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最后一片秘境丽水 穿越岁月和时代的光阴隧道(1)

邂逅旌德

文/江海滨

天气才晴便不同,轻轻拂面有和风。

溪边春事关心处,杨柳深青杏浅红。

这是诗人汪梦斗《旌德道中即事》写意的旌德印象。

旌德树善,在《周书·宇文广传》里,“旌德”二字的意思是表彰有品德的人。公元763年,为了方便管理,袁傪奏请唐玄宗,在太平县境内的东北地区新置一县,取名“旌德”,旌德县始建。《论语》有云:“不学礼,无以立。”旌德自古便重教好文,是徽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徽文化即徽州文化,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指的是古代徽州一府六县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总和,而不等同于安徽文化(安徽文化由徽州文化、淮河文化、皖江文化三个文化圈组成)。而与徽文化相辅相成相映成辉的宣城文化更是有着久远而深邃的历史渊源和积淀,如若被沙砾掩埋的金子有待挖掘和提炼,尤其宣城诗词文化和宣城画派更是值得拥有和弘扬。旌德便处于如此多娇的徽文化宣文化其间,有着与生俱来的多元双重文化的融合和交汇。

旌德,唐代置县至今已有1254年,地处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的核心区,也是毗邻黄山九华敬亭白岳以及联通江浙沪的枢纽所在。人文史迹底蕴深厚,自然养生休闲佳境。县名本身就是“旌表其礼,以彰其德”的教化万世之意。

江南的最后一片秘境丽水 穿越岁月和时代的光阴隧道(2)

提及旌德奇女子吕碧城更是与秋谨并称“双侠”的民国杰出词人、书画家教育家、政治人物,近年来也是闻名遐迩。与姐姐吕惠如、吕美荪诗文被称为“淮南三吕,天下知名”;她是女权运动的首倡者之一,中国女子教育的先驱,中国第一位动物保护主义者,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位女编辑,中国第一位女性撰稿人,并开创近代教育史上女子执掌校政先例的民国奇才女。她提倡女学并创办天津女子公学,是素食主义者和动物保护主义者,佛教居士。她在欧美提出禁止杀害动物的先驱者之一。被誉为近三百年来最后一位女词人。20世纪头一二十年间,中国文坛、女界以至整个社交学界曾有过“绛帷独拥人争羡,到处咸推吕碧城”的一大景观。旌德版书镇也是元朝旌德县县令王祯发明和实践木活字印刷术的地方。王祯(1271-1368年),元代著名农学家、刻书家,字伯善,元代东平人,曾任旌德及信州永丰(今江西广丰)县令。王祯因刻印《农书》耗时甚久而设法改进了活字印刷术。 王祯在当地请工匠刻木活字3万多个,于元成宗大德二年试印自己编纂的6万多字的《旌德县志》,这是有记录的第一部木活字印本。王祯也设计发明了转轮排字盘,这是历史上记载最早的排字设备。此法把木活字按韵和型号排列在两个木制的大转盘里,排字工人可以坐着拣宇,只需转动轮盘,就可以拣到所需要的字。从技术史角度来看,王祯《农书》所载的木活字印刷术已与现代的活字印刷术相差无几,后世的木、泥、锡、铜等活字印刷术虽然在材料使用及制作技术上有所改进,但基本上依然是王祯木活字印刷范式的延续。北京偶得雕版印刷工坊,复原了 王祯发明的印刷排版机械装置—— 转轮排字盘(王祯盘),安徽名人馆也有关于王祯的介绍。

江南的最后一片秘境丽水 穿越岁月和时代的光阴隧道(3)

