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三个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近代历史中经典的上兵伐谋的经典战役)(1)

"因而语兵法,可以威四夷"

"上兵伐谋"最早出自于《孙子兵法·谋攻篇》,其大致意思是用最好的计谋去赢取战争的胜利,简言之"以智取胜"。在古时候冷兵器时代,很多战争需要双方兵力的比拼,兵力少装备差的一方如果正面生硬拼杀,肯定会吃大亏。

这时候利用计谋赢取有利局势,损耗对方大量兵力就很有必要了,熟悉的例子就有,项羽的巨鹿之战、诸葛亮的空城计、吴蜀联盟的赤壁之战等等都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战争不仅是军力的考验,更是谋虑者的智力火花碰撞结果

在解放战争中就有三场有名的"上兵伐谋"战役,为新中国的建立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那么今天就来好好梳理下战争背后的谋略。

历史上三个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近代历史中经典的上兵伐谋的经典战役)(2)

东北野战军在坦克掩护下前进

辽沈战役

辽沈战役发生在解放战争的战略决战时期,开始于1948年9月初,此时经历过挺近大别山过后,解放军不再是受制于人的被动模式,转被动防御为主动进攻敌人战略腹地,这对于牵制国民党方面的精锐主力和转变战争局势都有着重要意义。

并且此时全国范围内都捷报频传,华北方面重要战略城市石家庄和山西临汾都已经成功解放收复,西北方面彭德怀领导的西北野战军获得宜瓦战役的重要胜利,获取大量军用物资,为全国其他地区的战役起到了鼓舞的作用。作为当时全国范围内唯一的人民解放军兵力超过国民党方面军的地区,党中央把这一区域中首当其冲的大决战战场。此外前期林彪领导的队伍在地区发起秋冬季大反攻,短时间内总计达到七次

历史上三个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近代历史中经典的上兵伐谋的经典战役)(3)

卫立煌照片

1948年2、3月被攻克的城市就有辽阳、营口和永吉等除省会城市外多数的重要补给城市,切断了东北国民党方面的铁路和公路运输。国民党方面孤军守着长春、沈阳和锦州三个彼此地理上不相连的点状区域。这对于国军的运输补给造成了巨大困难,基本上只能靠空运微薄的物资来维持,饿死人的事每天都在发生

辽沈战役中投入主力军是东北野战军(又称第四野战军),以林彪和罗荣桓作为指挥核心,共动员53个师,总计70多万兵力。而此时的国民党方面,蒋介石看到陈诚指挥不力,东北地区陷入危机,立马更换司令员,让刚从欧美考察回国的卫立煌接任东北作战总司令,而很不巧的是面对蒋介石发出作战计划,卫立煌则有不同看法,双方发生争执。

历史上三个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近代历史中经典的上兵伐谋的经典战役)(4)

淮海战争模拟画面

蒋主张将沈阳长春地区主力国军集中撤回到锦州,并且打通沈阳和北京的重要运输线路,既可以和北京的傅作义里外照应,更有机会伺机而夺取东北;而卫立煌认为东北地区还需要守住沈阳,主力军不能擅自撤离沈阳地区,因而一时间双方争执不下,导致国民党内部战略决策摇摆不定

根据中共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指示,东北野战军留下部分继续围困长春和沈阳,不主动强攻,剩下的主力部队南下进攻锦州-国民党反面东北军大后方所在地。实施历史上著名的"关门打狗"策略,将国民党的长春和沈阳撤退部队的撤离路线给完全切断,这就使得东北地区的国民党军力分散,容易逐个击破

事实结果也确实如预期,经历了锦州会战、辽西围歼战以及解放沈阳之后,国民党军全国兵力数量首次被人民解放军所超越,不到两个月东北全境就解放了,比原先预计快了很多,为了之后两大决战创造更多兵力和物资保障。

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作战于1948年11月初正式拉开帷幕,战场主要发生淮海地区,跨越鲁豫皖苏四省,不仅作战范围广,而且在三大战役中也是最难最复杂、双方投入兵力最多的一场敌我双方力量的决斗。

在决战前人民解放军已经获得一些城市攻克胜利,比如9月济南战役后,山东境内主要城市菏泽、烟台等地区的国军纷纷逃跑,不攻自破,山东境内大部分地区(除青岛)已经处于人民解放军的控制之下,南下与徐州地区的国民党军会战也没有太大的后方袭击的忧患,由此粟裕将军向中共中央请示"立即把握时机进行淮海战役",经过一番讨论后最终得到同意。

历史上三个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近代历史中经典的上兵伐谋的经典战役)(5)

国民党方面由于节节败退,使得整体士兵作战士气低下。竟然蒋介石一时间都找不到合适的总司令官指挥作战,最先是推举白崇禧担任,但是以种种理由没有赴任,而另一名可信任的心腹大将杜聿明被临时调取东北协助作战,最后只好派曾经的五虎福将之称的刘峙担任司令官。

可是刘峙并不熟悉作战地形和人民解放军的作战策略,使得前期指挥不力,使得徐州方面的军队被被动式分割打击,这也导致后期即使杜聿明被调回徐州作战也无力回天,所以说在作战的策略上国民党军就没有领会到上兵伐谋的奥义。

平津战役

平津战役作为三大战役中的最后一战,实际上是和淮海战役同步进行的,在1948年11月底开始,针对于京津地区以及河北的张家口地区华北地区的国民党军进行最后的"收网行动",这场战争直接决定了长江以北的解放胜利。

此时国民党的东北作战部队刚刚经历辽沈战役的失败,回到关内休息整顿,并入华北的傅作义作战团队。人民解放军继续采用包围战术,切割国民党军各个据点之间的联系,使敌方主力军队困守在天津、张家口和塘沽等地方。

历史上三个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近代历史中经典的上兵伐谋的经典战役)(6)

然后以天津为作战前线,调用东北野战部队精锐配合大炮掩护,之后经过一天一夜的激烈奋战成功拿下天津和塘沽地区。而北京(当时称北平)的傅作义部队在和解放军代表接触后,同意和平改编,由此北京古城的历史遗迹和人民财产得意最大程度保全,解放战争之三大战役正式结束。

总结:

战争的输赢无论是在冷兵器时代还是拥有各种先进武器的现代战争,"上兵伐谋"是作战策划者所要考虑的核心问题,该怎样部署兵力,什么样的作战策略,以及准确判断对方的作战思路以求应对。甚至是军心安定等主观因素在真实的战场上也会带来极大的军事局势变化影响。

历史上三个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近代历史中经典的上兵伐谋的经典战役)(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