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
大多数人初读王小波的《黄金时代》时,都会觉得这简直就是一本有颜色的小说,里面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性描写,可为什么这么少儿不宜的作品却能够成为经典,甚至还被评为“20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呢?
就连一向高调的高晓松都不禁感慨:
“以我有限的阅读量,王小波在我读过的白话文作家中绝对排第一,并且甩开第二名非常远,他在我心里是神一般的存在。”
究竟,王小波的作品好在哪里呢?
之前我写了好几篇书评,具体讨论王小波在《黄金时代》中是如何进行性书写的,而这篇文章我想抛开“性”这个话题,来探讨《黄金时代》之所以成为经典的诸多原因。
这还要从《黄金时代》的创作背景说起,那是一段“人人失语”的年代。
王小波1952年出生于北京,他的父亲在“运动”中被划为“阶级异己分子”,这对王小波的家庭、童年都有很大的影响。
后来王小波去云南插队,在荒谬现实中沉浮后,王小波就以这段经历为背景写下了《黄金时代》。
《黄金时代》中的男主人公“王二”就处于恐怖和荒谬的环境,遭到各种不公正待遇,但他却摆脱了传统知识分子压抑、愤怒的心态,而是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方式:以性爱作为对抗荒诞世界的最后据点。
这也是王小波为什么在《黄金时代》中大量描写性的原因,他是以“性”为武器,来揭露现实世界的荒诞性。
当然除了性描写,其实王小波在《黄金时代》中还有其他武器,比如他独特的小说文体。
戴锦华先生曾对王小波的小说下过一个结论:
“王小波肯定高于当代文坛上的许多小说家,他们写的很多很快,但终究没有提供自己真正独特的文体和风格,他们对文学史的贡献将因此而黯淡,和这些缺乏文体上的自觉意识的人不同,王小波小说的独特声音不论是放到何地何处,总能让人一下子辨认出来,可以说他富有天才的的抵达,完成了一种对中国读者来说还比较陌生的狂欢性文体,提供用现代汉语写作的狂欢体小说。”
其实戴锦华先生说到王小波的这种狂欢体,更多程度上还是因其深受西方文学思潮的影响,比如说意识流小说、荒诞小说、存在主义文学以及黑色幽默小说。
但是从王小波小说整体的戏谑性和悲剧意味而言,更像是起源于美国的黑色幽默小说。
这是一种产生于美国60年代的文学流派,常见的形式是以喜剧语言表现悲剧内容。
“黑色幽默”作家往往塑造一些乖僻的“反英雄”人物,表面描写可笑的言行实则影射社会现实,从而表达作家对社会问题的观点。
比如《黄金时代》里的一个例子,讽刺乡村医院设备差,针头反复用。
我们队医务室那一把针头镀层剥落,而且都有倒钩,经常把我腰上的肉钩下来。后来我的腰就像中了散弹枪,伤痕久久不褪。
又如他把批斗形容为出“斗争差”。
我去找过人保组老郭,问他们叫我们出这种差是什么意思。 他们说,无非是让对面的坏人知道这边厉害,不敢过来。本来不该叫我们去,可是凑不齐人数。反正我们也不是好东西,去去也没什么的。
另外,在黄金时代中,还充斥着大量反讽的语言,给《黄金时代》增添了许多独到之处。
比如《黄金时代》里写王二交代材料的地方:“我以为我的交代材料最有文采,因为我写这些材料是住在招待所没有别的事可干,就像专业作家一样。”这里明明是王二被迫写交代材料,他却是做一种享受并以此自豪。