创作《上海的早晨》《长城万里图》《白求恩大夫》《往事回首录》的旌德著名作家周而复,他的书法和诗词也是得到业界广泛肯定。旌德图书馆、旌德文庙、旌德县中医院、旌德胡开文墨厂、安徽省旌德中学、旌德亚普竹制品有限公司等都是出自周而复先生手笔。周而复1914年生于南京,幼受庭训入私塾,曾任文化部副部长、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第五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中国作协顾问、中国书协副主席,享年90岁。周而复是中国最早将白求恩事迹介绍出来的,人们从他那里知道了这位国际主义战士和他的国际主义精神。长篇小说《上海的早晨》先后出版过多种外文译本,被拍摄成电影和电视连续剧,在当时几至家喻户晓,周而复也因此成为无愧于时代的文坛巨擘。启功为周而复书法作品题诗:“周书下笔开生面,不数江东羲与献。神清骨秀柳当风,实大声洪雷绕殿。初疑笔阵出明贤,吴下华亭非所见。不须扢转腕重回,范我驰驱辔轻捻。拙题五降不容弹,饶舌丰干应取厌。”。郭沫若称其书法“逼近‘二王’,形成自己的独特风貌”。赵朴初为《周而复书琵琶行》出版题诗曰:“欧书端严可南面,气清骨秀胎羲献。白公长歌千载传,琵琶实胜长生殿。君以欧书书白诗,开卷乍似移船见。心听莺语与流泉,恍睹轻拢而慢捻。诗乎书乎消息通,今古相看两不厌。”另外一位本土知名作家赵焰1965年4月生,现任安徽法制报总编辑,从事文学创作发表作品500多万字,出版有长篇小说《异瞳》《无常》,中短篇小说集《与眼镜蛇同行》,历史传记《晚清民国四部曲》(《晚清有个曾国藩》《晚清有个李鸿章》《晚清有个袁世凯》《晚清之后是民国》),文化散文集《思想徽州》《行走新安江》《千年徽州梦》《风掠过淮河长江》,电影随笔集《人性边缘的忧伤》,散文集《此生彼爱野狐禅》等30多种。以文笔畅达、思想通透见长,多种作品在全国有较大影响,深受读者喜爱。安徽文艺出版社已推出《赵焰文集》三卷。他的父亲赵家瑶也是一位童谣作家,旌德地方周而复大凡题字都是他邀约的,曾赠我他的《可爱的宝贝》和赵焰的《平凡与诗意》。

除了王祯吕碧城周而复代表性文人外,还有胡适夫人江冬秀、北大数学教授江泽涵、台湾省学者书画家谭雪影、美术教育家指画家江佩声、旅日书画家实业家江世龙、湖北美术院吕绍福和新安画派传人汪其忻等等各界名人,吕碧城父亲吕凤歧、民国名流江志伊、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红色草帽县长谭梓生烈士都有一手出色大气的书法。此外,舒雅、吕从庆、江希舜、吕佩芬、江上青、江朝宗、王庭甫、梅大梁、胡明、朱剑农、戴戟……众多历史名人给旌德历史文化的天空点缀着璀璨的星光!

“皖南第一风水宝地”美誉的江村也是不少名人故里所在,其中江氏宗谱历经千载,20世纪二十年代与曲阜孔氏、爱新觉罗氏族谱同被举荐参加巴拿马万国谱牒大会,被史学家称为中国三大宗谱之一,现被纳入国际徽学研究范畴。而它所在的江村宛如古镇,其中各式各样的徽派建筑为当地画下浓重的一笔。2006年江村的聚秀湖、孝子祠、老街、父子进士坊、江氏宗祠、溥公祠、闇然别墅、江泽涵故居、江冬秀故居、笃修堂、进修堂、茂承堂等十二处被国家文物局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江村古建筑群,这里曾有江村联中,走出不少新中国的精英栋梁,他们也曾历经抗日烽火的岁月洗礼,这里是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一个历经沧桑的村庄。聚秀湖,江村的湖,一池有形有色有神有韵的水。湖水在轻柔地呼唤。惟其清澈,水才映出这般碧绿瓦蓝;惟其幽丽,水才映出这般超尘脱俗;惟其活泼,水才映出这般娇柔飘逸。

江南的最后一片秘境丽水 穿越岁月和时代的光阴隧道(4)

