分原因是,毕竟关羽从创业初期就一直跟随刘备,以忠义闻名,而且有独当一面之才,刘备只要分兵,必有关羽;

一生的好兄弟、蜀汉的肱骨之臣被偷袭遇害,如此重情义的刘备怎能坐视不管;

但纵观刘备一生的创业史,非常隐忍谨慎,不可能因怒气而草率进兵;

从发动时间就可以看得出来;

关羽被害是220年初,刘备于成都武担山之南即皇帝位后,才发兵讨伐东吴;

时间是在221年秋;

中间隔了一年多,说刘备完全意气用事,也不正确;

所以关羽之死是发动夷陵之战的一个推动因素,令蜀汉占有道德制高点,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夷陵及荆州的战略地位;

【夷陵的地理战略地位】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猇亭,古地名,在今湖北宜都北)

夷陵是三国兵争重镇,夷陵位于湖北的西南面,西接三峡,位于长江三峡西陵峡的东口,为三峡门户,扼守入川通道;

北接临沮,更有通衢大道可北上襄樊乃至中原;

东抵江陵,南到武陵(今湖南常德)

可谓水旱道路四通的转运枢纽;

控制住夷陵周边,可阻断成都方向长江上游而下以及北方南下的敌兵去路;

清代史学家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提到“夷陵是三国时为吴蜀之要害”;

宋杰在《三国兵争要地与攻守战略研究》中统计到“从赤壁之战到西晋灭吴,夷陵及所在的宜都郡境内,发生过9次攻防作战行动”;

【荆州的地理战略地位】

再往更大的地理环境来看。以江陵为中心的江汉一带,“山陵形便,江川流通”,“北有襄阳之蔽,西有夷陵之防,东有武昌之援”,更是重要的军事地理单元;

诸葛亮的隆中对,早就表明荆州之要“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

比诸葛亮更早的是东吴鲁肃提出的“榻下对”,孙权鲁肃合榻对饮,鲁肃对曰“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 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帝号以图天下。”

后来刘表病亡之初,鲁肃积极向孙权进言,占领荆州实现当初的战略目标。“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 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东吴大将陆逊曾表示,夷陵乃至荆州是孙吴最为重要的军镇,“西陵国之西门,虽云易守。亦复易失;如其有虞,当倾国争之”

对于蜀汉来说,他们所在的成都平原往东主要依靠长江航运,来往必须依靠三峡水道及沿岸陆地;而孙吴复夺荆州后,不单扼住了三峡之口,也扼住了蜀汉东进通道;

蜀汉不仅失去长江黄金水道、华夏腹地的优越地理,更使得后续北伐瘸腿走路——只能通过更加险要的蜀道北上;

若夺回荆州,北上则可通过荆州一带的江汉平原,直抵曹魏中原的华北平原,利于一马平川的行军及物资运输;

君不见当年坐镇荆州的关羽那场北伐襄樊之战,严重威胁到曹魏中原腹地,打的曹操都想要迁都,威震华夏;

对于荆州的争夺,是整个三国的焦点之一;是蜀汉和东吴之间不可避免的矛盾点所在,所以早晚必会有此一战;

历史上的三国夷陵之战(三国夷陵之战始末)(1)

【蜀汉东下】

刘备称帝后,于221年发兵伐吴;

初,先主愤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秋七月,遂帅诸军伐吴

出师未捷,三弟张飞被害(张飞的分析文章详见主页张飞篇);

至此,黄忠、关羽、张飞皆死,马超在蜀汉不受大用。五虎将只剩赵云一人;

《云别传》中记载赵云对刘备伐吴,进行过劝谏

国贼是曹,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也”

说刘备难道忘了称帝的初衷和目的吗,就是声讨曹魏,光复汉室;

现在刚一称帝,却打同盟孙吴,变得名不正言不顺;况且孙权已经同意割让荆南三郡向蜀方求和;而且吴蜀交战,势必让曹魏有可乘之机;

说明刘备这是弄错主次矛盾,政治选择出现了大错误;

可惜当时最能让刘备听话的法正,已经去世;

(诸葛亮在刘备兵败夷陵后,叹曰“法孝直(法正)若在,则能制住主上(刘备),令不动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一开始蜀汉进攻非常顺利,逼得孙吴撤出巫县、秭归,蜀军出三峡,占领峡口两岸地域;

将军吴班、冯习自巫攻破异等,军次秭归,二年春正月,先主军还秭归,将军吴班、陈式水军屯夷陵,夹江东西岸

上文说了刘备虽怒,可没有失去理智和冷静的头脑;

刘备出峡口后,为进一步攻占荆州,兵分三路,

1、 自己带兵驻军猇亭,陆路进发;

