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怎么走上致良知之路(王阳明心学关于)(1)

问:

第一个问题:就是您刚提到王阳明在他的思想里,有直接说到”良知”就是知善知恶的作用,那么孟子也有提到,人有四端之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和是非之心。如果按照王阳明思想的展开,他是如何用是非之心来统摄其它的三个心的?

第二个问题:朱熹他对“理”和“人性”非常注重,王阳明在谈到“心”的问题他也非常注重个体性的问题。既然这样,那王阳明的”良知”在他那里是偏向于个体性还有说具有公共性层面的意义在里面。

王阳明怎么走上致良知之路(王阳明心学关于)(2)

答:

我先回答你的第二个问题,”良知”在王阳明那里我个人理解它是具有公共性的,因为如果他不是具有公共性的,你也有你的”良知”,我有我的”良知”,他有他的”良知”,即便我们每一个个人都致”良知”,如果在这个意思上面来说,如果我们这个”良知”都非常独特的,那实际上那就成问题了,那就我们就意味着我们无法进入社会的公共生活。致”良知”从”良知”这个意思本身来讲,每一个个人致”良知”的最后目的,实际上恰好是使我们每一个个人能够在这个社会的公共生活当中,更好的展示个人的本质存在。”良知”应该是具有公共性,你的”良知”和我的”良知”和他的”良知”和我们的”良知”和他们的”良知”,是一样的。那么每一个个人去致”良知”,都是致力于”良知”的自我实现,一个社会的公共体,他的公共生活还能够呈现出崇高的道德境界。每一个个体也只有在这个意思上面来说我们才说他实现了崇高的生命境界。所以不应该说”良知”是千差万别,而应该说”良知”是具有公共性的。这一点实际上也是孟子开始的假设或者干脆说从孔子开始就有的假设,孔子假设的“仁”他不能说你的“仁”和我的“仁”是不一样的。

王阳明怎么走上致良知之路(王阳明心学关于)(3)

人是普遍的,他在这个人群当中的存在着普遍的。孟子讲得更清楚,四端之心,不能说你的四端之心跟我的四端之心是不一样的,那我们的公共交和在什么地方呢?正因为每一个个体那里存在的四端之心,最终显现出来的状态都是一致的,所以我们才有可能进入社会的公共生活,并这个社会的公共生活当中获得良好的存在。第一个问题:知是知非,王阳明很看重,他曾经说的一个意思,”良知”只是一个是非之心。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就是错,他都是知道的。曾经有一个学生问王阳明:你不是说知行合一,《尚书》里面不是说了吗?知之匪艰,行之惟艰。那不是就是指知识一回事,行是一回事。王阳明回答的很清楚,”良知”自知原是容易,只是不能致那”良知”,这就是知之匪艰,行之惟艰。表明我们日常生活当中,讲所谓的是是什么?是不仅仅是对,不仅仅是正确,而且是真实真实。真实的意义上它和虚伪是相对的。在正确的意义上它和错误或者说是什么是相对的,如果我们每一个人只是一个是非之心,善的也是是,因为它是正确的,所以我们也把它叫做善。恶的便是不是。所以在这个点王阳明很看重是非之说,我认为是正确的。按照王阳明自己的观点:”良知”总是会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糟糕的我们的人往往不愿意听,总是想自搞一套,这才产生虚伪,这才产生伪君子,这才产生以假乱真,这才产生以错误的代替正确的。我们每一个人去时时的去致那”良知”,听从”良知”本身的这个召唤,按照他的要求去做,对的是对,错的那便是都错,善的便是善,恶的就不要去做,这样人才有可能回归他自身的本然状态,也就是回归于心体之本源,在这个意思上面来说王阳明讲”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有他独特的地方。当然我们按照王阳明的观点只讲一个,比如说我们只讲”良知”只是一个本心,它就包括了一切善恶,是非等等。我们通常不说用是非之心去统摄其他三心,他原本只是一心,只不过是心之本体在不同的应感状态当中的表现而已。

王阳明怎么走上致良知之路(王阳明心学关于)(4)

问:

你前面说,你的”良知”和我的”良知”,还有大家的”良知”都是同一的。那么我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大家都是有”良知”的,那在什么情况下我们才去说他是泯灭”良知”,他是没有”良知”的?这里的”良知”和王阳明说的”良知”是不是一致的?

答:你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在问,在什么情况下我们说一个人泯灭”良知”?很简单,一个人他不断地把自己的”良知”给遮蔽起来,遮蔽到像用一层层黑布去蒙它,结果原本是光明剔透之心体,被蒙成像被关在暗室一样。那我们就说他泯灭”良知”,但是我们说她泯灭”良知”的,并不是说”良知”不存在,只是说”良知”没有获得表达,没有获得体现,在表现的层面上面我们说她泯灭”良知”。等有一天我知道我自己泯灭良,知了那意味着什么?那就是在瞬间”良知”显现。我用一句这个不一定十分的恰当用来讲王阳明,所谓的迷本即是悟本,无明即是法性,烦恼即是菩提。说的实际是一个道理,本原只是一个。我们同样应该强调,每一个人的”良知”都是光明剔透的,都是光明无限的,糟糕的只是我们不愿意按照”良知”的本人状态去做,我们反应要一层层把它盖起来,最后我们就会人变得越来越糟糕,用什么被什么东西盖起来了?一个字“欲”,俩个字“私欲”。正因为这样,才有“致”良知””的必要。

,