如果说,江村是与西递宏村查济黄田相贯通的宣城古文化串链,那么朱旺就是这串项链上镶嵌的翡翠。相传朱旺是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后裔的聚居地,现存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47幢,井水不犯河水也成为一道奇观。朱旺似乎更有生活的气息、更接地气,来这里的人不仅是文化的研究者、也有摄影书画爱好者以及周边省市游客,它静静地坐落在蔡家桥镇一隅,留守着它那原始淳朴和生态自然的一面。三面环山一面半开,一条水街穿村而过。听村民和当地导游说,这座古村落始建于隋末唐初,至今已经有1400年的历史了。据说南宋伟大的理学家朱熹的后代就居住在这,朱旺,顾名思义“朱家兴旺”的意思。 小河蜿蜒穿过小巷人家,沂水而建的民居,附近的人们依然在这里洗菜、洗衣服,在交谈间分享彼此每天的日常,没有冰冷的防盗网的阻拦,这里的一切都是亲切和平和。具有皖南魅力风情的朱旺景区以其独有的“九井十三桥”,路过一栋老宅看见一位阿婆在吃饭,问可进来看看吗?点头。老屋有亮堂的天井,中间是一隅潜石板地面,有漏空处,说是曾有雨天雨水未及排出溢满堂,后经疏通下水道现在尽管看上去地面只是很小的漏空,下大雨再也没漫过堂前地面了。再看看老屋四周筑木结构,依然那么风华正茂,沧桑中愈显青春可人,如同这个安祥坐在自家老屋里的老人,矍铄而恬静。

整个村落,一条朱溪河贯穿村头和村尾,村民依水而居。小桥流水,青石曲径,白墙黑瓦,飞檐斗拱,一派江南韵味。一位农家妇人见我采擷朱旺倩影时说:这里还是拍倒影好看。果然,抓住倒影不论是谁随意按快门实时都是精彩的水墨摄影画,可以同康诗纬、袁廉民、陆开蒂们媲美,亦如水墨画一样,虚境中的水中朱颜靓影真的比实景要迷人得多,使这个略“俗”的地名增添了清逸空灵与浪漫娴静的颜值与气质!

江南的最后一片秘境丽水 穿越岁月和时代的光阴隧道(5)

九井豆腐坊,另一侧门墙上挂着是“百年老店”四个字小牌子。堂内有两个烤匾,上面码放着刚出锅不久的香干,也有居民来捎带热乎乎的干子,我看还散逸热气的香干,也不顾痛风的业障,也买了一块钱的百度干子尝鲜解馋,一个戡虢子竟然换一小袋香干,也忘记是八块还是十块了,在景点商业系统也算奢侈的意外了,想来若在采石矶买采石干子一块能换几块呢?是一块一块还是一块八块呵,我也不知别处究竟一块几块……臆想间,来此休闲的居民告诉我他们一两代人都吃他家的豆腐,外地人也常特意捎带他家的干子到远方,回味这老家抑或他乡的味道!

朱旺豫立义仓是朱旺村朱家祠堂储粮赈灾的一个仓库,现为朱旺文化中心。在朱旺村纪念馆可以了解到朱旺村所有的历史文化,就在这样的古老荒僻的村里居然涌现那么多人物,不得不令人赞叹。绍训堂,为朱旺最古老最宽敞的旧宅之一,由黄新德等主演的大型黄梅戏电视剧情景剧《大树参天》在此取景。途经十三桥饼子铺,想尝尝这里的饼有啥不一样,问有饼么?答现在没了。问有店铺咋现没饼呢?答这饼用的是新上市的笋等原料烤制的,现在没新笋就没饼卖了,说是当地论坛上可见到这饼的宣传呢!原来如此,这饼还不是寻常之味,还不同于屯溪烧饼和上过《舌尖上的中国》还《远方的家》的旌德大饼,主人不知是母女还是婆媳,她们在不做十三桥饼子的时候就主营日常用品的院子告诉我这用新笋特制的老朱旺饼的缘故,想象着饼子的味道会怎样的不同,留待我来年日后新笋出世时再来品味的回首回味罢……

朱旺村地处旌德县北面的蔡家桥镇以北,距县城12公里,总面积12平方公里,蔡家桥中学也曾走出现在安徽省作协副主席李平易,他的成名作中短篇小说《巨砚》改编成电影《砚床》,有缘的是他曾在《黄山日报》副刊编发过我的散文。朱旺已有1300余年历史,是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徽派建筑村落之一,相传最早为朱熹后裔的居住地。现有保存下来的明清古建筑47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私塾凫山书院、老当铺、垂裕堂、绍兴堂、五子登科楼等,以及闲云潭、潭畔古戏台遗址两大名人古迹。村中朱溪河系当年的朱氏祖先人工开挖,河中河边有水井九口,河上青石桥十三座,叫做“九井十三桥”。朱溪河上游的“闲云潭”是明代翰林朱则淡伴月读书处,其亲笔手书的摩崖石刻“闲云潭影”四字清晰可辨,“龙潭瀑布”,一布三迭;新建成的龙潭景点,木质栈道依山而建,峡谷幽静,水流潺潺,绿荫笼罩,行走其中,有两段各14米和15米长的悬空玻璃桥置于其中,增加游客的趣味性。“观音庙”“龙王庙”寄托着古人对子嗣繁荣、风调雨顺的祈盼。观音殿门额上嵌有“翠凫耸峰”四字,住持告知这几个字正是对旌德风情的写意。