这种语言的反讽性也给人一种黑色幽默的感觉,从而透视出那个时代充满荒谬和悖论的现状。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这让《黄金时代》颠覆了传统文学的创作文体与语言风格,成为文坛中独特的“宠儿”。
在“运动”结束后,涌现了一个文学思潮:伤痕文学。
大量回顾文革知青生活的作品出现,细腻哀婉,悲切动人。连小平同志评价道:哭哭啼啼,没有出息。
可王小波却打破了这种“哭哭啼啼”的格局,他用幽默的腔调说出来的那段痛苦,云淡风轻,但是却不失为一种“无声”的反抗。
其实,《黄金时代》这本书也是非常好读,轻松、有趣的,想来对那些经历过这段历史的人来说,也不失为一种抚慰了。
就像小说中的王二那样,苦中作乐,依然感受着生活的美好。
《黄金时代》中有一个很有名的句子:“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
对于王小波来说,或许历尽苦难后,才显得往后生活何其珍贵。毕竟,那是属于他的黄金时代。
现如今王小波已经去世多年,如果他现在还活着,也已经68岁了。可能他会做一个网红,拍拍短视频,但我想更多可能,他只愿成为“沉默的大多数”,和李银河过上平淡、安稳的日子。
00:00 / 00:00
只可惜,1997年,年仅45岁的王小波因心脏病不幸去世,留给世人无尽的哀叹。
王小波在生前也并没有享受到爆红的“荣耀”,相反,《黄金时代》在出版时还遇到诸多不顺。
后来,幸亏华夏出版社的老编辑赵洁平慧眼识珠,趁总编辑外出期间,打了一个时间差才让《黄金时代》国内版问世。但事后,她也因此受到严厉指责,心力交瘁,大病了一场。
世人大都看到了小说中的大尺度描写,但其实让我看来,一本书呈现的是多个维度的世界,如果一个读者着眼于露骨的情色,那他所看见的就只是情色而已。
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王小波去世后,李银河极力促成他的作品出版面世,一时间,涌现出“王小波热”的盛况,甚至很多人声称甘愿做王小波的门下走狗。
著名作家麦家就对王小波就有过很高的评价,他说:“如果让王小波多活10年,他也许会和鲁迅齐名。”
而刘心武则说:“王小波以幽默的角度表达出对历史进程的‘看穿’,常令我有醍醐灌顶的快感。”
而我心中,王小波是特立独行的,黑色幽默中是真实的现状,文学笔触下是理性的思想,有趣的灵魂里是深刻的哲理,正因为他会发光,所以不怕黑暗。
于喧嚣中,我们总要保有一丝清醒,于平淡生活中,我们总希望追寻有趣的灵魂,那就开始读王小波吧!
推荐王小波“时代三部曲”,其中包括《黄金时代》、《白银时代》和《黑铁时代》,一顿饭钱,却能让你与这个最有趣的灵魂相遇!
喜欢的朋友,可以点击以下链接购买哦!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
大多数人初读王小波的《黄金时代》时,都会觉得这简直就是一本有颜色的小说,里面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性描写,可为什么这么少儿不宜的作品却能够成为经典,甚至还被评为“20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呢?
就连一向高调的高晓松都不禁感慨:
“以我有限的阅读量,王小波在我读过的白话文作家中绝对排第一,并且甩开第二名非常远,他在我心里是神一般的存在。”
究竟,王小波的作品好在哪里呢?
