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人和好朋友不少咱河南的,他们就很不爽一听,“咦~你河南di?”。虽然不是恶意,但总觉得很烦。

听着河南话就够了(河南人爱说的咦)(1)

大相国寺

尤其是这个常放在句首的“咦~~”,咦!恁想弄啥哩?;”咦!恁还觉着恁通(挺)不赖着嘞?!多好像已经成了河南方言的标识,大部分都是用在表达不好的时候。“咦~~”,更在小岳岳的传播带动下,也被广大网民经常在弹幕中广泛使用。

造成了大家一点刻板印象,觉得方言有点土,其实大家伙不知道,河南人说的这个“咦~”本字最早不是“咦”,而是“噫”,要读一声yi。这可是一个种非常古老的语气叹词,来头非常大,被广泛用于官方的正式表达之中,古人觉得蛮高雅,用来表达某种情绪。

听着河南话就够了(河南人爱说的咦)(2)

开封夜色

如孔子在得知最得意的门生颜回,突然英年早逝后,悲痛地说:“噫!天丧予!天丧予!”。唉!上天是要我的命呀!上天是要我的命呀!”体现了孔子真挚的痛惜之情。

这可是记载在《论语》里的,春秋时期鲁国的孔子,为何能广收各国南腔北调的弟子于门下,大家还能听得懂他的教诲,他也能听懂大家说的啥,还能周游列国不带翻译,您知道为啥吗?

听着河南话就够了(河南人爱说的咦)(3)

颜回

就是当时各国之间有一种周朝官方认定的类似普通话的“雅言”,代表中原正宗,大家都讲雅言,所以沟通无常。

而《论语》肯定是雅言写的,“噫”,就是一个很风雅的字。

“噫”,最能体现这个用法的,当属“举案齐眉”典故的主人公梁鸿,他是东汉人,文采飞扬但不慕美色,拒绝了一堆漂亮姑娘的追求,娶了有才贤惠但面貌奇丑的孟女光,二人夫妻和睦,成为一段佳话。

听着河南话就够了(河南人爱说的咦)(4)

举案齐眉

一次夫妻二人携手路经洛阳时,望见宫殿巍峨,帝王五金奢靡、但百姓却多贫苦,有感而作“五噫之歌”:

陟彼北芒兮,噫!

顾览帝京兮,噫!

宫阙崔巍兮,噫!

民之劬劳兮,噫!

辽辽未央兮,噫!

叹词,在这里表示悲愤或悲痛。

登上高高的北芒山,哎!

回头把皇都城遥看,哎!

高大的宫殿多雄伟,哎!

都靠百姓的劳作苦,哎!

人民苦难无尽无边,哎~~

一个“噫”,表现了作者的底层老百姓的深切同情和对帝王骄奢淫逸的强烈不满。

听着河南话就够了(河南人爱说的咦)(5)

《三国演义》剧照 刘备听闻张飞死讯

再如明代人写的《三国演义》中,刘备三弟张飞不听大哥建议,终因暴而无恩,被部将范强、张达杀害。刘备听闻张飞就这么死了,“噫!飞死矣。”

也有的说法说,你看,刘备二弟被杀害,哭得昏死过去,倾全国之兵伐吴替关羽复仇。

但张飞被杀,就说了,“噫!飞死矣”?看来,他不待见张飞啊。其实不是的,“噫”,不能读得平平淡淡,“啊?张飞死了?”

听着河南话就够了(河南人爱说的咦)(6)

周敦颐

“噫”,这里应该是一种痛彻心扉的悲呼,震惊道:哎,三弟啊,你怎么走了啊!也显得句子很口语化,可见是刘备登上听闻噩耗的真情流露。

我也看到,网上再瞎传,说可以表达多种情绪的“噫”,也可以被当作脏话,问候人家妈妈来使用。说什么,《爱莲说》中的“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TMD,对菊花的爱,陶渊明之后很少听到了。

听着河南话就够了(河南人爱说的咦)(7)

陶渊明

可以肯定的是,完全以胡说八道,以我今天讲的为准,

所以,你看,作为河南方言中的“噫”,传承的乃是悠久的中原雅言,乃是古风遗存。

河南所处的中原地区,从第一代王朝夏朝开始,一直到北宋和金朝,三千多年,这里,都曾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统治者天然认为谁占领了中原才算是正统的王朝,有资格代表中国。

听着河南话就够了(河南人爱说的咦)(8)

开封封龙亭

如同今天的普通话,以北京方言为基础一样,孔子时期那时候各诸侯国通行的“雅言” ,就是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原地区的方言为基础发展的,虽历经岁月沧桑,语流音变,但“噫”却很好地被当地人保留了下来,即使有损耗,但一部分的意思,还可以生动鲜活的来表现某种情绪,本身就是历史的延续。

所以,请了解,河南方言并不土。

喜马拉雅《大力史》文字版,为防剽窃搬到今日头条,欢迎留言点赞!

转音频、洗稿,剽窃者请自重,发现后起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