2、 遣黄权率军囤夷陵江北岸;

3、 遣马良安抚联络武陵蛮夷。共同伐吴;

二月,先主自秭归率诸将进军,缘山截岭,于夷道猇亭驻营

从“缘山截岭”,这句话可以看出刘备当时走的是陆路;而且三峡东段地形特定北岸陡峭,南岸平缓,刘备选择从南岸行军至夷道;

自己的军队4万加上武陵蛮夷援军一万左右,蜀汉共计5万左右兵马;

而孙吴以镇西将军陆逊为大都督,统率朱然、潘璋、韩当、徐盛、孙桓等部,也是5万人开赴前线;

黄权囤江北,目的是为南岸蜀军做侧翼保护,防止当地吴军的支援以及北方魏军趁乱南下;

黄权其时为“镇北将军”,在发兵前他就认为全军出峡口的不利,还向刘备建议,让自己先出兵试探,刘备领主力军殿后行动;

“吴人悍战,又水军顺流,进易退难,臣请为先驱以当寇,陛下宜为后镇。”

但刘备没有听取,后来蜀军困于猇亭,黄权的江北之兵也难以救援,不得已投降曹魏;

可见黄权的前瞻性以及刘备的策略失误;

至于马良,成功安抚武陵蛮夷,“蛮夷渠帅皆受印号,咸如意指”;当地土著首领——沙摩柯起兵协同蜀汉大军作战;

马良是失街亭马谡的哥哥。兄弟五人,并有才名,马良是其中翘楚,“马氏五常,白眉最良”,白眉指的就是马良;可惜这样一位蜀汉栋梁之材,也败亡于此战役中;

【荆州的民心向背】

在这里多提一嘴,为什么刘备只能去蛮夷之地招兵抗吴;

刘备领导的蜀汉曾经也主治荆州多年,失荆州方一年多,难道毫无当地民心所向吗;

刘备在据有荆州时,曾两次从荆州之地调兵西征巴蜀;

在214年更是调诸葛亮、张飞、赵云等入川作战,只留关羽坐镇荆州;

刘备此举可谓为“孤注一掷”;

诸葛亮最初也在荆州,可惜时日不长,他“治绒、理民”的长干未能完全发挥,而从刘备抽调荆州文武主力的214年,到失荆州的219年,5年间,关羽身边人才匮乏,独自镇守;

当时夷陵所在的宜都太守樊友,懦弱无能,难勘大任后来吴军压境,樊友弃城而逃;

而糜芳、士仁的投降,更显刘备用人不当之过;

关羽是武圣,可独当一面,打仗可谓所向披靡,但治民可不是其专长,而且为人“矜而自傲”、“善待卒伍骄于士大夫”,民心不附,是其失荆州的一个原因;

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在《三国史话》提到,不论是关羽失荆州、还是后来刘备夷陵之败,祸根就在刘备急于吞并刘璋的益州,以至于对荆州不能兼顾治理;

刘备在取得荆州后,让诸葛亮“调其赋税,以充军实”;

但当时荆州是什么情况?

因为是四方通衢之兵家要地,荆州饱受连年战乱之苦,民生凋敝,建议刘备尽早取益州的庞统就说荆州及周边“荆土荒残,人物凋敝”;

都这么惨一个地方了,刘备因为急取益州,还对当地征税,抽调兵力,史书虽没详细写,但当地人民应该是怨声载道的,不得民心;

荆州在那时只是刘备攻占益州的跳板,等到诸葛亮在成都“足兵足食”后,就算有再好好治理荆州的政策,也来不及了;

后来孙吴夺下荆州后,是怎么治理的呢;

吕蒙旦暮使亲近存恤耆老,问所不足,疾病者给医药,饥寒者赐衣粮

战乱年代,吃饱穿暖就是最大的幸福了,吕蒙此举可谓笼络人心之基础且重要政策;

后来孙权下令尽除荆州民租税,并普遍任用荆州当地人为官,这对当地世家大族是利好消息;

所以在夷陵之战时,虽然孙吴治荆州时间短于蜀汉,但效果更好,没有反吴拥汉的意图;

对比蜀汉,民心向背,孙吴得【人和】

【相持阶段】

蜀军节节胜利,此处已经深入吴地二三百公里,看似东吴在夷陵之战初期出于非常不利的局面;

但这是东吴大将陆逊的诱敌之计。

陆逊在此战中,显示出高超的军事谋略水平;

初期蜀军来势汹汹,一方面陆逊是避其锋锐,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更重要的是如果在秭归上游进行战斗,此段长江“下水五日,上行百日”;

对于蜀军是顺流,水军进发、军资补给都很方便,对于孙吴则是逆流而战,颇为不利;