之前我写了好几篇书评,具体讨论王小波在《黄金时代》中是如何进行性书写的,而这篇文章我想抛开“性”这个话题,来探讨《黄金时代》之所以成为经典的诸多原因。
这还要从《黄金时代》的创作背景说起,那是一段“人人失语”的年代。
王小波1952年出生于北京,他的父亲在“运动”中被划为“阶级异己分子”,这对王小波的家庭、童年都有很大的影响。
后来王小波去云南插队,在荒谬现实中沉浮后,王小波就以这段经历为背景写下了《黄金时代》。
《黄金时代》中的男主人公“王二”就处于恐怖和荒谬的环境,遭到各种不公正待遇,但他却摆脱了传统知识分子压抑、愤怒的心态,而是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方式:以性爱作为对抗荒诞世界的最后据点。
这也是王小波为什么在《黄金时代》中大量描写性的原因,他是以“性”为武器,来揭露现实世界的荒诞性。
当然除了性描写,其实王小波在《黄金时代》中还有其他武器,比如他独特的小说文体。
戴锦华先生曾对王小波的小说下过一个结论:
“王小波肯定高于当代文坛上的许多小说家,他们写的很多很快,但终究没有提供自己真正独特的文体和风格,他们对文学史的贡献将因此而黯淡,和这些缺乏文体上的自觉意识的人不同,王小波小说的独特声音不论是放到何地何处,总能让人一下子辨认出来,可以说他富有天才的的抵达,完成了一种对中国读者来说还比较陌生的狂欢性文体,提供用现代汉语写作的狂欢体小说。”
其实戴锦华先生说到王小波的这种狂欢体,更多程度上还是因其深受西方文学思潮的影响,比如说意识流小说、荒诞小说、存在主义文学以及黑色幽默小说。
但是从王小波小说整体的戏谑性和悲剧意味而言,更像是起源于美国的黑色幽默小说。
这是一种产生于美国60年代的文学流派,常见的形式是以喜剧语言表现悲剧内容。
“黑色幽默”作家往往塑造一些乖僻的“反英雄”人物,表面描写可笑的言行实则影射社会现实,从而表达作家对社会问题的观点。
比如《黄金时代》里的一个例子,讽刺乡村医院设备差,针头反复用。
我们队医务室那一把针头镀层剥落,而且都有倒钩,经常把我腰上的肉钩下来。后来我的腰就像中了散弹枪,伤痕久久不褪。
又如他把批斗形容为出“斗争差”。
我去找过人保组老郭,问他们叫我们出这种差是什么意思。 他们说,无非是让对面的坏人知道这边厉害,不敢过来。本来不该叫我们去,可是凑不齐人数。反正我们也不是好东西,去去也没什么的。
另外,在黄金时代中,还充斥着大量反讽的语言,给《黄金时代》增添了许多独到之处。
比如《黄金时代》里写王二交代材料的地方:“我以为我的交代材料最有文采,因为我写这些材料是住在招待所没有别的事可干,就像专业作家一样。”这里明明是王二被迫写交代材料,他却是做一种享受并以此自豪。
这种语言的反讽性也给人一种黑色幽默的感觉,从而透视出那个时代充满荒谬和悖论的现状。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这让《黄金时代》颠覆了传统文学的创作文体与语言风格,成为文坛中独特的“宠儿”。
在“运动”结束后,涌现了一个文学思潮:伤痕文学。
大量回顾文革知青生活的作品出现,细腻哀婉,悲切动人。连小平同志评价道:哭哭啼啼,没有出息。
可王小波却打破了这种“哭哭啼啼”的格局,他用幽默的腔调说出来的那段痛苦,云淡风轻,但是却不失为一种“无声”的反抗。
其实,《黄金时代》这本书也是非常好读,轻松、有趣的,想来对那些经历过这段历史的人来说,也不失为一种抚慰了。
就像小说中的王二那样,苦中作乐,依然感受着生活的美好。
《黄金时代》中有一个很有名的句子:“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
对于王小波来说,或许历尽苦难后,才显得往后生活何其珍贵。毕竟,那是属于他的黄金时代。
现如今王小波已经去世多年,如果他现在还活着,也已经68岁了。可能他会做一个网红,拍拍短视频,但我想更多可能,他只愿成为“沉默的大多数”,和李银河过上平淡、安稳的日子。
00:00 / 00:00
只可惜,1997年,年仅45岁的王小波因心脏病不幸去世,留给世人无尽的哀叹。
王小波在生前也并没有享受到爆红的“荣耀”,相反,《黄金时代》在出版时还遇到诸多不顺。
后来,幸亏华夏出版社的老编辑赵洁平慧眼识珠,趁总编辑外出期间,打了一个时间差才让《黄金时代》国内版问世。但事后,她也因此受到严厉指责,心力交瘁,大病了一场。
世人大都看到了小说中的大尺度描写,但其实让我看来,一本书呈现的是多个维度的世界,如果一个读者着眼于露骨的情色,那他所看见的就只是情色而已。
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王小波去世后,李银河极力促成他的作品出版面世,一时间,涌现出“王小波热”的盛况,甚至很多人声称甘愿做王小波的门下走狗。
著名作家麦家就对王小波就有过很高的评价,他说:“如果让王小波多活10年,他也许会和鲁迅齐名。”
而刘心武则说:“王小波以幽默的角度表达出对历史进程的‘看穿’,常令我有醍醐灌顶的快感。”
而我心中,王小波是特立独行的,黑色幽默中是真实的现状,文学笔触下是理性的思想,有趣的灵魂里是深刻的哲理,正因为他会发光,所以不怕黑暗。
于喧嚣中,我们总要保有一丝清醒,于平淡生活中,我们总希望追寻有趣的灵魂,那就开始读王小波吧!