江南的最后一片秘境丽水 穿越岁月和时代的光阴隧道(6)

朱旺宛如一个世外桃源,与外界隔离成不同的节奏,村外“快”村里“慢”,这里忍不住让人放慢脚步……

德山里和马家溪、碧云和云乐也是旌德值得走一走的地方,云乐灵芝和天山真香也是旌德地方值得品味的养生精萃,兴隆表灵塔、梅园和悠然谷也有魅力几许。德山里是上海老三线厂所在,三线建设对当地最大的贡献就是早早修通了公路,接通了电线,让村民们看到了电视电影。上海人带来的生活理念也曾慢慢改变着旌德人的生活,无论是他们的衣着打扮还是生活习惯,都渗透旌德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这里虽然还不是那么繁华喧嚣,但人们的生活都过得还挺温润,一日三餐衣食住行都不亏待自己,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不靠山不靠水但也能因地制宜抑或视野不拘。虽然三线厂为祖国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三线厂逐步迁出。按照上海和安徽的商定,自1985年始上海在皖南小三线企事业单位分三批进行交接,到1988年,上海小三线在皖南的这些企事业单位全部移交给安徽,小三线干部职工除部分留皖和去外省市安置外,剩下数万干部职工及其家属都撤回上海。 在德山里的仪电学校旧址里,礼堂看起来有些破旧,仍然可以看出学校鼎盛时期的规模,学校宣传栏的黑板上可见满是旧地重游的当年三线厂干部职工子弟们用粉笔留下的笔迹,其中最令人动容的是“你我都已长大,而母校却已老去……” 在上海三线厂撤走之前,相关部门在位于旌德县城的星火电子元件厂内建设了一个友谊亭,亭内碑文铭诗曰:“廿载春秋廿载诗,碑铭友谊永珍视。和弦共奏小康曲,星火燎原花满枝。”德山里也曾是我中学时代时常一个人走过路过的一段人生旅途,尽管三十多年过去了,那时候怯生生的时或阴幽时或明朗的山路十八弯也承载了我说不清道不明的少年记忆……在旌德朱旺景区有个长征材料库,曾是上海一家小三线厂。这个原本废旧的厂房,却在一次改造和蜕变之后成了文化旅游的新载体——东坡文化园,前身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项目集休闲、养老、保健、文体娱乐、旅游接待、苏氏名人书画佳作展览为主的园区,文化园目前投资3千万元,据说文化园主人苏国武是东坡后裔,他可惜现在不少年轻人不知道三线厂这段历史人事了。

江南的最后一片秘境丽水 穿越岁月和时代的光阴隧道(7)

旌歙古道也称隋唐古道,位于旌德白地镇,驴友评其为全国十大徒步古道之一,是一处融山水风光和历史文化于一体的人文史迹幽谧景致,可以探寻驿道文化的历史遗存,也可以饱览景区内林秀水美、山高谷深的自然风光。景区竹木葱郁,溪水潺潺,阴柔共媚。沿途五里洞、靠壁洞、如来石柱、天竺庵、旺子洞、天星洞等遗址尚存,文化底蕴深厚。位于旌德偏北的三溪古镇依山傍水,徽水河与麟溪河穿镇而过,这里也有古徽州第二大石桥——乐成桥。村镇拥有规模庞大的古树群落和连绵不绝的千年古竹,生态林内大树参天,高山生态茶园郁郁葱葱;这里也有如若赤滩水东容颜的老街,久远与时代印迹交错穿越,有些人家还有葛粉和竹篮等知名特产被远方的游子游人时常牵挂。四季空气新鲜,生态环境良好,也是打造的恰恰好的骑行小镇。。旌德木雕收藏家姚国安个人创办的“安徽省国安木雕文化艺术博物馆”,展出的是其花费20年心血、收藏的4000余件木雕文物,其规模之大、藏品之精让参观者叹为观止,也为抢救徽宣文化标本存载了逝去的实物记忆和时光锦囊……

