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札儒家的标杆人物 李耘枞古人为什么尊称别人为足下(1)

古时候,足下是一种尊称。下称谓上,或者同辈、朋友之间相称,都用足下,相当于现在的敬辞您一样。

古代对人的尊称,有陛下、殿下、阁下和足下4种。其中,陛下专称皇帝,殿下专称太子或王子,阁下则专称宰相,其共同的意思是,我不敢看你的脸,因为你的地位太高,面子太大。

足下尊称的兴起,跟春秋时期晋国贵族介子推割肉救主有关。

介子推(公元前?-公元前636年),又名介之推,后人尊为介子,春秋时期晋国(今山西介休市)人,生于闻喜户头村,长在夏县裴介村。晋献公晋诡诸(公元前?—公元前651年)十分宠爱妃子骊姬,骊姬侍宠而骄,一心想废掉太子申生,而改立自己的儿子奚齐,由此引发一系列变故。

当骊姬下狠手把太子申生陷害致死,公子重耳十分害怕,慌忙逃亡他乡避难。重耳因为素有贤名,自然有许多贤士追随,介子推即是其中之一。重耳在逃亡过程中饱经艰难险阻,先是要躲避老汉晋献公的追杀,老汉死后又要防备兄弟晋惠公晋夷吾的追杀,常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

真应了那句俗话,三穷三富不到老。前后逃亡19年之后,重耳从逃亡者变成晋文公。当时正遇周王室发生内乱,重耳便急急忙忙出兵勤王,竟然把奖赏跟他一起逃亡的有功之臣做得半途而废。而当时跟随重耳逃亡的贤士,大多是拿自己的人生作赌注,希望跟随重耳有朝一日能够享受荣华富贵。随行的壶叔(一名陶叔狐)见重耳没有赏赐自己,就主动向重耳请赏。而介子推却不以为然,他说,晋文公能够回国当君王,实为天意,而自己割肉救主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没必要奖赏,并以接受奖赏为耻辱。

于是赋诗一首:“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死于中野。”背起自己的母亲躲进绵山,成为不食君禄的隐士。

比重耳稍微早点的春秋首霸齐桓公小白,也曾吃过人肉。只不过他不饿得吃人肉,而是想尝个鲜,结果不是保住自己的命,而是丢了自己的性命。一天,小白对御厨易牙说:“我山珍海味都吃腻了,只是还没有吃过人肉。你如此会做菜,晓得怎么烹制人肉吗?味道又如何?”这本是小白的无心戏言,而易牙为了讨得小白的欢喜却牢记在心。后来,他看见自己的儿子,就把儿子杀了给小白小白做人肉宴。小白在少午吃到一盘鲜嫩无比、从来都没吃过的肉,便问易牙:“这是啥子肉,这么好吃?”易牙哭着说:“此乃臣子之肉,献给大王尝鲜!”小白虽然内心很不舒服,却被易牙杀子给自己吃得行为所感动,认为易牙爱他胜过自己的亲骨肉,从此便宠信易牙。齐相管仲要死的时候,小白想把政务托付给易牙,管仲阻拦说:“父子相爱是人之常情,易牙连自己的儿子都不爱,又怎么会真心爱你哟!”为齐国的千秋大业着想,管仲建议小白将易牙、公子开方和竖刁撤职,永远不准入朝。可惜小白没有听从管仲的遗言,更加亲信易牙、公子开方和竖刁。后来,小白得重病,易牙、公子开方和竖刁就开始作乱,他们堵塞宫门,筑起高墙,让小白与外界隔绝,连一口水都不拿给小白喝,把小白给活活饿死。

邻居解张晓得介子推的事迹,便写了一封信趁着夜色悄悄挂到城门上,为介子推打抱不平。重耳看到书信,当初的苦难便涌上心头,觉得自己真的狗粪,连忙派人召介子推受封,可使臣根本就找不到介子推。没办法,重耳只好自己带领一众人马到绵山寻访。哪晓得那绵山蜿蜒数十里,重峦叠嶂,谷深林密,竟无法可寻。重耳找人心切,便听信小人之言,下令三面烧山。没想到大火烧了整整三天三夜,连介子推的影子都没见到。

后来,有人在一棵枯柳下发现介子推母子的尸骨,重耳悲痛万分,在介子推的尸体前哭拜一阵,然后厚葬。侍卫在搬动介子推遗体的时候,发现遗体脊梁堵着一个柳树的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重耳深为愧疚,遂改绵山为介山,并立庙祭祀,下令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全国禁烟火(即寒食节)。重耳还将一节烧焦的柳木,带回宫中做了一双木屐,每天都望着它感叹:“悲哉足下”。

从此之后,足下便成为下对上或同辈、朋友之间的一种尊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