推荐王小波“时代三部曲”,其中包括《黄金时代》、《白银时代》和《黑铁时代》,一顿饭钱,却能让你与这个最有趣的灵魂相遇!
喜欢的朋友,可以点击以下链接购买哦!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
大多数人初读王小波的《黄金时代》时,都会觉得这简直就是一本有颜色的小说,里面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性描写,可为什么这么少儿不宜的作品却能够成为经典,甚至还被评为“20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呢?
就连一向高调的高晓松都不禁感慨:
“以我有限的阅读量,王小波在我读过的白话文作家中绝对排第一,并且甩开第二名非常远,他在我心里是神一般的存在。”
究竟,王小波的作品好在哪里呢?
之前我写了好几篇书评,具体讨论王小波在《黄金时代》中是如何进行性书写的,而这篇文章我想抛开“性”这个话题,来探讨《黄金时代》之所以成为经典的诸多原因。
这还要从《黄金时代》的创作背景说起,那是一段“人人失语”的年代。
王小波1952年出生于北京,他的父亲在“运动”中被划为“阶级异己分子”,这对王小波的家庭、童年都有很大的影响。
后来王小波去云南插队,在荒谬现实中沉浮后,王小波就以这段经历为背景写下了《黄金时代》。
《黄金时代》中的男主人公“王二”就处于恐怖和荒谬的环境,遭到各种不公正待遇,但他却摆脱了传统知识分子压抑、愤怒的心态,而是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方式:以性爱作为对抗荒诞世界的最后据点。
这也是王小波为什么在《黄金时代》中大量描写性的原因,他是以“性”为武器,来揭露现实世界的荒诞性。
当然除了性描写,其实王小波在《黄金时代》中还有其他武器,比如他独特的小说文体。
戴锦华先生曾对王小波的小说下过一个结论:
“王小波肯定高于当代文坛上的许多小说家,他们写的很多很快,但终究没有提供自己真正独特的文体和风格,他们对文学史的贡献将因此而黯淡,和这些缺乏文体上的自觉意识的人不同,王小波小说的独特声音不论是放到何地何处,总能让人一下子辨认出来,可以说他富有天才的的抵达,完成了一种对中国读者来说还比较陌生的狂欢性文体,提供用现代汉语写作的狂欢体小说。”
其实戴锦华先生说到王小波的这种狂欢体,更多程度上还是因其深受西方文学思潮的影响,比如说意识流小说、荒诞小说、存在主义文学以及黑色幽默小说。
但是从王小波小说整体的戏谑性和悲剧意味而言,更像是起源于美国的黑色幽默小说。
这是一种产生于美国60年代的文学流派,常见的形式是以喜剧语言表现悲剧内容。
“黑色幽默”作家往往塑造一些乖僻的“反英雄”人物,表面描写可笑的言行实则影射社会现实,从而表达作家对社会问题的观点。
比如《黄金时代》里的一个例子,讽刺乡村医院设备差,针头反复用。
我们队医务室那一把针头镀层剥落,而且都有倒钩,经常把我腰上的肉钩下来。后来我的腰就像中了散弹枪,伤痕久久不褪。
又如他把批斗形容为出“斗争差”。
我去找过人保组老郭,问他们叫我们出这种差是什么意思。 他们说,无非是让对面的坏人知道这边厉害,不敢过来。本来不该叫我们去,可是凑不齐人数。反正我们也不是好东西,去去也没什么的。