中国古文化书写的历史,其实经过很漫长的过程才慢慢进步和稳定,而我们的书画用什么工具也是用不同的筛选和考究才得出来。像一般书画宜用油烟墨,取其黝黑而有光彩,也有典型松烟。采用古法油烟制墨,墨锭完整,黑中闪紫,坚硬如玉,墨面光亮,研磨无声,入纸渗化,笔痕迹明,砥纸不胶,香味纯正。旌德实时也曾一度有过辉煌的制墨阶段,八宝五胆药墨还曾进入北京亚运会指定馈赠品。如今作为省级非遗古法油烟墨制作技巧已渐趋失传。多年前,黄澍老人曾给我来信谈及旌德笔厂所制的毛笔很好,老书家张定友也曾来信托我代问旌德笔厂下落或帮助代订一些书法用笔。包括我自己早年曾经使用过旌德宣纸也比现在泾县不少厂家宣纸质量高,有厚度白度后韧劲,如同新加坡日本有些出色的好宣纸,当然这是八十年代的事了,好像那时候太平也有宣纸很不错,就不知可否本地出产,毕竟品牌是需要整体产业塑造建立的,宣纸之乡的总体实力终究还是以影响力和知名度覆盖了。宣砚即是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最早石砚之一。第一方宣砚源自东晋的道学家葛洪,葛洪一生遍历天下,曾经数度到过旌德选择在洪川村筑庐而居,炼丹修行,写书著作。葛洪居旌德十数年,其《抱朴子》的大部分篇章都是在此地写成的。由于炼丹需要,葛洪经常进山采石勘探,一次他发现一种黑色石头,形制如砚,于是带回来精心打磨,以之为砚,磨墨写字,这就是第一方宣砚。葛洪多年炼丹,对石头性态非常熟悉,他发现此石肌理细腻,色泽如漆,滑不拒墨,涩不滞笔,非常适合做砚台,于是经常向身边的人推广。当地很多文人争相效仿,由此,宣砚得以传播,渐至闻名,也成为文人砚的早期代表。

早期宣砚和其他砚种一样,以实用功能为主,形制较简单。到唐代初期由于文化的繁盛,砚的需求量增加,出现了很多专业制砚的工匠,为了适应文人雅士的审美需要,制砚开始注重砚的观赏性。砚的种类有所增加,砚的形制也有了很多变化,形状上不再单一,应用范围也更广泛,成为宣砚的一个高峰期。诗人李白在其《草书歌行》里曾写到:“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笺麻素绢排数厢,宣州石砚墨色光……”这首诗描写的是唐代书法家怀素酒后草书,意兴豪发的场景。据考证《草书歌行》是在乾元二年(759年)秋游零陵时所作,诗中传达给我们两个重要信息:其一,怀素当时用的是宣砚,李白的朋友圈也都是社会名流,可见早在1200多年前,宣砚已通过市场流通进入湖南,并被上流社会文人士大夫所钟爱;其二,宣砚的特点“墨色光”,点明了宣砚易于“发墨”,墨色光润的特点,因为宣砚好用,以致怀素“须臾扫尽数千张”。这是关于宣砚最早的文字记载。在盛唐之后,虽然宋、明代有谱记著录,但没有十分明晰的叙述,只是在一些诗文中偶露峥嵘,使得宣砚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后来由于自然灾害和战乱频发,宣砚产量越来越少,以致后来砚矿断采,宣砚渐渐衰落,淡出了人们的视线。2010年7月10日,旌德县白地镇突降暴雨,洪川村龙潭山洪水成灾,罕见的泥石流将山溪里埋藏的砚石冲出了地表,经专家考证这就是失踪隐藏了多年的宣砚石矿,由此宣砚又以一种新的姿态回归我们的视野,展现出古老的艺术魅力。