陆逊深知当地水文地形,有目的地且战且退。一直后撤到夷道(今湖北宜都)、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吴军成功退出了不利作战的高山峻岭,以逸待劳,把兵力难以展开的数百里长的山地留给了蜀军。

在刘备兵驻军猇亭时,吴军方才停止后退,扼守抵御,同样将重兵布置在南岸夷道县境内;

因为这里已经到了陆逊眼中最佳痛击蜀军的地方;

陆逊说“若此间是平原旷野,当恐有颠沛交驰之忧。今缘山行军,势不得展,自当罢于木石之间,徐制其弊耳。”

晓山川形势,诱敌深入,东吴已占【地利】

但吴军在陆逊的领导下,不贸然出击,进入相持阶段;

蜀军不得已,在巫峡、建平(今四川巫山北)至夷陵一线数百里地上设立了几十个营寨;

渐渐陷入陆逊的运筹帷幄、天罗地网之中;

魏文帝曹丕,得知蜀军于险要狭长的山谷地带连营,就对群臣说:“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苞原隰险阻而为军者为敌所禽’,此兵忌也。

意思是把大军铺开驻扎在地势过于复杂的大片地方,导致兵力过于分散,是完全违反军事学的错误措施;

当然刘备扎营没有七百里那么夸张。“扎营十余里,广数十丈”;

孙子兵法有言“上兵伐谋,攻心为上,不战而屈人之兵。

马良的弟弟马谡也曾说道“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陆逊借荆州民心之人和、勘山川之地利,此时再用“心战”之谋略,坚壁休战,没派兵救援驻守夷道的孙桓(孙权的侄子);

对于吴班带领数千人到阵前辱骂挑战,陆逊均不予理睬。“诸将皆欲击之,(陆)逊曰:“此必有谲,且观之。”

以不变应万变的陆逊,既破坏了刘备倚恃优势兵力企求速战速决的战略意图。也赢得心战,使得蜀军将士逐渐斗志涣散松懈,没有了当初顺流而下的锋锐之气;

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从222年正月到六月的半年连营驻守,使得蜀军越来越急躁;

而且农历六月,正值酷暑时节,暑气逼人,风干物燥,驻守的蜀军将士不胜其苦;

【火烧连营】

陆逊渐渐等到了反攻及胜利的时刻;

臣初嫌之,水陆俱进,今反舍船就步,处处结营,察其布置,必无他变。“

”今(蜀军)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计不复生,犄角此寇,正在今日。”

陆逊则抓住时机,果断采用火攻的战术,遂大破蜀军;

这就是《三国演义》中“火烧连营七百里”的历史来源;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作诗道“持矛举火破连营,玄德穷奔白帝城。一旦威名惊蜀魏,吴王宁不敬书生。”

而历史上攻夷陵用火攻,陆逊可不是第一个;

东汉的岑彭对战割据四川的公孙述,也采用火攻获胜;

《后汉书》记载“因飞拒焚之,风怒火盛,桥楼崩烧

不知道陆逊火攻之计是否得之此段历史;

但夷陵之战是陆逊充分结合天时、地理、人和、心战等诸多要素,而得胜的

《三国志》赞曰“刘备天下称雄,一世所惮,陆逊春秋方壮,威名未著,摧而克之,罔不如志予既奇(陆)逊之谋略,又叹(孙)权之识才,所以济大事也

历史上的三国夷陵之战(三国夷陵之战始末)(2)

截图自【渤海小吏】

【战争影响】

此战,成就了东吴陆逊的威名;

对于蜀汉来说,却惨烈到几近灭国,刘备一方几乎全军覆没,阵亡数万人,大将冯习、张南、侍中马良、五溪蛮夷首领沙摩柯等皆战死;备将杜路、刘宁等穷逼请降;镇北将军黄权不得已,北逃投靠曹魏;

《傅子》更是记载吴军消灭蜀汉军八万余,刘备仅以身免;

刘备戎马半生,功业难成,却厚积薄发在数年间得荆州、下益州、占汉中,封王称帝。然夷陵大败中令蜀汉基业一战回到解放前;

应了那句话“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后来刘备病退永安(白帝城),没过多久,在不甘、愤懑、遗憾中托孤离世;

而夷陵之战使得蜀汉的“人才梯队断档氏毁灭”,留给诸葛亮的是一个无比巨大的烂摊子;

如《出师表》所言“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若不是有孔明这样一个治国理政天花板级别的人物,蜀汉灭国可能要提前几十年;

更多三国内容详见主页


参考文献

范晔:《后汉书》

陈寿:《三国志》(裴松之,注释版)

司马光:《资治通鉴》

罗贯中:《三国演义》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

吕思勉:《三国史话》

宋杰:《三国兵争要地与攻守战略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