另外,在黄金时代中,还充斥着大量反讽的语言,给《黄金时代》增添了许多独到之处。
比如《黄金时代》里写王二交代材料的地方:“我以为我的交代材料最有文采,因为我写这些材料是住在招待所没有别的事可干,就像专业作家一样。”这里明明是王二被迫写交代材料,他却是做一种享受并以此自豪。
这种语言的反讽性也给人一种黑色幽默的感觉,从而透视出那个时代充满荒谬和悖论的现状。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这让《黄金时代》颠覆了传统文学的创作文体与语言风格,成为文坛中独特的“宠儿”。
在“运动”结束后,涌现了一个文学思潮:伤痕文学。
大量回顾文革知青生活的作品出现,细腻哀婉,悲切动人。连小平同志评价道:哭哭啼啼,没有出息。
可王小波却打破了这种“哭哭啼啼”的格局,他用幽默的腔调说出来的那段痛苦,云淡风轻,但是却不失为一种“无声”的反抗。
其实,《黄金时代》这本书也是非常好读,轻松、有趣的,想来对那些经历过这段历史的人来说,也不失为一种抚慰了。
就像小说中的王二那样,苦中作乐,依然感受着生活的美好。
《黄金时代》中有一个很有名的句子:“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
对于王小波来说,或许历尽苦难后,才显得往后生活何其珍贵。毕竟,那是属于他的黄金时代。
现如今王小波已经去世多年,如果他现在还活着,也已经68岁了。可能他会做一个网红,拍拍短视频,但我想更多可能,他只愿成为“沉默的大多数”,和李银河过上平淡、安稳的日子。
只可惜,1997年,年仅45岁的王小波因心脏病不幸去世,留给世人无尽的哀叹。
王小波在生前也并没有享受到爆红的“荣耀”,相反,《黄金时代》在出版时还遇到诸多不顺。
后来,幸亏华夏出版社的老编辑赵洁平慧眼识珠,趁总编辑外出期间,打了一个时间差才让《黄金时代》国内版问世。但事后,她也因此受到严厉指责,心力交瘁,大病了一场。
世人大都看到了小说中的大尺度描写,但其实让我看来,一本书呈现的是多个维度的世界,如果一个读者着眼于露骨的情色,那他所看见的就只是情色而已。
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王小波去世后,李银河极力促成他的作品出版面世,一时间,涌现出“王小波热”的盛况,甚至很多人声称甘愿做王小波的门下走狗。
著名作家麦家就对王小波就有过很高的评价,他说:“如果让王小波多活10年,他也许会和鲁迅齐名。”
而刘心武则说:“王小波以幽默的角度表达出对历史进程的‘看穿’,常令我有醍醐灌顶的快感。”
而我心中,王小波是特立独行的,黑色幽默中是真实的现状,文学笔触下是理性的思想,有趣的灵魂里是深刻的哲理,正因为他会发光,所以不怕黑暗。
于喧嚣中,我们总要保有一丝清醒,于平淡生活中,我们总希望追寻有趣的灵魂,那就开始读王小波吧!
推荐王小波“时代三部曲”,其中包括《黄金时代》、《白银时代》和《黑铁时代》,一顿饭钱,却能让你与这个最有趣的灵魂相遇!
喜欢的朋友,可以点击以下链接购买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