宣砚小镇所属白地镇宣砚文化园,文化园由安徽宣砚文化有限公司及其法人黄太海创建于2012年10月,是全国唯一一家拥有砚矿开采权,集宣砚研发、生产、销售、宣砚文化研学旅行服务为一体综合性文化企业。矢志恢复与传承宣砚制作工艺,复兴中国书房文化,拥有六项文房四宝国家发明专利,中国文房四宝协会授予宣砚“国之宝——中国十大名砚”的荣誉称号,因宣砚龙溪石的横空出世及宣砚制作技艺的成功恢复,被授予“中国宣砚之乡”文房四宝特色区域称号,龙潭砚也是特色旅游产品。

江南的最后一片秘境丽水 穿越岁月和时代的光阴隧道(8)

旌德文庙与别处一样又称圣庙、孔庙、夫子庙,为旌德县明清以来尊孔祭孔的场所,亦是当时法先圣先师、重道隆儒、兴化起教供生员肄业的教育场地,故又名学宫,始建于北宋崇宁元年,历经明、清几次修茸于清顺治二年重建,是旌德推崇儒教的重要古遗存。由于历代战争的洗礼,尤其是进入鸦片战争以来,全国文庙大都被毁。难能可贵的是,它是皖南地区唯一一座保存完好规制相对完整的一座文庙。旌德文庙、文昌塔是旌德县城现存的古代建筑群,是旌阳镇的标志性建筑,清一色的徽派外形储存了大量的哲学、美学、宗教、民俗文化信息,旌德文庙内设有“周而复作品陈列馆”,由郭仲选、鲁慕迅题署馆名,陈列了周而复先生捐献的4000多件文献资料。提及旌德文庙,很多人都对周而复所题匾额的匾额不解,怎么“德”字少一横,这里顺便引申关于“德”的少一横写法来龙去脉简要阐述一下——

要说德字,就不得不说一下“多一横、少一横”的问题。研究一下历史上“德”字的写法,可发现其原因并不简单,它反映了这个字在我国文字书写史中的演变过程。德的造字本义表示:看清道路的方向,没有困惑迷误,大道坦然直行。除此之外,“德”字最早的写法,见于周代的青铜器《麦彝》,“双人旁”的半边,只写个“四”字,上无“十”下无“一”无“心”。而在周代的《散氏盘》中,其写法已与后代的写法相近,但“德”字中间无一横。这种写法从先秦至汉魏六朝至隋至唐初,在大篆、小篆、竹简、帛书以及汉隶、魏碑中,“德”字中间无一横的写法都一贯未变。汉帛书是无一横而晋羲之有一横。李渊在李世民出生后曾专门向寺院写过文章为之祈福,碑文收录在《全唐文》第三卷中,其中德字亦无“一”横。原文如下:草堂寺为子祈疾疏。郑州刺史李渊,为男世民因患,先於此寺求佛。蒙佛恩力,其患得损。今为男敬造石碑像一铺,愿此功德资益弟子男及合家大小,福德具足,永无灾鄣。弟子李渊一心供养。有说法认为:“德”字中间多写一横,在唐代中期始见。唐代大书法家李阳冰始学李斯《峄山碑》,在秦小篆变势又变体,而在他书写的篆书《千字文》中,“德建名立”的“德”字,在字中间添写了一横。这是“德”字有一横的始见。几乎与其同时,书法家史惟则在《荐福寺大戒德律师碑》中,“德”字也加了一横。但在碑文(隶书)当中,德字却无“一”横。这个就很有意思了。可见中唐时期,在篆书中出现了 “德”字加了一横的写法(隶书写法貌似没有),但这只是书法中出现标新的异体,在典章文献中并不通用,如唐碑《郭府君墓志碑》,字体为楷书,写“大唐武德七年……”,“德”字中无一横,武德为唐高祖李渊年号,可认为这是唐代通行文字书写的范例。“德”字的这一写法,从唐初至明末清初,均循旧例未变,延至明代仍可以找到一些佐证(查找资料时发现一些“大明宣德年制”的器物,落款没有一横)。清初康熙49年下旨编《康熙字典》,六载书成,收入其中的德字赫然是有一横的“德”字。可鉴清以前无一横的“德”字是通用的规范字,而有一横的“德”字却是书家偶一为之的异体字,《康熙字典》问世后,这种情况就倒了过来。清代在典籍文书中必须使用有一横的“德”字,民间亦通用成例,但对书法家的书写则并不限制。如《篆书字典》中收入了清代邓石如的两个篆书“德”字,一字有一横,一字无一横;《中国书法史图录》收入成亲王永瑆的一幅格言,在:“以道德为广宅”一句中之“德”字即无一横。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康熙字典上“德”字有一横,而康熙手书“大学碑”里的“德”字却没有横。赫赫有名的北京烤鸭“全聚德”,始建于1864年(清同治三年),上书“德”字同样没有横。民间虽然对该“德”字无一横有诸多故事版本,或许“德”字在有清一代,可写无一横的“德”字只限于书法家,《康熙字典》中的规范字,在当时也是不可随便逾越的。建国后我们使用简化字就延续了有“一”横的写法,但我们在书法临帖时依旧是意愿写没有“一横”的“德”;包括繁体字,我们依旧还是偏爱古人的写法,因为这是我们的历史传统文化不可磨灭的渊源情结。历史真相究竟我们永远无从锁定,我们只能从历史文献的蛛丝马迹去揣摩考量所以然。

旌德霍家桥高中部也是一段值得回味的地方文青史,留给五湖四海的旌德游子青春激情的点点情愫。高中部始建于1971年,这里走过了一届届莘莘学子大都成就规模,历经半个世纪的风花雪月和风雨兼程,如今每每路过见到装修一新也有牛儿在操场变草场的老校园,变成一个南京某大学女毕业生过来创办农副产品开发实业,思绪起伏,有流连也有祈福。高中部经历了后来的双河中学和搬迁至县城的旌德二中,双河乡随着区域行政变更,下门以西划归兴隆,下门以东隶属三溪,这样两地孩子就依据学区分别就读兴隆三溪中学,现在基本都统一集中三溪中学了,双河也就成了旌德地名的历史影像了,如若无梦之徽州。我大概也是与高中部一起成长的,记忆中小时候看见校园里都是当时当地最先进最文化最浪漫的所在,朝气蓬勃,好像一下雨校园路边就有不少荠菜、地衣和龙虾,校门口也是车站,每每见到那时那样的公共客车到点就知道准确时辰,没表当钟从不误差,一天也就两班早出晚归,晚班车留宿兴隆。我在双河中学呆了两三年,这里也有不少可爱多元的老师们,程时为老师是唯一的语文讲师,两个女儿一个儿子现在都很有作为,那时候我们一起看校,学校里唯一的电视和图书室就在他家,记得在他家看过日本铁臂阿童木、阿信、血疑和科幻动画,没有抗战片也就对日本国有着美好的想象。高利甫是个有趣的地理老师,好像什么科目也都可以教两下,兼任教导主任,他的颜值类似李保田游本昌,课讲得头头是道且津津有味,有点易中天的意思,发散性表述让45分钟分分钟诙谐生动生怕错过;还有王水平,一个书法很好却教数学出色的老师,他喜欢带学生攻坚奥林匹克那种我是望而却步,他笑声爽朗洪亮一出声几乎整个校园都可以听见,他这么“陈景润”却还喜欢养鸡,他养的鸡时常在校园翩翩翻飞,或栖居在郁郁葱葱的柏松里,有时还能在草丛里遇见他家的蛋蛋窝,后来听说他去了上海一个人带着女儿改行考了律师,律师不知算逻辑理科还是辩证文科,不过他思维口才活应该是个出色的律师了。他曾在公开校会上表扬我说我书法写得比他的字好,不是他这一句鼓舞鞭策我不会步入无止境之艺术歧途,再回首又感谢他也埋怨他,总觉得他比我写得好他是在骗我,一直骗得我一发不可收拾。吕巧兴是没有教过我的老师,朦胧诗很美,觉着比汪国真除了几句经典以外更玩味,他让我为他誊写过散文诗,在茅盾题签《旌德文艺》上整版封二的刊载专栏,他喜欢吉他常带一班学生在校园后山上吟咏抒怀,留给我们如若高晓松般粉红色的回忆……

旌德,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国际慢城,穿越岁月和时代的光阴隧道,想来会走近更多人的心海。世界那么大旌德得看看,不一定为了度假栖息抑或打卡呼吸,为了一次邂逅,为了路过的刹那拥有,或许就是永久……

江海滨于徽州新安艺舫

2020、4、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